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马铃薯品种黔芋1号、冀张薯8号、威芋3号、合作88的适宜种植方式与密度,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修文县春种黔芋1号最佳的栽培密度在3335株/667m2左右,单垄双行种植方式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与单垄单行的差异不显著;冀张薯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在2964~3335株/667m2之间;威芋3号适合的栽培密度在3335~3811株/667m2的范围中;合作88合适的密度在2964~3335株/667m2之间;为降低用种量,节约成本,建议密度为3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5个密度水平对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陇薯8号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高度呈增高趋势,商品薯率呈递减趋势,密度对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陇薯8号在张掖市种植的最佳密度为7.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平均产量达62674.4kg/hm~2,单株结薯数和单株产量表现最优,其田间种植垄株距为110cm×24cm。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不同马铃薯品种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区域适应性,以筛选出适应性强、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结合贵州省特色粮食产业专项项目实施,开展不同品种同田对比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采取大垄(单垄双行)栽培模式,因子一为品种,分别为滕育1号、红美、陇薯7号、黔芋8号、费乌瑞它(CK);因子二为种植密度,分别为3 700窝/667 m2和5 550窝/667 m2。结果表明,陇薯7号、黔芋8号品种产量高,红美、陇薯7号品种商品率最高,黔芋8号、陇薯7号、滕育1号均表现出比对照增产差异性显著,综合平均产量相比对照增产916.8 kg/667 m2、891.5 kg/667 m2和266.2 kg/667 m2,相比对照增产率为46.2%、45.0%和13.4%。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克新1号马铃薯品种为材料,设全膜双垄垄上播种(A1)、全膜单垄垄上播种(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A3)和露地常耕平作(CK)4种栽培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均能够提高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效果最好;与露地常耕平作相比,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可以极显著或显著提高马铃薯株高、冠幅、茎粗及叶片SPAD值。同时,全膜垄作栽培方式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降低马铃薯青薯率和烂薯率,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比全膜双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5.53%, 比全膜单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14.23%,其中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劳动成本、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探索辣椒单行双株移栽实际应用效果,以黔辣10号常规种植1.2 m行距双行单株移栽作对照,设置0.8、1.0、1.2 m行距单行双株移栽试验。结果发现,不同行距单行双株移栽处理的植株抗性、生长势及果长、果粗商品性与对照基本一致,而行距0.8 m单行双株起垄移栽处理产量高、移栽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于对照。综上,黔辣10号行株距0.8 m×0.5 m单行双株起垄移栽方式可以在习水县推广。  相似文献   

6.
最佳种植密度有利于对不同叶型马铃薯品种的田间管理,而且在高产同时可以获得最佳产量组分。为研究马铃薯叶型和种植密度的相互关系,找到不同叶型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选取株型直立的中晚熟代表品种Atlantic(叶上冲型)和甘农薯7号(叶平展型),固定行距70cm,设置30、25、20、15和10cm 5个株距,测定了植株性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块茎产量组分,并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品种性状差异以及植株性状和产量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田间鉴定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的株高、节间距、披垂度和叶面积指数增加,茎粗、垂角和叶夹角降低,光合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增加,但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降低。相对于叶上冲型品种Atlantic,叶平展型品种甘农薯7号披垂值显著增加。株距为15~30cm时,2个品种种植密度的提高均可以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小区产量。结果表明,叶平展型品种甘农薯7号在株距25cm、叶上冲型品种Atlantic在株距20cm时,植株冠层结构分布最佳,商品薯率和小区产量较高,为最适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差异,以玉米‘京农科728’为研究对象,设置65 cm均匀垄作(CK)、68 cm均匀行平作(M1)和136 cm大垄双行垄作(M2)3种种植模式,对出苗质量、植株形态、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M2保苗密度显著增加,株距显著缩小且变异系数更低;M2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重分别降低12.61%、11.21%、1.59%和3.67%,群体繁茂程度较低但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重下降程度均较小;M2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了25.24%、25.41%、53.60%和14.82%,功能叶片的光合能力显著增强;2017—2018年M2分别增产12.60%和17.59%,群体收获穗数的显著提高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推荐,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适宜种植模式为136 cm大垄双行(宽行90 cm+窄行46 cm)垄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病原生理小种的变化和品种抗性的差异,马铃薯品种抗性监测已成为常态化的工作。为筛选出适合六盘水市水城区种植的高产抗病马铃薯品种,对辖区内8个马铃薯品种开展田间抗性评价试验并对其抗性及产量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8个品种中青薯9号、黔芋8号、凉薯14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为抗病,云薯505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为中抗,威芋5号、希森6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为中感,米拉、费乌瑞它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差,均表现为高感。经全田测产,参试的8个品种平均产量依次为:黔芋8号>青薯9号>希森6号>费乌瑞它>威芋5号>云薯505>凉薯14号>米拉。  相似文献   

9.
在典型的甘肃中部旱区,以优质主食化马铃薯陇薯9号、陇薯10号和陇薯14号为材料,采用黑膜垄作旱作双行、黑膜垄作滴灌双行和黑膜垄作滴灌单行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品种在不同栽培模式下成苗、产量及病薯情况,得出滴灌比旱作产量高,但病薯率也高的结论。试验发现,黑膜垄作滴灌双行栽培模式是甘肃中部旱区值得推行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种子》2021,(2)
以18个马铃薯品种为研究对象,在贵州冬种区开展一年两点随机区组试验,并综合评价适应性和品质,为贵州冬种区筛选适应性好、品质佳的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生育期方面,滕育1号、中薯1号、兴佳2号、华薯1号、费乌瑞它、中薯5号品种生育期较短,适宜在贵州稻-薯水旱轮作冬种区种植;黔芋8号、华彩1号、新大坪、早大白、大西洋、云师特、黑美人等品种适当早播可基本满足薯-稻茬口衔接,其余品种生育期较长不适宜在贵州地区种植。适应性方面,黔芋8号、早大白、滕育1号、中薯1号、兴佳2号、华薯1号、费乌瑞它、中薯5号、大西洋、华彩1号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综合评价在较好等次及以上,黔芋8号和大西洋在两地均适宜种植,滕育1号、中薯1号、兴佳2号、中薯5号、华彩1号适应地区是黄平,华薯1号、早大白、费乌瑞它适应地区是荔波。营养品质方面,大西洋、华彩1号、滕育1号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大于0.7,综合营养较好,其次是黔芋8号、华薯1号、早大白、中薯1号、兴佳2号,主栽品种中薯5号、费乌瑞它的综合营养较差。外观商品性、蒸烤食味口感方面,腾育1号、黔芋8号的综合评分高于对照品种费乌瑞它和中薯5号,华薯1号、兴佳2号、华彩1号的综合评分与对照品种评分相当,早大白、大西洋、中薯1号综合评分略低。通过试验初步得出,18个参试品种在生育期、产量、品质上的差异显著,筛选出黔芋8号、滕育1号、兴佳2号、华彩1号、华薯1号等综合表现优良的新品种,这些优质品种在贵州稻薯轮作冬种区有较大的推广潜力,可加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1.
付梅  李云  王承星  袁雪娇  冯文豪 《种子》2019,(7):126-130
采用1年2点随机区组设计对15个甘薯品种进行引种筛选试验,综合分析植株生长、丰产性、稳产性,筛选出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强的品种。结果表明,15个品种特征特性差异明显,15个品种萌芽性中等以上,比紫云红心薯(对照)极显著增产的有龙薯9号、苏薯14、黔薯8号、黔薯5号、苏薯16,且大、中薯产量高,较对照增产显著。龙薯9号、黔薯8号、黔薯5号适宜在凯里地区种植,苏薯16适宜在习水地区种植,苏薯14的稳定性较好,可在两地种植。鲜食品种推广还应兼顾食味品质和商品率。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不同海拔高度适宜推广应用的马铃薯品种,指导大面积生产,2015年开展了5个马铃薯品种不同海拔种植产量与经济性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宣薯5号、青薯9号、威芋3号、威芋5号等4个品种,在习水县不同海拔区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82-106d。同一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种植,生育期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逐渐延长趋势。在海拔560m(同民)、1040m(良村)、1350m(仙源)地区种植,产量均比本地白花洋芋(CK)显著增产,增幅在24.98%~31.20%之间。海拔560m时,威芋5号为最适宜品种;海拔1040m时,宣薯5号为最适宜品种;海拔1350m时,威芋3号、威芋5号为较适宜品种。单株结薯数最多的是宣薯5号达6.9个,单株薯重和商品薯率最高的均是青薯9号,分别为达0.32 kg、82.16%。综上所述,威芋5号、宣薯5号、威芋3号等3个品种均适宜习水县海拔560m~1350m左右地区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适宜河北低平原区油葵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的株行距配置,以当前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中早熟品种新葵20和晚熟品种SD567为试验材料,在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的宽窄行(70cm+50cm)种植的前提条件下,设置24、26、28、30、32、35cm等6个株距,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株距配置条件下油葵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同一株距配置条件下油葵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及产量多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同一品种在不同株距配置条件下油葵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及产量都是以宽窄行(70cm+50cm)、株距30cm的处理为最高。说明油葵在宽窄行(70cm+50cm)、株距30cm的行株距配置条件下,水肥效应和光合效应得到了最大发挥,能够获得最大产量,适宜于河北低平原区当前的油葵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采用裂区设计,在平播、65cm垄作、110cm垄作方式下,研究9、13、17、21、25万株/hm~2密度对小豆子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在9万株/hm~2时最高,110和65cm垄作主茎荚数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处理对小豆百粒重的影响较之对其他性状(分枝数除外)稍小,不同种植方式随密度增加小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豆荚和子粒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呈上升趋势。平播和65cm垄作在17万株/hm~2时小豆产量最高,分别为1 387.67和1 723.53kg/hm~2;110cm垄作条件下,21万株/hm~2时小豆产量最高,为1 901.07kg/hm~2;故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密度21万株/hm~2为小豆适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2013-2016年3轮贵州省马铃薯区试六盘水试点38个马铃薯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在相关性分析中,株高与单株块茎质量、平均单薯质量和大中薯率、单株块茎数与单株块茎质量、单株块茎质量与平均单薯质量和大中薯率、平均单薯质量与大中薯率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而主茎数与平均单薯质量和大中薯率之间均极显著负相关;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单株块茎数与平均单薯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间呈正相关或负相关,且未达显著水平;产量与株高、单株块茎质量、平均单薯质量和大中薯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关联度分析中,鲜薯产量与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单株块茎质量大中薯率平均单薯质量株高单株块茎数出苗率生育期主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大中薯率、单薯质量和株高这4个主要性状与产量性状关联度较高,关联系数均大于0.7571,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马铃薯在高产栽培和新品种选育方面,选择主茎数和株高适中、单株质量大、平均单薯质量大和大中薯率高的品种(系)是马铃薯获得高产和选育高产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加工专用马铃薯品种大西洋适宜密度,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商品薯率、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对产量及其农艺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在张掖市种植的最佳密度为9.09万株/hm2,平均产量达42924kg/hm2,田间种植垄株距为110cm×20cm;适宜密度范围为8.33万-9.09万株/hm2,相应的田间种植垄株距为(120~110cm)×20cm。  相似文献   

17.
裴国平 《中国种业》2017,(10):50-5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及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的单株产量、单株薯数、商品薯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前覆膜和全施基肥能提高天薯11号的单株产量、单株薯数、商品薯率及产量,在密度为5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可作为天薯11号的适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垄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虽与种植密度无显著相关,但与玉米品种存在显著相关性。种植密度的提高也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也与玉米品种关系很大。耐密型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较之常规垄作能够在高种植密度下获得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和收获时期对微型甘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微型薯产量及薯块商品率,以甘薯‘宁紫2-2’为供试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和收获期对微型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收获期可以显著提高微型薯的产量和商品率。鲜薯产量在9月中旬以前以株距16 cm时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在9月中旬以后,鲜薯产量以株距8 cm时最高。薯块数则随株距的增大而减小。商品率以株距16 cm时表现最好,其次是株距20 cm。试验结果表明,微型薯的最佳株距为16 cm,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提高群体光合积累,从而提高鲜薯产量和商品率。  相似文献   

20.
贵州乌蒙山区菜用马铃薯品种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可在贵州乌蒙山区推广的生长、产量表现较好的菜用马铃薯品种,以8个菜用马铃薯品种在贵州水城县双戛乡进行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费乌瑞它、中薯3号、郑薯5号和川芋39四个品种表现为早熟,新芋4号表现为晚熟;费乌瑞它、中薯3号、威芋5号在生育期、经济性状、商品外观上综合表现较好,且威芋5号、费乌瑞它小区产量最高(50 kg/18m2),其次是中薯3号(47.3 kg/18 m2),3个品种分别与其余参试品种达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适宜在乌蒙山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