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论述了在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提高农机化率,以实现节种、节肥和节水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麦机械化生产节本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机械化生产节本增效技术主要内容是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油、节省工日等,它们所要采取的技术措施综合于下表: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河北省的化肥施用量并提升化肥利用效率,对河北省粮食典型生产区域黑龙港地区的400名农户的施肥行为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节肥意愿及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个人特征、生产特征、对化肥的认知特征和环境特征4类15个指标对农户节肥意愿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施肥量与说明书对比、接受培训、了解小麦玉米需肥量、政府增加补贴对农户节肥意愿有正向影响。小麦玉米价格上涨对农户节肥意愿有负向影响。最后,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建立完整的农户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完整的农户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农户施肥技术的培训、晚上政府对农户节肥的补贴制度和加大对假冒伪劣化肥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4.
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减少了灌溉取水量,同时也减少了回归水量。根据节水量的组成将节水分为灌溉取水节水量和资源型节水量,并分析了两种节水量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中中游灌区各项节水措施的相应取水节水量和资源型节水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黑河流域近期治理中提出的中游灌区的节水目标为流域尺度上的节水量,灌区的节水量应采用资源型节水量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5.
做好小麦播种期间病、虫、草害的防治,是小麦丰产丰收的关键。近几年,受农业机械收割的普及、深松耕、秸秆还田面积扩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麦田小麦腥黑穗病、全蚀病、纹枯病、节节麦、地下害虫等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土传病害、节节麦、地下害虫在局部区域发生严重。为有效控制麦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6.
集雨节灌旱地春小麦最佳补灌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地区,对春小麦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覆膜春小麦不同生育期灌水30mm,与不灌水相比,均有增产效果。其中在拔节期灌水30mm产量可增加371.1kg/hm^2,水分利用率提高11.2%。考虑降雨分布等因素,认为拔节期是地膜春小麦集雨节灌最佳补水时期。  相似文献   

7.
广泛实施集流节灌 挖掘农业发展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集流节灌对抑制水富,缓解水资源矛盾,提高农作物品质方面的意义,进而提出大力推广集流节灌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用水资源,挖掘发展潜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地膜垄盖沟植技术是农业部提出的“四节”工程(节水、节种、节肥、节药)之一。青海省湟中县农机推广部门引进该技术,对小麦、油菜作物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应用地膜垄盖沟植技术种植小麦、油菜,可充分发挥该技术所具有的增温、保墒、提高肥效、抗旱等特点,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其可解决海拔2700~2800m的脑山地区冷凉气候下小麦、油菜青秕不熟,千粒质重低,品质差等问题,对粮油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系统阐述了集流节灌对抑制水害(利于山区的水土保持和平原的雨季排水)、缓解水资源矛盾(水电的时空调节)、提高农作物品质方面的意义。进而提出大力推广集流节灌技术,开发利用农业用水资源,挖掘发展潜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集雨节灌是雨水集蓄利用与节水灌溉工程的有机结合,集雨节灌工程的发展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雨水利用、农业灌溉闯出了一条新路。介绍了山东省宜发展集雨节灌工程的区域情况,对山东省集雨节灌的现状和工程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山东省集雨节灌工程的发展需求、发展潜力、发展目标、投资水平、产出效益、并提出了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旱涝交替胁迫下水稻茎节发育及其抗倒伏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4个旱涝交替胁迫处理[旱-涝-旱连续胁迫,涝后水分自然落干,待达到水分控制下限后开始旱胁迫;分蘖期:涝为保持水深10 cm,包括轻旱(T-LD)和重旱(T-HD)2个处理;拔节期:涝为保持水深15cm,包括轻旱(S-LD)和重旱(S-HD)2个处理],并以常规灌溉(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分蘖期和拔节期)旱涝交替胁迫条件下水稻茎节发育状况和茎秆抗倒伏能力,并分析了茎节、株高、倒伏指数、抗折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旱涝交替胁迫后,拔节后期和黄熟期水稻第一、二、三茎节生长发育均受到抑制。拔节后期各处理株高显著低于CK,且第一茎节S_内较CK降低了20.84%~39.07%;而黄熟期T-LD、T-HD处理株高却超过CK,且TLD和T-HD处理第一茎节S_外、S_内均较CK显著降低,而S-HD处理第一茎节S_内较CK显著降低了69.70%,S_截较CK显著增加了34.78%。拔节后期和黄熟期水稻各茎节长度相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第二茎节长度与第三茎节相关系数最高,但各茎节长度与株高相关性较弱;另外,株高的增加不利于水稻抗倒伏。黄熟期水稻第一茎节S_外与倒伏指数显著正相关,而与抗折力负相关,第四茎节S_截与倒伏指数显著负相关,与抗折力显著正相关。第一、二茎节S_外和S_截的增加不利于水稻抗倒伏,第三、四茎节截面积的增加有利于水稻抗倒伏。  相似文献   

12.
小麦实行机播,为什么能增产呢? 这主要是由于:机播小麦的苗幅,比用原木耧所播小麦的苗幅宽。当只有初生根的小麦幼苗到三叶期以后,其次生根开始陆续从分蘗节上长出。一般说来,在一定的范围内,每长出一个分蘗,就要在蘖节  相似文献   

13.
1.莜麦的生物学特性莜麦是禾本科植物,根是须根系,扎得深、范围广,吸收水肥能力强,茎秆粗而软。株高60-150cm,一般有4~8节。种子颜色有白、黄、褐3种,千粒质量一般为14~25g。莜麦性喜凉,不耐严寒,怕高温。  相似文献   

14.
针对节水压采区水资源紧缺、种植结构不合理、灌溉定额较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以衡水市为例,以种植结构和灌水量为优化变量,以经济效益最大和总灌溉水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的NSGA-II算法进行优化计算,得出了不同灌溉水价水平下对应的种植结构和灌水量调整方案。结果表明,小麦种植面积比现状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玉米、花生等耗水量小的作物面积有所增加。通过优化,合理提高灌溉水价可促进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宁夏区南部山区实施集雨窖灌农业工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其集雨节灌工程投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论:集雨节灌工程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受益农户;工程资金由各级财政部门统筹管理,专款专用;要坚持“谁建设,谁拥有;谁管理,谁使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高塬沟壑区集雨节灌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塬沟壑区塬、坡、沟、川自然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多种集雨节灌形式的适宜范围,提出了各个地貌单元适宜发展集雨节灌的模式,对集雨节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集雨节灌研究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图像处理的甘蔗茎节识别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含有蔗芽的有效蔗种片段机器智能切断,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甘蔗茎节进行识别定位。通过背景转换、灰度级变换、中值滤波和自动阈值获取甘蔗的二值化图像;采用阈值和孔洞填充实现甘蔗区域的分割,通过regionprops函数测定该区域的质心、倾角和等效长短轴长度;以分割后的甘蔗图像对二值化图像掩膜,得到含有茎节和干扰信息的图像;对该图像进行旋转,计算每列像素值之和,统计分析最大值所在列,并结合质心、等效长短轴得到茎节上下端点坐标;以倾角的度数进行反向旋转,最终得到茎节位置。试验结果表明:甘蔗茎节识别与定位方法处理速度快,茎节识别率高,左右端的定位误差分别小于0.9 mm和2.4 mm。  相似文献   

18.
依据甘肃省多年来开展大田粮食作物集雨节灌的研究和示范成果.分析提出了集雨节灌条件下,旱地大田作物的增产效益指标,并评价了集雨节灌对甘肃农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是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经过多年研究,提出的一项促进我省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新技术。与常规小麦栽培相比,具有明显的节水、节种、增产、高效的特色,一般可增产小麦30%以上,亩节水50—100m~3(即少灌水1—2次),亩节种5—10公斤。特别在逆境条件下,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并且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小麦地膜机械穴播栽培技术,简称‘“地膜小麦”。是近几年来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高新技术,具有提高地温及土壤湿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孔隙度,促进小麦早熟等作用,是发展粮食增产,实现“两高一优”的突破性技术。“地膜小麦”的种植方法是将一定规格的塑料薄膜紧密地覆盖在小麦苗床表面,然后按照农艺要求机械穴播小麦。覆膜后地温增加,同时有保水作用,产生明显的节水、节种、增产效果。“地膜小麦”栽培比常规小麦栽培一般增产30%;每公顷节水750一1500n。3;每公顷节种乃~150kg。1.增产节水原理门)小麦覆膜后,播种至出苗期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