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粤优938不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施氮量对粤优938的产量关系,进一步完善粤优938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安吉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于2002年进行了粤优938不同施氮量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金23A不同施氮量对制种产量的影响湖南省临澧县种子公司(415200)于乾文徐叔云吉昌武为了培育高产的母本群体,防止后期倒伏和提高制种产量,按湖南省课题组的统一布置,特进行了金23A制种不同施氮量的试验。本文就不同施氮量对金23A制种产量的影响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实现“粤优938”的高产栽培,首先应控制密度和基本苗数,“靠发不靠栽”。栽1.7万穴/667m^2,每穴栽1-2苗,施纯氮13kg,采取“重底早追”的施肥方式,在三峡库区山区一般产量可达600kg/667m^2以上。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韩涛 《作物学报》2008,34(8):1409-1416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 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 提高叶面积指数, 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 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 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 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使每穗粒数降低, 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 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 施氮量以225 kg hm-2为宜; 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 施氮量以180 kg 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油-稻-稻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早稻的适宜施氮量,2017-2018年以超级常规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0、75、120、165、210kg/hm 2等5个施氮量,探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施氮量有利于早稻分蘖成穗,灌浆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同步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保持较多的每穗粒数,从而扩大总库容量。在施氮量为165kg/hm 2时早稻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维持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2017和2018两年分别为155.91、160.37kg/hm 2,产量潜力分别达8 241.17和8 387.32kg/hm 2。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东北黑土区水稻最佳施氮量及最佳追肥时间,采用田间试验的方式,使用SPAD-502,以"天"为单位,连续45天测定不同处理(N1~N6;SPAD40、SPAD38、SPAD36、SPAD34和SPAD32)下水稻叶片SPAD值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追施氮肥7天时间内SPAD值明显上升,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叶片SPAD值明显升高且峰值较大,同时到达峰值时间越早;当施氮量为170 kg N/hm2时产量最高能达到7078 kg/hm2,SPAD值为40时进行追肥产量最高,达到9078 kg/hm2。因此,在东北黑土区水稻最佳施氮量为170 kg N/hm2,当SPAD值为40时可用于确定分蘖期到孕穗期的最佳追肥时间。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于2020-2021年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N0: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处理下Y两优900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Y两优900在N2处理下2年产量分别为8.77和8.82t/hm2,高于N0和N1处理,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穗数和穗粒数在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实率在N2处理下高于其他2个处理,千粒重有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N2处理的总干物质积累量低于N3处理,但其收获指数高于N3处理。随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N2处理的氮肥籽粒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高于N3处理。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中产区)下,180kg/hm2施氮量有利于在保证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高产的同时,实现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