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凡纳滨对虾热休克蛋白70的原核高效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热休克蛋白70基因(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c中,经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入表达宿主BL21(DE3),在不同温度、时间下经IPTG诱导表达。收集菌液,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并用软件Bandscan分析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含凡纳滨对虾HSP70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ET-3c/HSP70,表达的目标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72kD,并能与小鼠抗人HSP70抗体特异性结合。37℃诱导5h目标蛋白表达量最高;但25℃诱导目标蛋白的可溶性比例达80%,目标蛋白占全菌总蛋白70%以上,均较37℃为高。  相似文献   

2.
虾造血激素(astakine,AST)是节肢动物中具有促进造血组织细胞分化和增殖的一种细胞因子。在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WSSV的一个可能受体蛋白与AST存在特异性结合。为进一步了解WSSV感染与对虾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成功克隆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造血激素基因(lvast)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HM594944),并对该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lvast全长共1846bp,含有1个37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4个氨基酸,估算分子量为13.3kD。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一个前动力蛋白(Prokineticin)结构域。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凡纳滨对虾造血激素(LvAST)与斑节对虾和软尾太平蝲蛄AST同源性较高,与脊椎动物的同源性较低。通过构建包含lvast基因ORF重组表达载体pBAD/gIIIA-lvast,本研究成功表达出与预期相符合的目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LvAST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H+/肌醇转运蛋白(H+/myoinositol transporter,HMIT)基因在肌醇跨膜转运中发挥的作用,克隆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HMIT基因,命名为Lv-HMIT,并分析了Lv-HMIT的结构和表达特征。Lv-HMIT的开放阅读框为1 650 bp,编码549个氨基酸。物理性质显示,它是一种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预测都显示其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跨膜结构分析显示,Lv-HMIT存在11个跨膜螺旋结构;亚细胞定位显示,它分布于质膜、内质网和线粒体。多重比对发现,Lv-HMIT的跨膜结构和糖基化位点都比较保守。系统进化显示,Lv-HMIT与雪蟹(Chionoecetes opilio)的HMIT先聚为一支,再与其他节肢动物聚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v-HMIT mRNA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在心、胃、眼柄、肠、肌肉和血细胞等组织中有少量表达。Lv-HMIT mRNA从无节幼体期检测到表达,在变态至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各阶段时都呈现上调表达,说...  相似文献   

4.
首先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 应用RT-PCR方法获得了凡纳滨对虾泛素交联酶E2 (UE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该序列长为447 bp, 编码148个氨基酸, 理论相对分子量为16.84 kD, 等电点为4.90。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不同物种的UE2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其中凡纳滨对虾与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同源性最高并聚为一支。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 UE2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 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 UE2基因在肝胰腺和肠中的表达量最高, 在心脏、鳃、胃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略低, 在血淋巴中的表达量最低。原核表达分析结果显示, PCR®T7/NT-Topo TA-UE2表达载体在1.0 mmol/L IPTG、37℃诱导3 h条件下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分子量约17 kD的蛋白。利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将蛋白进行纯化用以制备抗体。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UE2基因在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原肌球蛋白基因表达模式与重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相近物种的同类基因设计引物,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组织中克隆获得原肌球蛋白基因(TPMS),长度为901bp,其中包含长度为852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原肌球蛋白分子量为32.8kDa;RT—PCR结果显示,原肌球蛋白在心、肝胰腺、胃、鳃、肠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在鳃中表达量最低;将原肌球蛋白基因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TPMS—pET30a,转化受体菌株BL21(DE3)并利用IPTG诱导后能够大量表达,蛋白分子量为38.2kDa;经优化,IPTG的最适诱导浓度为0.05m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4h;经过亲和纯化后,能够得到纯度90%以上的重组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6.
C型凝集素是一种依赖于Ca~(2+)而发挥功能的糖蛋白,在一线的固有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对虾C型凝集素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学内容,还有望将其开发为具有免疫增强效果的活性饵料,应用于对虾的健康养殖。本实验根据实验室前期转录组信息提示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一种新的C型凝集素基因(LvLc1,Gen Bank注册号:KY937940)。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vLc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891 bp,编码296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有一个保守的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该结构域中具有潜在的半乳糖结合位点(QPD motif),进化发生分析显示LvLc1与来自节肢动物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家族成员聚类在一起。对LvLc1基因的CRD结构域进行了原核重组表达与蛋白活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重组目的蛋白(rLvLc1)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对多种病原菌(G~+、G~–和真菌)具有凝集作用,其凝集活性可被半乳糖、甘露糖、脂多糖等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所抑制。研究表明,LvLc1作为C-型凝集素家族一个新成员,可能通过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作用,参与机体应答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防御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地进行凡纳滨对虾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探究对虾天然免疫机制,为其免疫防控提供新思路,实验根据本课题组前期转录组结果提示,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克隆获得了一个新的C型凝集素基因(LvLc2,GenBank登录号KR020738).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vLc2的ORF区全长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aa),5'...  相似文献   

8.
钟爱华  李明云 《水产科学》2011,30(10):649-652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具有对水环境抗逆能力强、营养要求低、生长速度快,虾体含肉量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诸多优点,自1998年来,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广为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子代免疫性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凡纳滨对虾群体选择育种研究中,利用1个经过人工选择和自交传代的凡纳滨对虾群体F2A,连续两个世代对该群体自交繁育的子代及其与其它群体杂交繁育的子代,进行免疫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两个世代的自交组繁育的子代F3A和F4A组,多项免疫指标都高于同世代的其它交配组,其中血细胞吞噬杀伤活性F3A组比同世代其它组高14.8%和64.3%,F4A组比同世代的其他组高27.0%~44.8%;血清溶细胞活性F3A组比同世代其它组高76.3%和74.6%,F4A组比同世代其它组高36.5%~58.3%;血清蛋白含量也高于其它组;只有酚氧化酶低于其它组。显示在人工选育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群体内自交传代,可能有利于群体免疫性能的遗传。但杂交组在生长和抗逆方面表现的杂交优势,与其偏低的免疫指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养殖管理、饵料选择投喂及苗种选择等几方面介绍了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成本控制技术要点,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的原核表达和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RT-PCR扩增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 like-domain protein,CTLD)基因序列,将目的基因克隆入质粒pET32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CTLD.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中,通过IPTG诱导CTLD的表达,对其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 检测.用His GraviTrap Ni亲和层析柱及超滤离心管纯化目的蛋白,并对其进行活性检验.结果表明,构建得到CTLD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鉴定得到与预期片段相符的外源基因插入片段,经测序与目的序列完全一致;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M) 39 600的目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成功表达;重组C-型凝集素对兔的红细胞没有明显的凝集作用,但对小鼠红细胞的凝集效价是22,而对所选5种细菌的凝集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凝集作用,而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鳗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凝集现象.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型凝集素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与地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细菌凝集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aus vannarnei)为研究对象,运用亲和层析、PAGE、SDS-PAGE、Western-blotting和细菌凝集实验等方法探索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细菌凝集活性。结果发现,血蓝蛋白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酸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gromona hydrophil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phylococcus aureus)等6种虾类致病菌具有凝集活性,其凝集活性大小为0.27-1.08mg/L,其中对副溶血弧菌和溶藻酸弧菌凝集活性最大,是哈维氏弧菌的4倍。在此基础之上,选取α-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D-山梨糖、蔗糖、麦芽糖、α-D-乳糖、甘露醇和N-乙酰神经氨酸等9种糖考察其对血蓝蛋白细菌凝集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血蓝蛋白的细菌凝集活性可被α-D-葡萄糖和N-乙酰神经氨酸所部分抑制和全部抑制,其最低抑制浓度范围为50~100mmol/L。由此推测,血蓝蛋白确实具有细菌凝集活性,这对进一步研究血蓝蛋白的抗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镉(Cd)胁迫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的分子响应,以不同浓度的Cd2+(0,0.5 mg/L和5 mg/L)进行胁迫,于不同胁迫时间取血淋巴,测定血细胞中Trx 2、Grx 2、Grx 3和MGST 3的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Trx 2、Grx 3和MGST 3表达量在胁...  相似文献   

14.
根据G蛋白Gβ1亚基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简并PCR和RACE技术,克隆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Gβ1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Blast、DNAstar和Genedoc软件分析,发现该Gβ1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其他物种已知的Gβ1序列具有相当高的保守性,将它命名为pvGβ1。免疫共沉淀分析发现pvGβ1能在体外适当条件下与对虾Gαs或Gαq相互结合。Westernblot-ting分析发现,pvGβ1在对虾身体各部位都有广泛分布,尤其在脑神经、眼和眼柄有大量表达。说明了Gβ1在对虾的神经系统和光信号传导等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吞噬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重金属离子对虾类血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凡纳滨对虾(Ltiopenaeus vannamei)血细胞在离体状态下暴露于重金属离子(Cd^(2+)、Hg2+、Cu2+和Zn2+),浓度分别设置为10-3~10-9 M,在胁迫6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细胞的吞噬活力。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0-3~10-5 M的Cd2+和Hg2+、10-3~10-4 M的Cu2+、10-3 M的Zn2+均显著抑制了对虾血细胞的吞噬活力;当浓度为10-3 M时,Cd2+、Hg2+、Cu2+和Zn2+组的吞噬活力抑制率分别为79.6%,82.6%、68.1%和58.7%。这些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对虾类血细胞吞噬活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毒性强度依次为:Hg2+>Cd2+>Cu2+>Zn2+,免疫毒性临界浓度分别为:Cd2+和Hg2+10-5 M、Cu2+10-4 M、Zn2+10-3 M。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的抗黑曲霉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 运用亲和层析、SDS-PAGEWestern-blotting、抗真菌实验等技术探索对虾血蓝蛋白的抗黑曲菌活性。结果发现, 血蓝蛋白在质量浓度为0.10.8 mg/mL时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在此基础上, 选取0.2 mg/mL血蓝蛋白作用后的黑曲霉进行显微观察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 血蓝蛋白能抑制黑曲霉孢子生长。扫描电镜分析显示, 在血蓝蛋白作用下, 黑曲霉孢子囊萎缩, 分生孢子集聚成团, 菌丝裂解、扭曲、变短、无分生孢子囊。由此推测, 对虾血蓝蛋白具有抗黑曲菌活性, 其抗菌机制可能与血蓝蛋白抑制黑曲菌孢子生长和促使病态菌丝产生等有关。本研究对揭示血蓝蛋白的非特异性免疫机理和寻找新的对虾疾病免疫学防治途径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碱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基因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广盐性养殖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和定量PCR的方法,研究其在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转录组水平的基因表达差异,以期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对虾对高碳酸盐碱度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以高碳酸盐碱度(20 mmol/L)胁迫第4天凡纳滨对虾鳃组织和低碱度(2 mmol/L)对照组鳃组织为材料,通过斑点杂交筛选,发现鳃组织中有158个克隆子表达上调,291个克隆子表达下调。挑选150个高表达差异的克隆子进行测序,获得100个序列,其中50个得到成功注释。经过GO分析,这些注释的差异基因主要分为8大类群,其中碳酸酐酶基因(CA)、Na+-K+-ATPase基因(NKA-α)等与离子调控相关的基因表达量上调,而溶菌酶基因等与先天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量下调,这些结果表明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以增加离子调控的方式进行酸碱平衡的调控,同时其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还对CA和NKA-α两个基因在鳃和触角腺中的时空表达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高碳酸盐碱度胁迫9 d过程中,两个基因在鳃组织中的表达均呈现先高表达后回落的现象,而在触角腺中NKA-α基因则一直维持较高表达水平,说明CA和NKA-α基因在凡纳滨对虾高碳酸盐碱度适应离子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还发现除了鳃组织之外,触角腺同样参与了调控。本研究从转录水平初步筛选了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表达差异基因,探索了凡纳滨对虾的耐盐碱机制,对培育适于盐碱地水产养殖的优良品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