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杧果流胶病是我国杧果种植区的常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广西尤为严重,平均病株率达50%以上(Li et al.,2013)。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认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和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也可造成危害(de Oliveira Costa et al.,2010)。海南、广西关于该病病  相似文献   

2.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赤道几内亚入境旅客携带的可乐果中检出象甲,经技术中心植物实验室鉴定,并由德国象甲分类学家Jens Prena复核,确认为Balanogastris kolae(Desbrochers,1895),依据其拉丁学名及寄主植物,将其中文名称命名为可乐果象甲。经中国检科院动植物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询,系全国口岸首次截获。可乐果象甲是危害非洲热带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可乐树种子的主要害虫之一,在田间、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均可危害。本文对可乐果象甲成虫的分布、寄主、生物学与危害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拍摄了成虫整体图及鉴别特征图,供口岸检测人员检疫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发生在甜瓜、西瓜等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此病是典型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为嗜酸菌属西瓜种(Acidovorax citrulli)。本文围绕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分离检测、致病机理、遗传多样性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阐明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柑桔疮痂病被果农视为柑桔上的“癌症” ,不同柑桔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发病 ,温柑、南丰蜜桔尤为严重。此病在叶、果、枝上发生。果实发病 ,病斑木栓化 ,形成疮疤 ,严重影响外观、品质 ,降低经济效益。此病在吉安市普遍发生 ,发生面积达 1 .67万hm2 ,占柑桔栽培面积 60 %以上。为更好地防治此病害 ,笔者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 ,选出防效好的无公害农药 ,供果农使用。1 材料和方法1 .1 柑桔品种 :尾张 (中熟温柑 ) ,树龄 2 0年。1 .2 农药种类 :2 0 %杀菌霸可湿性粉剂 (贵州元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低毒 ) ,扑菌特可湿性粉剂 (惠阳中迅化工…  相似文献   

5.
苹果水心病又称蜜果病、水心子病、玻璃病等。在苹果产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现将此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症状及发病原因此病主要表现在果实上,多在果心部位发病。最初病果与正常果外表无异,不易辨认,而在病果果心却呈水渍状病变。当变质部位接近果皮时,此时从外表可看出病果皮呈水渍状,透明似蜡。剖开果实,病变组织分布不尽相同,发生于果肉任何部分。病部细胞间隙充满汁液,局部果肉呈半透明水渍状,病果甜味增加。靠近果顶和萼洼处病斑较多。后期,病组织败坏变褐色。经多年的观察,我们认为此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病害。发…  相似文献   

6.
枇杷在黄岩县种植面积达3.4万亩,年产超过万吨,近年栓皮病(暂定名)严重。此病俗名“燥皮”、“脆皮果”、“和尚头”、“癞头疤”。是幼果果面受霜、雪冻害而形成的生理性病割 被害果外观丑陋,严重影响鲜销的商品价值。且染病的果皮较脆,去皮易断,影响加工。  相似文献   

7.
香蕉黑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的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香蕉黑腐病菌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与其它香蕉病原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rDNA-ITS)ITS1和ITS2间序列差异,设计了特异引物Bth-S(5'-TCTCCCACCCTTTGTGAAC-3')和Bth-A(5'-AAAAGT-TCAGAAGGTTCGTC-3'),利用此引物对包括可可球二孢菌在内的21个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只有4个可可球二孢菌菌株扩增到422bp特异带,其它17个菌株无扩增产物。灵敏度测试结果表明此特异引物能对1pg的可可球二孢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自然感染黑腐病的香蕉果实组织和接种可可球二孢菌或多种香蕉病原真菌混合接种的果实组织进行检测,Bth-S和Bth-A引物对不仅能够在自然感染黑腐病果实组织中特异检测到可可球二孢菌,而且能在未显症和发病的接菌香蕉果实组织中特异检测得到可可球二孢菌。这为香蕉可可球二孢菌潜伏侵染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1985年8月5至10日亚太地区植保委员会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了第十四次会议,修订有关进口和调运植物及有关材料的管理措施。委员会同意增加两个新条目-番荔枝属、(南美番荔枝,刺果番荔枝,番荔枝及牛心果),桉树属和桃金娘科的一些植物。修订了有香蕉、麻蕉和巴蕉属植物的条目以及可可、丁香、椰子、咖啡、玉米、马铃薯、橡胶、甘蔗和甘薯。  相似文献   

9.
鉴于葡萄果锈病在新疆吐鲁番发病重、损失大的现状,指出了此病的为害症状,分析了病害发生的原因,从早期预防、科学用药、适时采收以及加强果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84年9月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赛力克地区,首次发现一种为害可可豆荚的新害虫—可可豆荚螟 CvyptophIebia encarpa Meyrick。当时只在局部发生,一年后扩散面积达56公顷。此虫以幼虫为害豆荚各个阶段。该虫虫体很小,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在印度南部、新汉诺岛、苏迪斯特岛和新不列颠岛也有分布。发生原因是因该地区大量的森林空旷地种植可可,害虫发生后使用久效磷药所致。这种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西瓜细菌性病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是近两年由国外传入的一种新病害,根据其症状有人称之为西瓜细菌性果腐病或西瓜水浸病。这种病害曾在美国东南沿海西瓜产区大流行,造成大面积瓜田被毁。近几年在我国东北、西北西瓜产区陆续发生,1990年在我国西瓜主要产区河北、山西两省的一些地区也发现了此病,其主要发生在由台湾引进的新红宝西瓜品种上,蔓延迅速,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前言橡胶白粉病(Oidium heveae)是橡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病自1918年阿伦斯在印尼爪哇发现以来,目前已遍及世界各植胶区。我国橡胶垦区1951年在海南省最早发现此病。卅年来,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均有发生流行。白粉病为害橡胶树嫩叶、嫩梢和花序。严重时引起落叶、落花,导致胶乳减产,胶果失收。据华南热作研究院观察:病情2级,减产干胶1.9%。3级减产9%。4级减产12.1%。5级  相似文献   

13.
赖萍 《中国植保导刊》2002,22(10):29-29
梅州市是全国最大的金柚生产基地,柚类种植面积4万hm2。褐腐疫霉病是本市柚类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又称褐腐病、褐色腐败病,发生普遍,造成大量落果,一般损失10%以上。1症状褐腐疫霉病可发生在柚果表面的任何部位,但果实成熟中期,多发生在脐部。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淡褐色小圆斑,后迅速扩展并呈黑褐色水渍状湿腐,病斑变软。一般在感病后5d左右大量落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果实表面可产生稀疏纯白色的菌丝,菌丝紧贴果皮,形成膜层。病果散发出刺激闷臭味。此病病原是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thoracitrophthora)和寄生疫霉(…  相似文献   

14.
孙德钰 《植物保护》1983,9(4):18-19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省普遍出现辣椒生育不良,植株矮缩,叶、花、果有时脱落的现象,致使辣椒产量大幅度下降。一般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高峰。8月中、下旬病情又缓和,轻病株稍有恢复。此病发生极为普遍,严重地块,发病株率可达100%。例如鞍山市  相似文献   

15.
从海南5个芒果主产区采集分离芒果蒂腐病菌可可球二孢菌株,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10个可可球二孢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区分剂量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中106个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结果表明:芒果蒂腐病自然发病率29.37%;人工接种的发病率100.00%,110株可可球二孢菌株中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及弱致病力菌株分别占64.55%、25.45%和10.00%;在106株可可球二孢菌株中,抗性菌株发生频率为52.83%,其中高抗菌株可在含100 mg/L多菌灵培养基上生长,发生频率为45.28%,中抗菌株在含100 mg/L多菌灵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抗性频率为7.55%;没有发现低抗菌株。多菌灵对可可球二孢田间分离菌株EC50的频率分布为不连续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地区危害芒果的可可球二孢对多菌灵抗性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从进境外轮食品舱中首次截获的可可豆象(Callosobruchus theobromae Linnaeu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发生分布、寄主范围、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记述,为今后口岸检疫和鉴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柑橘锈瘿螨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柑橘锈瘿螨(Phyllocoptrataoleivora)又称柑橘锈壁虱(下称)是柑橘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发生日趋严重,年发生面积5000hm2,占本县柑橘种植面积的80%。该虫在果面、叶片背面为害,刺破表皮细胞,吸食汁液。被害果变为黑褐色,被害叶背面初呈黄褐色,后变黑褐色,提早落叶,影响树势。由于锈壁虱虫体小,肉眼很难观察,孤雌生殖、繁殖力强,经常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大量黑果,农民难以适时防治。同时黑果品质低劣,售价只有好果的1/3,直接影响果农增收。为此县农业局十分重视,经过2001年1a多的专题观察、调查、试验研究,基本摸清锈壁虱在本县的发生为害规律,筛…  相似文献   

18.
 蓆草疫病的病原是莎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cyperi)。此病在广西普遍发生,为害蓆草苞叶、茎秆和叶片.  相似文献   

19.
水稻霜霉病(Sclerophthora macropora (Sacc) Thirum eta1.)又名黄化萎缩病,寄主范围广泛,能侵害禾本科作物和杂草43属以上.该病1890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发现,其后在日本、意大利、美国、印度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东北、台湾、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相继报道此病发生.近几年来在杂交稻上有扩展蔓延的趋势.为摸清此病发生规律,我们特进行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绢病是我区部分县(市)七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病害。当地农民对此病俗称“基腐”、“霉根”、“折杆”、“水死”、“青枯”等,叫法甚多。此病流行成灾时,常导致小麦后期大面积成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为了解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寻求防治方法,自1988年开始,我们选择历年发病较重的仙居县下阁区前潘乡作为试验点,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观察和试验研究,现将3年来的结果初步整理如下:一、发病概况此病在我区于1978年在仙居县首先发生,翌年大面积暴发成灾,当时该县仅下阁区发生,在1.6万亩小麦田中,发病田达6000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