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草垄栽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土培高36.9—112.7%。土壤疏松,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了根系活力,根重比对照高71.7%,根系活力高7.8%。草垄栽培黄瓜功能叶中叶绿素A含量比土壤对照高8.1—23.3%,促进了地上、地下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草垄栽培的黄瓜果实V_c含量比土壤的高28—40%,可溶性固形物高36%。草垄栽培黄瓜果实品优,味香甜好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早熟糯稻新品种三峡糯一号的配套栽培技术及高产机理。【方法】应用三因素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栽插密度、施氮量、移栽叶龄与三峡糯一号根系活力、剑叶光合速率、基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基部叶片POD酶活性等主要生理指标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拟寻优出优化栽培措施方案。【结果】施氮量是影响三峡糯一号生理指标的主要因素,增大施氮量(137.55~172.50kg/hm2)可提高水稻根系活力,基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剑叶光合速率高,但施氮量少(34.96~86.25kg/hm2)能促进POD酶活性,过大的施氮量(超过137.55kg/hm2)又会抑制POD酶活性;低密度(15.00~18.75万穴/hm2)可促进水稻根系活力的增加、剑叶光合速率高、加速光合物的转化,而高密度(28.13~37.50万穴/hm2)抑制水稻根系活力的增加、剑叶光合速率低、光合物转化减慢、不利于产量的形成;小苗秧(3.0~5.0叶)叶片叶绿素合成速度快,大苗秧(7.0~8.5叶)叶片叶绿素合成速度减慢;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在低水平(-1.682~0)水平区间,其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原因在于二者对POD酶活性、根系活力的促进及加速光合物转化。【结论】三峡糯一号高产组合方案为:栽插密度22.53~24.45万穴/hm2、施氮量131.23~136.11kg/hm2、栽插叶龄为5.07~6.17叶。在这样的栽培措施下,三峡糯一号有95%的把握可达到根系活力大于27.31μg/(gFW·h)、剑叶光合速率大于3.43CO2mg/(dm2·h)、基部叶片叶绿素高于23.88mg/g、基部叶片POD酶含量高于23.88POD470/(g·min)的高产生理指标和产量在8 362.87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常规栽培模式湿润育秧苗与超高产栽培模式旱育秧苗的秧苗素质、根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的研究,探讨了不同栽培模式中育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揭示超高产栽培模式实现高产的生理原因。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苗的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数比湿润育秧苗高22.78%、73.33%,而株高比对照矮14.91%,同时还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的根系还原力强、发根数多、发根能力强,硝酸还原酶、ATP酶、叶绿素及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岐化酶等细胞保护酶含量增加,表现出强大的生理生化优势,而丙二醛含量比对照降低20.99%,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增多,C/N适中,有利于提高旱育秧苗的抗逆性,是旱育壮秧形成的内在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水稻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武运粳8号为材料,采用密肥措施塑造不同产量群体,对水稻抽穗后根系活力和上三叶叶片衰老以及光合速率的变化进行探讨,了解水稻抽穗后根系活力变化对地上部叶片衰老及其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水稻抽穗后的根系活力与上三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丙二醛(MDA)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抽穗后根系活力强的群体地上部功能叶衰老缓慢,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慢,使抽穗后水稻的功能叶捕获光能的能力增强,从而形成较高光合能力的水稻群体,最终形成高产。[结论]保持抽穗后水稻根系活性可以提高植株SOD、POD活性,降低MDA含量,推迟植株衰老过程,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在早、晚季水稻分蘖盛期,测定了华南稻区6个不同类型超高产水稻品种(组合)的干物重、功能叶叶绿素(a+b)含量、叶面积指数、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等主要生理性状,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品种(组合)间各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及对干物重的综合作用,以及早、晚季不同生态环境对上述生理性状的影响,提出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动态株型育种中分蘖盛期适宜的生理指标量值为:功能叶叶绿素(a+b)含量早季3.9~4.2 mg·g -1、晚季4.0 mg·g -1,根系活力早季270~348 μg·g -1·h -1、晚季318 μg -1·g -1·h -1,叶面积指数早季2.4~2.7、晚季3.8,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早季24.8 μmol·m -2·s -1、晚季23.3 μmol·m -2·s -1.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已筛选出的氮高效耐低氮水稻品种C156和氮敏感品种C111,分析植株根系的根系活力、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等指标,研究了镉胁迫条件下茉莉酸甲酯对水稻根系和光合作用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下茉莉酸甲酯提高了C156品种根系活力,提高了2个品种总根长,但是影响不大。镉胁迫下茉莉酸甲酯显著降低了C156品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水稻僵苗是当前小麦秸秆还田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拟通过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明确水稻僵苗的可能机制及应对措施。[方法]以粳稻品种‘宁粳3号’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分别在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下设置5种氮肥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水稻幼苗的分蘖、株高、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以及营养元素含量。[结果]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下茎蘖数、株高、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磷和钾含量均显著下降。根系活力、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磷和钾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26.6%、8.1%、13.2%、20.8%和15.4%。秸秆还田条件下,增加施氮量促进水稻幼苗生长、干物质积累以及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与无氮肥处理相比,施用氮肥处理水稻幼苗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地下部氮、磷和钾含量分别增加86.1%、45.0%、29.7%、32.4%和67.8%;高氮下,增加分蘖肥比例提高水稻幼苗根系活力,增加水稻幼苗茎蘖数和干物质积累。[结论]秸秆还田导致水稻僵苗的原因可能是根系生长量低、活力差而导致的养分吸收能力不足;适度增施氮肥,尤其是增加分蘖肥比例,有助于提高秧苗活力,改善秧苗生长。  相似文献   

8.
对杂交水稻组合红莲优6和两优1193在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群体生育后期的根系和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水稻根系密度随着群体增大而增大,但是根系活力却逐渐减小。齐穗后高产群体的剑叶叶绿素日衰减幅度较小,齐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成熟期高产群体HMP、LMP的剑叶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15、2.87,显著高于HLP和LLP处理,高产群体在齐穗后20d仍然具有较高的剑叶净光合速率。上述结果是高产群体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极显著高于低产群体的主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野百合(Lilium brownii)籽球为试材,采用基质栽培,研究不同浓度磷酸二氢钾处理对野百合籽球生长及生理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500~1 500 mg·L-1的磷酸二氢钾对野百合生长均有明显促进作用,能提高野百合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增加其籽球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野百合生长的最适磷酸二氢钾浓度为1 500 mg·L-1,各指标与对照相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籽球重、根重、叶重分别比对照高66.29%,138.92%,71.17%;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高35.25%,198.10%;籽球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8.10%,40.81%,10.26%。  相似文献   

10.
不同供氮条件下施用蚯蚓粪对水稻生长及根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高、中、低氮水平下施用蚯蚓粪对水稻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供氮水平下,增施蚯蚓粪均能明显改善水稻根系与地上部生长及提高根系活力;在施氮的基础上增施蚯蚓粪,移栽25 d后稻株的茎蘖数及地上部于重平均比单施氮肥分别提高9.8%、44.7%,而根干重、根系总体积及根系活力则分别提高20.1%、29.5%和50.7%.在高氮水平下,水稻的分蘖及根系活力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该抑制效应可被施用蚯蚓粪而缓解.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广两优47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株行距为13.3 cm×30.0 cm(D2)的种植密度,经济产量达到9.9 t/hm~2,产量分别较株行距16.7cm×30.0 cm(D4)和10.0 cm×30.0 cm(D1)处理的提高14.5%和7.3%;与D3无显著差异;D2具有较优的群体质量,主要表现为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LAI)适中,冠层功能叶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比叶重较大,群体透光性好,下部黄叶少。值得关注的是D3处理种植密度与D2相似,D3处理只是采取了宽窄行的种植规格(宽行40.0 cm、窄行20.0 cm),其群体质量也表现出与D2相似的规律。研究结果还表明,构建适当规模的群体,发挥杂交水稻个体分蘖能力强的优势,提高冠层的光合功能,是发掘杂交水稻生产潜力、取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库源关系对杂交水稻根系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库源关系对杂交水稻根系及叶片衰老的影响效果,在水稻抽穗期,剪去穗部部分枝梗和叶片,形成不同的库源比,研究其与根系和叶片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汕优63相比,亚种间杂交水稻5460/广抗粳2号库源矛盾大,根系和叶片衰老快;降低库源比,能明显减缓其根系细胞分裂素含量的降低和^32P吸收的下降,并能减缓其叶片中蛋白质、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和SOD活性的降低以及两二醛含量的升高,说明杂交水稻叶片和根系衰老与其库源比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湛江水稻生产环境及其稻米中Cd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湛江稻米生产环境及其稻米中Cd的安全性,抽样测定了湛江4个水稻主产区的大田土壤、灌溉水、植株器官和稻米中重金属镉(Cd)的含量.结果表明:早稻与晚稻均表现为,Cd在根中的积累量显著地高于茎、叶和稻米.同时,Cd在稻米中的积累量显著地低于茎、叶,Cd在茎、叶中的含量水平相当,水稻植株器官对Cd的富集水平基本为根>叶>茎>稻米,根系是吸收和积累Cd的主要植株器官;湛江市4个水稻主产区生产的稻米中Cd的含量范围为0.034~0.047 mg· kg-1,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控制标准值(GB 2715-2005),尚不存在Cd暴露的风险.水稻种植区的土壤中Cd含量为0.155~0.180 mg·kg-1,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 15618-1995),仍属于自然背景值范围;灌溉水的重金属Cd含量的范围为0.001 9~0.004 9 mg·L-1,均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GB 5084-2005)的要求.因此,湛江市水稻生产的土壤和灌溉水环境是安全的,生产的稻米Cd的安全性高,不会危害消费人群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组穴均错栽培方式水稻栽培密度为27万穴·hm~(-2),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延长了功能叶寿命,提高了各生育时期最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较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增加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可获得11 192.75kg·hm~(-2)的产量,比宽窄行、宽行窄株2种栽培方式分别增产5.75%和15.03%,能发挥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水分状况对水稻镉砷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明不同水分状况下(淹水深度和潜水位高度)水稻对镉(Cd)、砷(As)吸收转运差异,采用盆栽试验,以湿润管理为对照,研究了3、6、9 cm的淹水深度和-3、-6、-9 cm潜水位高度下水稻对Cd、As吸收转运的影响。与湿润管理(CK)相比,淹水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低潜水位下的水稻产量比CK下降了21.06%~28.44%;淹水显著降低了水稻米、茎叶、根的Cd含量,但促进了根As的积累,淹水的稻米Cd含量比CK下降了61.11%~69.43%;而低潜水位处理则显著增加了水稻对Cd的吸收,但显著抑制了对As的积累,低潜水位处理的稻米Cd含量比CK增加了4.08~4.48倍,而稻米As含量比CK降低了79.20%~81.96%。Cd、As在土壤-水稻系统的迁移转运过程中,不同水分状态下水稻对Cd、As的积累主要取决于土壤至根系的迁移转运环节,且米As含量还受As在根系、茎叶、稻米中转运分配的调节。不同淹水深度或不同潜水位高度对水稻米、茎叶、根的Cd含量或As含量影响皆不明显,水稻对Cd、As的吸收主要受限于淹水的状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对Cd和As的吸收积累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Cd、As污染土壤的水分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土壤Cd、As污染程度制定适当的水分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杂交稻叶片衰老的表现型,为水稻抗早衰栽培技术和抗早衰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选用6个杂交稻组合,在抽穗后常规水分管理和限水条件下,研究根系活力、叶片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动态及其对水分亏缺的响应。[结果]不同杂交稻品种的根系伤流强度、叶片氮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衰减节律有明显差异,表现在衰减的起始时间、频率和衰减量。不同组合各生理指标对水分亏缺的响应不完全一致。叶绿素含量衰减率与根系活力和叶片氮含量衰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OD、CAT和POD活性动态不同,不同组合对水分亏缺的响应不同。叶绿素含量、叶片氮素含量的变化动态与SOD和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绿素含量、叶片氮素含量的变化动态与丙二醛(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杂交稻组合叶片生理指标的衰减节律及其对水分亏缺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利于延缓叶片氮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衰减、维持叶片较高的光合功能。[结论]水稻的抗衰老特性是基因型差异及其各项生理机能对环境应答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水稻品种吉特605为试材,以不施任何改良物质为对照,设计了4种盐碱土改良技术集成模式,在水稻播种后21 d取样,测定各模式下水稻苗期的秧苗素质、根系特征、质膜透性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以探索最佳技术集成模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改良模式下土壤EC、pH值均极显著降低;施用脱硫石膏和改良剂能显著增加水稻的生根能力、叶片数和生物量,尤其在施加有机肥后,水稻秧苗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与CK相比,各改良模式下水稻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尖数均极显著增加;模式D和E的水稻叶片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均极显著低于CK,叶片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CK.盐碱地改良时,脱硫石膏和改良剂是必要的改良因素,施用一定量的有机肥后改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与重叠,以期为恢复次生林合理选择树种及东北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次生林内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等阔叶树种的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以及吸收养分形态生态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  红松与阔叶树种在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形态生态位等均存在分离。具体表现为:(1)阔叶树种吸收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0 ~ 20 cm),为“浅根性”特征;而红松则相反,其吸收根分布比率在表土较低,在下层土壤空间(30 ~ 60 cm)明显较高,相对为“深根性”趋势。(2)阔叶树种吸收土壤水分一般从5月中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而红松从4月初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有蒸腾。(3)阔叶树种吸收氮养分大约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吸收期较短,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陡且峰期明显;而受阔叶树种庇荫的红松在4—10月的整个生长季中一直较平缓地吸收氮养分,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缓且峰期不明显。(4)阔叶树种对N养分的消耗量较大且利用效率较低,属于高耗低效型;而红松对N养分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利用效率较阔叶树种高10.7% ~ 36.8%,属于低耗高效型。(5)在对N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红松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阔叶树种的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其中,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约是红松的6.0 ~ 6.5倍,水曲柳和紫椴约是红松的2.6倍和2.7倍。(6)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502、0.426、0.628、0.374,而紫椴与红松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高达0.903。  结论  从地下资源生态位看,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紫椴均为优化混交组合,且红松与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对其长期共存和混交群落持续稳定高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障太湖流域稻米安全,采用建立土壤-稻米镉传输模型及基于模型输出结果的地质统计学方法筛选稻米禁产区.监测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本区域稻田土壤Cd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0.3 mg·kg-1)的比率为4.85%,2005年的监测结果与60年代背景值相比土壤Cd平均含量增加了50%.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晚稻及高、低吸收型早稻土壤-稻米Cd传输模型.结果表明,除水稻自身内因影响其对土壤Cd的吸收外,在大田条件下土壤Cd含量、Zn含量、土壤pH值、土壤质地(土壤粘粒含量、土壤砂粒含量)等是影响水稻吸收Cd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土壤-稻米Cd传输模型输出结果为数据源,采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序贯高斯条件模拟值法计算研究区不同类型稻米禁产区,结果表明研究区有0.05%的区域种植晚稻存在超标情况,1.47%的区域种植高吸收型早稻存在超标情况,所有的稻田如种植低吸收型早稻都不会导致稻米Cd超标,这一结果与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值筛选的3.3%的超标区有较大的差别性,说明仅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为依据筛选稻米禁产区有其应用限制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的镉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影响,为镉污染农田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添加外源硒为对照(CK),设4个外源硒处理,分别为每千克土施用纳米硒0.5和2.5 mg/kg、亚硒酸钠(以硒计)0.5和2.5 mg/kg。于水稻灌浆期测定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收获前测定水稻光合指标,收获后测定水稻生物量、产量及水稻根、茎、叶、糙米中镉含量和土壤中镉的形态,计算镉在水稻各部位的分配率和水稻体内镉的迁移率。【结果】与CK相比,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均显著提高收获期水稻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P<0.05,下同);除0.5 mg/kg纳米硒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外(P>0.05),其余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提高。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均降低土壤中可溶可交换态镉的含量,0.5 mg/kg纳米硒处理效果最佳,可溶可交换态镉含量降低16.0%。外源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处理能降低镉污染土壤中水稻对镉的吸收、运转和积累,2.5 mg/kg纳米硒处理效果最佳,水稻根镉含量降低26.8%,水稻糙米镉含量降低32.7%,镉从根到茎叶的转移率降低42.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结论】在镉污染土壤中施加适量纳米硒和亚硒酸钠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镉的有效性,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运转和积累。每千克土施用纳米硒2.5 mg/kg阻控水稻镉积累的效果较佳,可作为镉污染区水稻安全生产的推荐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