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省水稻栽培遍及全境,淮河以南为主要产区.全省常年稻田面积约2400万亩,占耕地面积36%,播种面积约3255万亩,占粮食作物34%.我省稻作按栽培季节分为早稻、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四种类型.近年来全省稻谷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每亩775斤左右,总产量约200亿斤,占粮食总产量50%左右.水稻生产的丰歉,对我省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叶之前,我省的稻作生产基本上是沿用几千年以来的传统耕作方法,即以种植一季稻为主,大多实行冬作物与水稻轮作换茬,部份稻田为一水一稻.种植品种是叶色较淡耐瘦的高秆地方品种.主要施用有机肥料,不施无机肥和喷洒农药.  相似文献   

2.
<正> 集约耕作制度就是在农田上实行作物间套复种多熟种植,加强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投入,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不断提高产出水平的综合农业技术体系。我省传统集约耕作制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约两千多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集约耕作依靠劳力、畜力和有机肥料,实行精耕细作和多粪肥田,值得继承和发扬。但是,单纯依靠有机循环,投入产出水平处于较低的平衡状态,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人口增长、需求  相似文献   

3.
苏州地处北纬31度,东经120度附近,属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交接地带。纬度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生物气候上的过渡特点十分突出。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无霜期230多天,年降水量1100毫米以上,日照2100小时以上,气候条件优越。境内河、湖交错,土壤肥沃。广大群众又长期掌握精细耕作的栽培技术。这些,均为苏州地区形成一套完整、先进的耕作制度,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省地处我国南北过渡的中原地带,兼具我国南北地区的特色。植物种类繁多,仅栽培植物就有数百种。南方和北方的许多作物在我省都有种植。耕作制度复杂,复种指数较大。地形复杂,深山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原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气候变化大,年平均气温12-15℃,7月平均气温27℃上下,元月平均气温0-2℃,年降雨量600-1200毫米。此外,我省地处南北和东西的交通中心,交通方便,农产品调运频繁。这些条件都有利  相似文献   

5.
6.
薛忠西 《农家致富》2007,(15):47-47
近年来,江苏省东台市设施农业发展迅猛,特别是东台的瓜果以香、甜、脆而响誉大江南北,更加刺激了沿海瓜农的生产积极性,大棚瓜果的面积呈几何数增长,复种指数越来越高。一方面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另一方面,宜瓜面积也逾来逾少了,现已成为制约瓜农增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8.
李玉兰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1):《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年1期-59-60.7页-《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年1期-59-60.7页
本文从重庆维谱公司的光盘《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 2 0 0 0年 )和北京万方数据公司的《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农林版 ) 2 0 0 0年版中套录出有关甘蓝方面的文献 ,进行主题分类、重要期刊和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以文献资源为依据来看我国近十年来甘蓝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近三十年来厦门市气候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厦门市1971-2004年34年的基本气象资料,研究分析了该市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确定了各自的气候突变点,据此分析了该市的气候类型。结果表明:(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市年均气温以每年0.0631℃的速度在升高,年均气温出现2个气候突变点,分别为1981和1998年;(2)年降水量多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呈随机变化,年降水量出现2个气候突变点,分别为1977和1990年;(3)34年的气候类型分为暖湿、暖干、冷湿和冷干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正> 耕作制度是为了获得农业全面持续增产所采取的农业综合技术措施的总体。它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在农业生产中居于重要地位。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耕作制度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活跃,成果丰硕。“1986——2000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总体规划”高瞻远瞩地将耕作制度列为我省“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并由有关专家编制了“安徽省1986—2000年耕作制度科技发展专题规划”,这对开创我省耕作制度研究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我省耕作制度研究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我站共有耕地238亩.近几年来,我们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教导,针对过去生产上存在的粮棉争地,土地只用不养等问题,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积极探索粮棉双高产的新途径.经过反复研究和生产实践的考验,现总结出了一个麦、豆、绿、棉间套种的轮作方法.目前全公社已普遍采用,并已在全县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对含山县不同种植制度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该县农田用养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刘超凡 《农业考古》2021,(2):261-270
"茶马古道"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古代交通运输网络,其存在已有数千年之久。唐宋以来,藏区的藏族居民因为饮食多为肉类,为消食因而对茶叶具有很高的依赖,西南川滇地区对藏区优良的马匹、毛皮等也适应了朝廷的大量需求,因此该商道在较长时间内以茶叶和马匹作为核心商品。20世纪90年代,木霁弘、李旭、陈保亚等学者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自此正式揭开了"茶马古道"的研究序幕。"茶马古道"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学术界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茶马古道"相关概念、路线、民族交往、商业贸易、开发保护、茶马官营等方面。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文学类作品占比高,学术类著作相对较少,茶马古道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学术机构建设,建立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6.
改革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上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大幅度提高粮棉油产量,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指示的一项重要措施。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领导制定的农  相似文献   

17.
18.
19.
猪丹毒是猪的烈性传染病之一.Koch于1878年首先从实验小白鼠体内发现猪丹毒杆菌.Paste-ur于1882年从猪体也分离到此菌,并制备菌苗防制本病.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病菌特性、血清型分类、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免疫以及防制等都有许多研究报告.现就国内外研究猪丹毒的流行病学、菌落的形态与变异、菌的超微结构、血清型的分类、诊断、治疗和免疫等成就加以简述.一、猪丹毒的流行病学研究1.Kobe,K.(1943)以不能使健康猪发病的猪丹毒菌株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混合感染猪,结果使猪发生显著的症状.Kita,J.等(1966)发现.在气温30℃下,猪的吞噬指数下降,嗜酸性白细胞减少,对猪丹毒杆菌易感性增加.Chylinski,G.  相似文献   

20.
东北农学院的作物育种工作,开始于1949年。当时学院初建,在院党组织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下,成立了规模不大的作物及蔬菜试验站,开展了春小麦、大豆、玉米及甜菜等作物的育种工作。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虽然有这样与那样的困难,以及不正确思潮的干扰,与林彪“四人邦”的破坏,作物试验场地前后八次搬家,但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参与工作同志们的努力不懈,辛勤钻研与顽强的坚持下,作物育种工作始终没有中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成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表扬和全国及黑龙江科学大会的奖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