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步掌握蔬菜田菜粉蝶在恩施市崔坝镇发生规律,根据发生规律提出适合区域内防治策略,即压前控后治一代,狠治2、3、4、5代,免治6代的防治策略,制订一套科学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防城港市的发生特点及其上升趋势,特别是对2009年其在晚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之后又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虫病共防共治"和"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病害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水稻三化螟的发生、消长、防治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总结湖北省水稻三化螟48a中发生为害的消长演变和防治措施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认识了三化螟发生为害的年度间演变规律和周年发生规律。认为冬春气候(气温、雨量)、水稻栽培制度和中稻生育期等因素与三化螟为害密切相关。并从治螟技术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合理选择药剂、改善施药方式、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的治螟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治蝗工作,积极组织蝗虫研究,掌握飞蝗发生规律,实行查残、查蝻、查卵三查的检查工作,系统掌握蝗情变化发展,开展预测预报,积累了大量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大成绩。在党的“依靠群众,勤俭治蝗,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全国约有3/4适宜发生飞蝗的苇草荒滩洼淀,已经得到改治。据1980年沧州会议统计,全国已改造四千五百多万亩适宜飞蝗发生的环境,其中滨海蝗区由  相似文献   

5.
同志们:   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关于蝗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九五”期间治蝗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年蝗虫防治工作,部里决定在天津市召开全国治蝗工作暨表彰会议。会议期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报了近年来国内外蝗虫发生形势及治蝗对策,有关省(区、市)汇报了去年蝗虫防治情况及今年发生趋势和治蝗准备情况,通报表彰了全国蝗虫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下面,我就今年蝗虫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1回顾“九五”,认真总结蝗虫治理经验   受气候异…  相似文献   

6.
根据超高茬麦田套稻栽培技术及田间杂草发生的特点,提出“治早治小、封杀结合”的杂草防治措施,并在水稻不同生长期进行了不同药剂的田间试验,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佚名 《植物保护》2021,47(6):353-354
蝗灾在中国农业灾荒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危害影响深远,是农业自然灾害的最典型代表。历史上,“蝗飞弊天,饿殍载道”等惨状举不胜举,蝗灾对粮食生产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深重灾难,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蝗减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千年蝗患得到全面遏制,许多昔日的“蝗虫窝”变成了今朝的“米粮川”,这不仅是中国治蝗史的丰碑,也是世界治蝗史的典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蝗虫局部暴发时有发生,同时面临境外蝗虫迁入威胁,因此控制蝗虫不起飞、不成灾依然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任务。为积极应对蝗灾的威胁,我国植保工作者针对我国历史蝗灾研究的薄弱环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我国历史蝗灾开展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研究,重点查阅和分析研究二十五史、各地馆藏史书史料和2 500余部地方志以及近代研究文献和期刊报道,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梳理澄清了我国几千年的蝗灾发生防治情况。系统总结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蝗灾发生及防治进展。为展现历史蝗灾研究成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完成了《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的编撰,近期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全书分为四卷,约520万字。第一卷为中国历代蝗灾发生防治概论,主要论述历史蝗灾发生概况、重大蝗灾危害影响、主要蝗灾防治的发展进程、与蝗虫有关的政令法规、文学诗词、治蝗传说故事、主要治蝗人物和古代至近代治蝗书籍史料。第二卷为中国蝗灾史编年,描述公元前707年至2019年的蝗灾发生情况,并收录正史及其他史料中的蝗灾记述。第三卷是分省蝗灾史志,分省叙述2 700多年历史蝗灾的发生情况。第四卷是地方志蝗灾集成,详细收录了我国32个省(区、市)历史上2 500余部地方志中的蝗灾发生事件。本书共收录整理从公元前707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蝗灾共1094年(比之前的研究报道增加蝗灾记录300次),其中唐前时期蝗灾187年、平均7.08年发生1次,唐代(含五代十国)101年、平均3.38年发生1次,宋代(含辽、金)165年、平均1.82年发生1次,元代93年、平均1.16年发生1次,明代247年、平均1.12年发生1次,清代263年、平均1.02年发生1次,民国时期38年,连年发生蝗灾。此外,还对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关于蝗灾的记载做了梳理描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蝗灾发生概况也作了全面记述,这是首次长时段、大范围梳理和总结历史蝗灾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治理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促进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的基础信息建设工程。本书总结历史上蝗灾发生的规律性以及历朝历代治蝗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今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治蝗减灾、保粮安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梳理了历代治蝗思想、治蝗政策措施、治蝗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弘扬中华治蝗减灾文化,持续推动科学防控蝗灾,保障粮食安全和农牧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全面、深入地收集、提取、补充、校核历史蝗灾记录,按区域、时序建立了科学、全面、准确、精细的中国历史蝗灾记录,同时注重对历史蝗灾的空间演变规律、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特征时期蝗灾事件的分析,系统、全面展现了从殷商时期到当代历时三千多年的蝗灾发生和防治情况,对于当前及今后蝗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注重发掘弘扬历代蝗虫防治文化,厘清了历代对蝗虫的认识与研究脉络,整理了历代蝗虫诗词文学、传说故事与主要治蝗人物,尤其是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治蝗措施与成就,有利于使“政府主导、群防群控”的中国治蝗智慧、“改治并举、持续控蝗”的技术模式、“预报准确、执行有力、防治高效”的蝗灾防控体系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治蝗减灾,保粮安邦”,既是历史遗训,也是现实遵循。本书全面研究我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历史脉络,内容宏富、资料翔实,使我国蝗灾史料和防治文化得到全面汇集与传承,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控制蝗灾是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未来蝗灾发生发展态势,我们有必要从历史中总结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大历史观来推进生物安全建设,有效防范蝗灾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苏清实  汪民干 《植物保护》1965,3(4):121-123
1964年湖北省新洲、黄冈、浠水、鄂城四县水稻三化螟大发生,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是近十余年来最大的一年。但是,由于各级党、政的大力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坚持了领导、群众、技术干部三结合,依靠贫下中农,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治螟运动,取得了很好效果,药剂治螟255万亩,占应治面积的90%,严重代螟害率压低到  相似文献   

9.
2007年当阳市水稻种植面积3万hm^2,稻飞虱发生继2006年之后又一特大发生年,具有迁入时间早、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田间发生程度重的特点,全市累计发生面积9.1万hm^2,防治面积9.8万hm^2,我们始终采取“压前控后”、“治早治小”的防控策略,将稻飞虱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现将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植物保护》1980,6(2):20-21
春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毒的麦蚜介体有直接关系,因此,在1974—1977年,我们进行了治虫防病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防病效果。本文着重总结了几年来治虫防病的技术措施和防治指际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我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南部靠近黄河故道,西和西北部靠近黄河。由于历史上的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适于东亚飞蝗发生的自然地理特点。解放以来,通过认真贯彻“改治并举”的治蝗方针,取得了战胜蝗害的巨大成就。但近几年来蝗虫发生的重点由湖库和内涝大洼转向黄河滩区,每隔2、3年就会严重发生1次,并出现群居型蝗群。大有起飞成灾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王炳章 《植物保护》1963,1(2):61-62
自1959年冀、鲁、豫、苏,皖五省治蝗会议提出“猛攻巧打,积极改造蝗区”的治蝗方针后,经过几年来贯彻执行,已起了很大的作用。各蝗区的党、政领导对治蝗工作十分重视,采取飞机与人工地面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蝗虫发生密度已显著下降,基本上控制了蝗害。几年来有些地区结合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增建盐场等措施,改造了部分蝗虫发生基地。 但由于我国蝗区面积较大而分散,影响蝗虫发生的水、旱灾害还不能完全控制,彻底全面地改造蝗区非短期所能做到,因此,防治蝗虫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政治并举”  相似文献   

13.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多点同时系统调查,明确在新的种植形势下常州市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在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麦田狠治灰飞虱、药剂浸种、秧田适期喷药等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药剂“治虫防病”措施,经实际应用,两年来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1990—1991年我们在盖县熊岳镇望儿山村进行了一次心叶施药,控制高粱生育期发生的二代粘虫、玉米螟、玉米蚜虫和高粱蚜虫4种害虫的防治研究,获得了可喜效果。其中亩施3%呋喃丹颗粒剂1公斤,防治二代粘虫效果达98.63%-100%;对后来相继发生的玉米螟兼治效果为83%-97%;玉米蚜虫兼治效果为96.95%;高粱蚜虫,在百株蚜量达50—70万头时,兼治效果为98.02%-99.29%。  相似文献   

15.
此虫分布于日本、广西、香港,是为害杜鹃科(Ericaceae)植物的重要害虫。幼虫吃叶,被害状由残缺而至秃枝,对生长影响颇大。野外全年中均可见其不同虫态,世代叠置,不易区分代别。考查香港地区每年发生8代,并查明了其生活史。气候和天敌对其发生消长有重大影响。采取“狠治第一代、挑治后继各代”和“全面封杀与重点挑治结合”的策略,可有效的控制其为害。幼虫对药剂敏感,常用的杀虫剂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保护赤眼蜂和适时修剪,对抑制此虫发生为害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安徽沿江西部稻区发生逐渐加重,2010年呈爆发性发生。该病害传毒媒介为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因无抗病性品种和有效治疗药剂,该病目前的防治策略是治虫防病、治前期保后期。太湖县是一个以单季稻为主的混栽稻区,四(2)代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发生期一般在7月上旬,此时正值单季稻返青至分蘖期,是治虫防病的关键期。为筛选出防治白背飞虱效果更好的药剂品种,为大面积示范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设计本试验。  相似文献   

17.
马世骏 《植物保护》1963,1(2):58-60
一、侦查蝗情是制订治蝗计划的依据 衡量治蝗工作不外乎两个标准:(1)除治彻底、及时;(2)化费少、成效高。要达到这两个标准,必须有确切的治蝗计划,根据计划准备物质、安排时间,进行防治。事实证明,制订比较确切的治蝗计划,首先要做好蝗情侦查工作。 近几年来,有些蝗区因耕作变化,或开挖河渠,使蝗区微地形差异增大,生态条件变得更复杂,因而蝗虫孵化不整齐。早期发生在沟边及田埂的蝗蝻,出土后不久即向农田扩散,要保护农田不受害,须根据侦察,掌握蝗情变化,才能及时防治。 在地广人稀、面积大的蝗区,治蝗主要依靠飞机施药,更需掌握蝗情以免发生治重或漏治。再则不少地区已开始度行“隔季治”和“隔年治”的经济治蝗措施,显然这些措施必须在充分掌握蝗情的基础上,才能作到;否则不但减少不了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6月23—30日,来自哈萨克斯坦农业部、阿拉木图州和东哈萨克斯坦州的7名治蝗专家考察了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博尔塔拉等地的蝗虫发生和防治情况,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会同新疆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员陪同哈方专家开展了联合调查。  相似文献   

19.
免耕直播稻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亚群  程勤海 《杂草科学》2011,(4):44-45,49
免耕直播稻田与常规直播稻田相比,杂草发生量大,发生期早。免耕直播田的杂草化学防除要以"治早、治小"为原则,以"一封、二杀、三补"为策略。同时,要注重除草剂的科学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沿江混栽稻区二化螟近年发生为害特点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据宿松县30a螟虫发生为害测报调查资料分析,水稻二化螟近年发生特点是越冬场所广,基数大;发育极不整齐,蛾峰多,盛发期长;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被害症状多;三代发生为害加重。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明确减少越冬虫源、秋收灭茬、科学管水、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的防治作用。提出药剂防治一代二化螟应改一次施药为一次重点,重发区补治、挑治。明确在新的发生情况下,各代的防治对象田、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