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建升 《新农村(黑龙江)》2014,(22):186-186
1胎衣不下的病因能影响胎盘正常分离的所有因素都能导致胎衣不下。据调查,造成胎衣不下的病因主要与胎盘正常分离障碍,子宫收缩无力以及机械性妨碍胎衣排出有关。1.1胎盘分离障碍1.1.1胎盘未成熟这是造成非传染性流产或早期分娩的母牛胎衣不下的重要原因。奶牛的妊娠期长短决定与品种,也可受特殊公牛的影响。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取决于排出胎儿时的妊娠时间的长短。胎儿胎盘和母体胎盘之间的松动和分离过程取决于胎盘的组织学变化,而分娩前及分娩时母畜体内某些内分泌激素和酶含量的变化是促使胎盘组织成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雌激素、孕酮和前列腺素(PGF)的含量变化以及雌激素和孕酮二者含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可直接影响到胎盘成熟及产后子宫收缩活动,影响胎衣的正常排出。而早产时,无论是自然因素造成还是人为的促成,将导致机体内某此内分泌激素的含量不能像怀孕期满那样,发生协调而正常的变化,最终影响胎盘的成熟及产后子宫的正常收缩活动,致使胎衣不下。 相似文献
2.
胎衣不下,又称胎衣滞留,是指奶牛在产后正常时限内(产后12h内)胎衣完全或部分滞留在母牛子宫或阴道内,不能正常排出。据文献报道:胎衣不下患牛中有80%以上,会继发子宫内膜炎,除此还会继发乳房炎及产后代谢病等。使奶牛产奶量下降淘汰率增加。为了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并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3.
4.
5.
7.
祁宏业 《新农村(黑龙江)》2014,(18):137-137
1病因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及其复杂性,与多种生理因素和营养因素有关。试验研究表明,胎衣不下不仅仅是一种病理性疾病,更主要的是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具体病因分析如下:1.1干奶期的饲养管理不善干奶期日粮中钙和磷的含量过多,会导致体内钙磷代谢失调,从而影响钙、磷的吸收,造成产后低血钙,导致胎衣不下。干奶期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过度缺乏,牛体况较差,产后无力排出胎衣。 相似文献
8.
9.
奶牛胎衣是指奶牛在娩出胎儿后,胎衣在产后12h未能排出。文中分析出现胎衣不下的原因,分析做好奶牛胎衣不下的防治办法,以缩短产犊间隔,提高奶牛繁殖性能,使奶牛养殖场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奶牛分娩后,胎衣在12小时内不能自然安全脱落者称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通常在10%-25%。本试验通过对石河子地区部分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胎衣不下病的发病情况调查,收集原始资料,分析病因,总结发病规律,为奶牛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红梅 《新农村(黑龙江)》2014,(10):240-240
胎衣不下或称胎膜滞留,是指奶牛分娩后12h而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胎衣不下是奶牛常发病和多发病之一,发病率约为20%~50%,夏季甚至高达60%以上,胎衣不下是由于滞留在子宫内的胎衣发生腐败分解,可引起子宫炎,影响再孕及产奶,腐败产物和细菌感染所产生的毒素经子宫吸收后,可引起败血症,由于体温升高,精神抑郁和食欲降低而影响产奶量,甚至危及奶牛生命,因此,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是目前奶牛业生产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国外的诸多牛场中,通过饲养员的饲养方式的改变与管理措施的加强以及对奶牛营
养水平的提升,可以将奶牛的胎衣不下症状控制到3%左右。然而这种症状在我国奶牛身上却具
有20%左右的发病率。因而必须要对奶牛的胎衣不下症状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奶牛的胎衣
不下症状也会引发发情推迟、产奶量下降、配种次数增多、子宫内膜炎等症状,给奶牛的生产和
繁殖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解决奶牛胎衣不下症状,从而促进我国奶
牛繁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奶牛胎衣不下是困扰奶牛养殖户的一大问题,通常胎衣不下会造成奶牛子宫感染和不孕不育等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繁殖率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而该病在养殖生产中又比较常见,为此养殖户需了解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并进行相应防治。 相似文献
15.
于发涛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8,(2)
在国外的诸多牛场中,通过饲养员的饲养方式的改变与管理措施的加强以及对奶牛营养水平的提升,可以将奶牛的胎衣不下症状控制到3%左右。然而这种症状在我国奶牛身上却具有20%左右的发病率。因而必须要对奶牛的胎衣不下症状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奶牛的胎衣不下症状也会引发发情推迟、产奶量下降、配种次数增多、子宫内膜炎等症状,给奶牛的生产和繁殖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解决奶牛胎衣不下症状,从而促进我国奶牛繁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宋盂彬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4):39-39
胎衣不下又叫胎衣停滞。指母牛产出胎犊后,在一定时问内,胎衣不能脱落而滞留于子宫内。
胎衣不下以年老而高产牛多发夏季比冬春发病多,其发病率在12%~18%。本病虽不引起死亡,但使产奶量降低,也是子宫内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招致久配不妊。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