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下西南旱三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地区麦/玉/薯三熟制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覆盖(TS)、地膜覆盖(TM)、秸秆覆盖+地膜覆盖(TSM)和垄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RSM)能改善7,10月份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而垄作(R)、垄作+秸秆覆盖(RS)和垄作+地膜覆盖(RM)的作用不明显。与平作(CK)相比,RSM,RM,RS,TSM,TM,TS和R分别使系统增产10.52%,6.11%,6.77%,4.59%,5.12%,3.15%,1.24%。这些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增幅分别为1.26%~11.08%,1.27%~10.57%。研究结果说明,从WUE、降水利用效率、产量效应、经济效益这4个方面来看,垄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耕作模式综合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2.
一、四川丘陵地区气候资源潜力四川盆地丘陵年0℃以上积温6000—6700℃,≥10℃积温5000—6000℃,年均温16—18℃,最冷月均温都在5℃左右;年降雨1000—1200毫米:全年太阳辐射总量80—100千卡/厘米~2;年B照时数1200—1400小时,可谓气候资源丰富地区之一。但雨量分布不 相似文献
3.
晋东南地处半湿润偏旱区。三年试验表明,旱地冬小麦产量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度,使麦播期2m土体有效含水量较传统耕法增加13.8-48.9mm;如果在不同耕法基础上加以麦秸覆盖,播前有效含水量(0-60cm)较不覆盖的的平均增加19.1mm。据估算,播种时土壤每增加10mm有效水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中西部3个州分别选取1个有代表性的流域,对其1 011个自耕农场主采用水保耕作制的效果进行调查评估.评估模型为社会学理论及农场结构模式的综合.水保耕作制度设18项,社会学变量为9项,农场结构变量为5项.通过问卷形式分别进行量化评估,所有水保耕作技术权重值累加形成"水保耕作综合指标".社会学因素、农场结构因素作为自变量,用于统计模型中,统计分析表明俄亥俄流域农业总收入取决于粮食生产及政府技术援助.但农场经营年数越多,水保耕作指标越低.衣阿华流域测试结果为,农场主已认识到农用化学物质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离开农场工作日数越多,水保耕作指标越低.明尼苏达流域若采用水保措施将获得更大效益.结果表明未来的水保规划应改进水保耕作制,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津巴布韦有土地面积391000km~2,人口约950万人,近80%的人口居住在公共农业区,其余居住在商品化农业区和城市. 相似文献
6.
7.
纵观我国水土保持耕作法的创始,历史甚为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后稷时代就采用了圳(甽)田法。从地下的发掘中,发现甲骨文有“圳”字,证明这一史实是可信的。依照《汉书》的记载,“圳田法是用两耜合并在一起,在耕地上开沟,开出来的沟一尺宽,一尺深,即叫做圳。圳和亩等长,每亩有三圳。……庄稼种在圳中”。 相似文献
8.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且主要是0~7 cm增加造成的。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表明,土壤肥力免耕秸秆覆盖好于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好于翻耕不还田,不同处理养分肥力指标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最高,翻耕不还田最低;但综合肥力指标却以翻耕秸秆还田最高,免耕高茬最低,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从不同层次看,综合肥力指标和养分肥力指标均以上层0~7 cm较高,下层14~21 cm较低,尤其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高茬处理。 相似文献
9.
10.
11.
水土保持耕作法(Conservation Tillage)既是种植法,又是种植以后保留至少百分之三十土壤表面作物残茬覆盖层的耕作法.这些方法包括免耕或间作、垄作、条耕.覆盖耕作、少耕和几乎不耕.最近,美国农业部承担的1983年农业生产费用调查(FPES)是1984年春天进行的,经过对全国11000多农民阶层的调查,在应用水土保持耕作法的措施方面,加深了对全国和许多地区的情况了解.包括诸如应用范围与位置、耕作、耕作范围、耕作坡度、使用权、采纳原因和接受政府援助等方面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甘肃省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汇处,到处山岭交错,梁峁纵横。全省共有耕地约5,300多万亩,约有4,400多万亩在黄土高原和陇南丘陵、高山地带,雨急坡陡,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这些地区的耕地中,其中将近85%都是被割切得支离破碎的山塬坡耕地,80%以上的农业人口依靠着这些坡耕地生产、生活。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坡耕地的生产能力,在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广大山原坡耕地上,由于广大群众的辛勤劳动,大约有1,000多万亩修成了水平梯田、条田、控制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4.
彭珂珊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2):1-4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支离破碎,坡面陡峭,植被稀少,坡地所占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根据调查和试验,在水土流失的坡耕地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对改变坡面微地形。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抗蚀、蓄水、保土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都具有显著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效果明显的八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及其特征,供决策部门在制订计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和持续耕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土流失是环境日益恶化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坡耕地则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长江等河流的泥沙6 0 %~ 70 %源于坡耕地 ,如何有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 ,是有效实施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为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坡改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政府的支持 ,但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坡改梯在陡坡耕地、沙质土壤等条件下的有效应用。另外一个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退耕还林 ,但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使得这一措施的实施困难重重。因此 ,我们必须寻找既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又能实现坡耕地持续耕作的技术措施 ,而等高固氮植物篱技… 相似文献
17.
采取保护耕作措施是降低土壤侵蚀、减轻磷养分流失、增加农田土壤持水能力的补救措施。从美国对明尼苏达流域山地和平原地形的保护耕作措施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度为3.45%时,相关系数为0.07,说明缓坡地形采取保护耕作措施作用不显著。采用保护耕作应该在大于6%坡度的农田上进行。采用保护耕作措施不仅仅因为保护土壤,更多的努力在于推进改善水资源质量。此项结论,我们可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11年5月25日,四川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成都隆重召开,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冷刚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俊舫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省水土保持局局长陈扬刚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9.
20.
<正> “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安塞试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区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沟壑密度8.06km/km~2,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4000t/km~2,这里90%以上的农耕地分布在梁峁坡地上,其中0°~15°的坡地只有17%,15°~35°的坡地占50%,>35°的坡地占31.9%,地形坡向复杂,耕地质量差。长期以来受水土流失和干旱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广种薄收,滥垦乱伐,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