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近几年,中晚秋蚕的产量一直不稳。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生了血液型脓病。蚕农反映,脓病多了,张产低了,收入少了,中晚秋蚕越来越难养了,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现将中晚秋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预防办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养过蚕的人都知道,晚秋蚕比夏蚕、秋蚕难养,这是因为秋季气温下降,早晚温差大,桑叶逐渐硬化,叶质变差,再加之春、夏、秋多次连续养蚕和高温多湿,病源积累较多,容易传染蚕病,造成农户少收或绝收,严重打击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和经济收益。究其原因,是饲养晚秋蚕的技术要点没有把握好。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铜陵县气候特点、农作物布局及病虫害发生防治规律,自1995年起倡导不养夏蚕、压缩中秋蚕、提前增养晚秋蚕。从农村养蚕实践结果看,养蚕布局的调整有益于蚕作安全,有益于茧质提高和蚕农增收。  相似文献   

4.
根据各地历年养蚕的经验,饲养春蚕,气候条件好,叶质好,并且饲养间隔时间长,每年春蚕的单张产量都比其它季高,质量比其它季好.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地区采用冬修养春蚕,春蚕大眠起开始边采叶边伐条,夏伐的桑园一般不养夏蚕,养正秋蚕、晚秋蚕和晚晚秋蚕.  相似文献   

5.
杨代富 《农家科技》1998,(10):28-29
<正> 1.晚秋采桑,顶端留叶。晚秋蚕采桑叶,不能采过头狠心叶、否则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冬芽秋发,使桑树未老先衰,因此,采桑时每根桑枝顶梢至少留叶5~6片。2.留叶养树,禁喂牲畜。有的地方成片、成园,成株的桑叶未养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中晚秋蚕低产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合理养蚕布局、抓好病虫害防治、严格技术操作、科学养蚕等,以使中晚秋季养蚕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7.
汤传根 《现代农业》2002,(11):19-19
晚秋蚕饲养结束到来年5月初饲养春蚕,时间长达半年多,此期间养蚕户可利用闲置的蚕室或蚕棚养3-4批肉鸡.这样能充分利用设施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晚秋蚕结束至来年5月中旬春蚕饲养之前,蚕农利用闲置的蚕室、蚕棚养3~4批肉用仔鸡,既节约设备投资,又提高经济效益。技术要点如下。 一、饲养周期和密度  相似文献   

9.
晚秋养蚕结束至来年5月中养春蚕开始,蚕农可利用闲置的蚕室、蚕棚养3~4批肉用仔鸡,既节约设备投资,又提高经济效益.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养蚕应本着"前期想后期、期期想全年、今年想明年"的思路和"春蚕分批养、夏蚕适当养、秋蚕分期养"以及"酌情养早秋、足量养中秋、看叶养晚秋"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桑树长势、劳力和设备通盘考虑,合理安排,确定全年的养蚕品种、次数、时期和比例. 正确估计桑叶的产量,是确定养蚕工作的主要依据.通常春蚕的每公斤茧用桑量为14~15kg,张种用桑量为650~750kg;夏、秋蚕每公斤茧用桑量为13~14kg,张种用桑量为450~600kg.  相似文献   

11.
秋蚕饲养量占全年饲养量的60%左右,饲养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面积桑园效益.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在中、晚秋蚕饲养期,前期常遇高温天气,后期又遇深秋低温季节,蚕室内外病原积累多,致病力强,桑树虫害多,桑叶老化品质差,农业用药频繁,容易诱发蚕病.由于中、晚秋蚕比春蚕难饲养,因此要夺取二秋蚕茧丰收,必须根据秋季养蚕的特点,切实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妥善制订全年的养蚕计划,不仅直接影响当年的产量和蚕茧品质,而且关系到劳力的妥善安排和蚕室、蚕具、桑叶的合理利用,还会影响到树体的强弱及下年产茧量.必须本着"前期想后期,期期想全年,今年想明年"的观念和"春蚕分批养,夏蚕适当养,秋蚕分期养"、"酌情养早秋、足量养中秋、看叶养晚秋"的原则,根据当地耕作制度、气候条件、桑树长势和劳力设备全盘考虑,合理确定全年的养蚕品种、次数、时期和比例.  相似文献   

13.
孙海印 《河南农业》2019,(22):12-12
河南蚕区一年一般饲养4次蚕,主要以春蚕、夏蚕、中秋蚕和晚秋蚕为主。其中,晚秋蚕蚕期气温由高逐渐向低发展,正好适应了小蚕要高温、大蚕需低温的特点,是4次养蚕时期中最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时期。因此,我们更应做好晚秋蚕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2010年泾县晚秋蚕饲养情况,分析了晚秋蚕脓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促进该县晚秋蚕稳产高产,增加养蚕户的收益。  相似文献   

15.
合理分批养蚕的涵义包括二方面:一是根据季节分批养蚕,例如苏、浙的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又如广东的一造、二造、三造……;另一是在同一季节,由于飼育数量多,为了調节蚕室蚕具、劳力和桑叶,因而分为前后批飼养,如苏、浙的春蚕一般分为前后两批飼养。 在一年內养蚕次数的多少,首先和所用蚕种一年孵化的次数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尚未掌握蚕种的人工孵化技术(即盐酸孵化法)前,除华南地区采用多化性蚕品种实行一年  相似文献   

16.
夏渊 《云南农业》2010,(6):16-16
<正>晚秋蚕虽然在我县全年蚕桑生产中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晚秋蚕单产一直不稳定,经济效益较低,蚕农养蚕积极性备受打击。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蚕病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17.
徐进军  潘长娥 《农林科学实验》2013,(24):272-272,275
分析了制约晚秋蚕茧产质量的因素,提出了确保晚秋蚕稳产高产的对策,以为晚秋蚕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方绍光 《云南农业》2008,(10):19-20
在蚕桑生产中,夏秋蚕饲养因气候条件不好、桑叶质量差、病原累积多等因素影响,与春蚕相比发病率较高,蚕农常常说:“蚕难养、病难防,产出效益差”。为此,有些蚕区,特别是零星蚕区,蚕农都有多养春蚕,少养或不养夏秋蚕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应有的亩桑产出效益。通过探索总结并推广普及夏秋蚕饲养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夏秋蚕的发病率,提高夏秋蚕饲养的产出率,从而扩大夏秋蚕养殖范围,增加夏秋蚕饲养量,是提高亩桑产出效益,增加蚕农养蚕经济效益,促进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真正达到"提质增效,应养尽养"的目的,景东县通过2008年和2009年的试养,了解了晚晚秋蚕在景东县的适应性和经济情况,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秦家沟村晚秋蚕在饲养过程中部分农户的蚕发生中肠型脓病现象,我们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是由于天气干旱,桑叶叶质老化;气温低,没及时升温;前后蚕期消毒不彻底等原因所致,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晚秋蚕防治中肠型脓病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