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按照海拔、地形和地貌条件的不同 ,各选取 666.67m2 试验样地 ,统一按照 2 0cm× 2 0cm( 2 5 .0 5万株 /hm2 )株行距设计 ,栽种同一育苗基地同龄种苗 ,统一田间管理技术进行栽培试验 ,收获期统一测定黄芪甲甙含量。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黄芪甲甙含量变化较大 ,差异高达 2 .4倍 ;山地非灌溉地区黄芪甲甙含量最低 ,次为坡地 ,川地灌溉地区最高。因此 ,陇西地区黄芪人工栽培基地应当主要选择在川地及坡地地区种植 (海拔 2 10 0m以下地区 )。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香兰素 磷酸体系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甲甙的方法。黄芪甲甙与香兰素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较强的荧光 ,在 0 0 μg/mL~ 2 0 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荧光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36 5nm ,最大发射波长λEm=4 30nm。检出限为 0 10 6 μg/mL ,测定样品的回收率为 95 97%~ 10 2 1%。该法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直接测定、无干扰等优点。对黄芪口服液中黄芪甲甙含量的测定 ,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秦王川引大灌区进行的蒙古黄芪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蒙古黄芪的最佳适宜栽植行距为 4 0cm ,株距为 15 cm,密度为 16 .7万株 / hm2 ,其主根性状优、产量高 ,产量达 8811.1kg/ hm2 。可供蒙古黄芪的规范化栽培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产地和剂型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差异,试验通过HPLC-ELSD法对9个不同产地以及饮片、配方颗粒、破壁饮片3种剂型的黄芪共计23批次中黄芪甲苷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剂型的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差别较大,其中,甘肃定西产黄芪甲苷含量最高,四川理塘县产黄芪甲苷含量最低;3种剂型中,破壁饮片黄芪甲苷含量最高,配方颗粒含量最低。研究结果可为黄芪的质量评价以及进一步规范种植、优化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黄芪商品规格研究不同直径规格、种植年限、部位的黄芪切片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黄芪[含量测定]测定方法进行.[结果]不同直径规格、种植年限、不同部位的黄芪切片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变化差异显著.在种植方式、种植年限、采收时间基本一致的前提下,2年生黄芪统货切圆片的直径在0.4~1.2 cm,黄芪甲苷含量与其切片直径大小显著相关,随着切片直径增大含量显著降低;种植2年的黄芪甲苷含量明显较种植3年的含量低;黄芪芦头黄芪甲苷含量较主根低.[结论]该研究为保证黄芪药效和中药精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产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蒙豆12号、蒙豆14号为材料,进行不同密度栽培试验,调查分析不同栽培密度下大豆的产量性状、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蒙豆12号、蒙豆14号在37.5万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栽培密度。不同栽培密度下,大豆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芪是康乐县近年来新兴种植的中药材,黄芪的地膜覆盖栽培发展较快,特别是采用幅宽120 cm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增产效果好,深受种植户欢迎。为探讨适宜覆膜黄芪的最佳种植密度,设置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康乐县黄芪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条件下,种植黄芪密度以株距19 cm(栽种密度219 405株/hm~2)产量较高,产值最高,收益最好。  相似文献   

8.
黄芪甲苷提取方法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焕娟  张聪  郝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125-127
[目的]优化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提取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提取方式、提取溶剂、提取次数进行考察,采用HPLCELSD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结果]黄芪药材中黄芪甲苷最优提取方法为每次用50倍的50%甲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结论]该试验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为黄芪饮片及制剂中黄芪甲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芪根、茎叶黄芪皂苷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比色法对黄芪根、茎叶黄芪皂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芪根中总皂苷含量为0.2616%,黄芪甲苷含量为0.085%;黄芪茎叶总皂苷含量为0.2162%,黄芪甲苷含量为0.052%,黄芪茎叶皂苷可替代根入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蒙古黄芪种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膜际栽培技术下设置DM为158 731株/hm2、ZM为185 278株/hm2、GM为266 800株/hm2,固定行距30 cm。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相关性分析了蒙古黄芪根系指标、光合指标、产量和质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根长、根鲜重及根干重显著正相关(P<0.05),与侧根数没有相关性;种植密度与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黄芪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种植密度与根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ZM密度下,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不同种植密度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结果为ZM>GM>DM。综上所述,在膜际栽培条件下,ZM种植密度能够显著提高黄芪光合指标及产量质量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黄芪干根中HPLC-UV法测定黄芪甲苷的方法,同时比较蒙古黄芪、野生黄芪和膜荚黄芪3种不同来源样本的黄芪甲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UV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水(32∶6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3 nm。[结果]黄芪甲苷在0.05~0.5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回收率为98.216%(RSD=2.85%);不同来源黄芪甲苷含量比较结果为野生膜荚≈蒙古。[结论]建立的HPLC-UV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相对稳定,方法简便,为今后黄芪干根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2.
覆膜种植对甘南高寒区苜蓿生长和杂草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甘南高寒区缺乏适宜的苜蓿栽培和苜蓿草地杂草防除技术,严重影响了该区域苜蓿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甘南高寒区种植当年苜蓿和杂草生长的影响,为建立优质苜蓿草地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省夏河高寒草地,比较垄沟覆膜、平膜、垄沟和普通种植方式对苜蓿和杂草生长的影响。【结果】普通种植和垄沟种植下的苜蓿株高分别为14.4和19.1 cm,显著低于垄沟覆膜和平膜种植(P<0.05)。垄沟覆膜下的苜蓿一级分枝数为7.7个,显著高于平膜(5.2个)、垄沟(4.8个)和普通种植(4.5个,P<0.05)。垄沟覆膜和平膜种植的苜蓿主茎粗分别为2.70 mm和2.50 mm,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垄沟和普通种植(P<0.05)。垄沟覆膜下的苜蓿根颈粗为6.19 mm,显著高于平膜种植(5.29 mm)(P<0.05);平膜种植下的苜蓿根颈粗显著高于垄沟种植(3.99 mm),垄沟种植下的苜蓿根颈粗显著高于普通种植(2.80 mm)(P<0.05)。垄沟覆膜种植下的苜蓿根颈入土深度为2.73 cm,显著高于平膜种植(2.24 cm)(P<0.05)。与普通种植和垄沟种植相比,垄沟覆膜种植苜蓿根颈入土深度分别提高了56.0%和29.4%。垄沟覆膜种植下的苜蓿干草产量为1 503.2 kg·hm-2,显著高于平膜种植(1 089.6 kg·hm-2)、垄沟种植(317.6 kg·hm-2)和普通种植(224.4 kg·hm-2)(P<0.05)。高寒区垄沟覆膜和平膜种植下0-10、10-20、20-30、30-40和0-40 cm土层的苜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垄沟种植和普通种植(P<0.05);除30-40 cm土层外,垄沟种植均显著高于普通种植(P<0.05)。供试苜蓿人工草地种植的第一年,共发现21种杂草,主要以香薷、乳浆大戟、节裂角茴香和藜等一年生杂草为主。垄沟和普通种植下的杂草物种数最多,分别为14.3和13.3种,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平膜(9.7种)和垄沟覆膜种植(9.3种);后二者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杂草总密度最高的是垄沟种植,为272.3株/m2,高于普通种植(241.7株/m2);二者显著高于平膜(74.0株/m2)和垄沟覆膜种植(86.0株/m2)(P<0.05)。杂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最高的是垄沟覆膜种植,为186.8 g·m-2;其次为平膜处理(157.7 g·m-2)、垄沟(88.5 g·m-2)和普通种植(79.0 g·m-2)。【结论】利用黑色地膜进行的垄沟覆膜和平膜处理提高了甘南高寒区苜蓿种植当年的株高、主茎粗、根颈粗、根颈入土深度和干草产量,显著提高了苜蓿的根系生物量、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提高了优势杂草的生物量和株高,极大降低了杂草物种类和密度。  相似文献   

13.
地膜覆盖栽培水稻的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摸索地膜覆盖技术条件下的水稻最佳栽插密度。[方法]以汕优63为试验品种,开展6个不同密度之间的产量等性状对比试验。[结果]生育期及主要经济性状:各种密度之间生育期变化不大;不同密度处理的结实率与千粒重差异不大;基本苗及有效穗以27 cm×20 cm的为最高,并随着密度的下降而逐渐下降,以33 cm×57 cm的为最低;平均每穴最高苗及有效穗则相反,以低密度33 cm×57 cm的为最高,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以最高密度27 cm×20 cm的为最低;每穗总粒数及实粒数以33 cm×57 cm的为最多,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27 cm×20 cm的为最少。产量表现:不同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较大,其中以33 cm×27 cm的单产为最高,其次是27 cm×20 cm的;处理33 cm×57 cm的单产为最低。[结论]地膜覆盖栽培水稻以33 cm×27 cm为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4.
陈玉杰  金红星  李萍  周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04-17305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一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中药复方制剂eerie甲苷的含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公司C18(250.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37:63),流速为0.85ml/min,检测器为ELSD2000。[结果]黄芪甲苷在0.396~3.564μg范围内呈线性,回收率为97.94%(RSD=0.68%)。样品含量为0.2883-0.2995mg/片,RSD为0.36%~1.20%。[结论]该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指导知母合理移栽,采用不同移栽密度(行距为30 cm和宽窄行40/20 cm;株距为10 cm、20 cm、30 cm)进行知母栽培,旨在探索适合西陵知母移栽的密度,为知母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行距为宽窄行40/20 cm,株距为30 cm时,知母分蘖最少,株高值最小,单株鲜重、根茎鲜重、根茎最大直径和根茎长度均达到最大值,根茎药用活性成分芒果苷和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也符合2015版药典标准。综合不同移栽密度对知母生长性状和根茎中药用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说明,西陵知母最佳种植行距40/20 cm,株距30cm,移栽密度为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玉)、撂荒 地(域)、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芋)、油桐(郁)和椿树(吁)5 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 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 著(P 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 0.01);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 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 ~ 20 cm 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36.84% ~ 46.01% 和 35.63% ~44.50%,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研究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土壤C/ N 介于 9.79 ~13.59 之间,C/ N 水平总体偏低,并且表现为除坡耕地外,4 种退耕还林地C/ N 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 5 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与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土壤有机碳、 全氮含量与pH 值呈负相关(P 0.05)。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坡耕 地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密度均增加,表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土壤碳库和氮库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究六盘山典型林分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分布及其与土壤特性的关系,为植物-土壤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区域植被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典型林分(Ⅰ.辽东栎;Ⅱ.白桦;Ⅲ.华山松;Ⅳ.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测定林下浅层土(0~50 cm)中草本细根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含量,并分析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其中以林分Ⅲ林下草本植物细根生物量最多;土壤容重(0~20 cm)为林分Ⅰ最大,林分Ⅲ最低,表明土壤容重越小越利于细根生物量的积累;Pearson相关分析(未控制林分类型)和偏相关分析(控制林分类型)均表明,不同土层细根生物量主要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TP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C∶N、N∶P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六盘山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因林分类型而异,但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20 cm),限制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积累的因素为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TP含量、土壤C∶N、N∶P。适宜的土壤容重(0.87~1.10)、土壤含水量(14.50%~19.58%)和合适的土壤C∶N(约12∶1)、N∶P(约8∶1)及较低的土壤TP含量有利于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的积累,其中林分Ⅲ的林-草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并且利于改善林下土壤理化特性,促进森林水养循环。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根产量、番木鳖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獐牙菜苦苷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麻花艽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麻花艽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种植株行距为20 cm×20 cm处理的根产量最高,且比最低的5 cm×5 cm处理高84.79%;但株行距为25 cm×25 cm处理的单株丛叶数、根径、主根长度、番木鳖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和獐牙菜苦苷含量最高。因此麻花艽在生产中最适宜的种植株行距为20 cm×20 cm~25 cm×25 cm,建议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芦苇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安新县南刘庄、北刘庄和白洋淀等3个自然生境下芦苇根际AM真菌空间分布和土壤成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芦苇能与AM真菌形成共生关系,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泡囊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在北刘庄最高,菌丝定殖率在南刘庄最高。采样深度对孢子密度有显著影响,在0~10cm或20~30 cm土层出现最大孢子密度,40~50 cm土层孢子密度最低;AM真菌定殖率在20~30 cm或30~40 cm土层有最大值。孢子密度与泡囊、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