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2代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对3组不同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F1家系内亲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个微卫星位点中共筛选出20个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的扩增位点,含13个种间特异性和7个共享带差异位点。尼萨杂交F1中,平均等位基因2.9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39,位点多态性较高。3个尼萨杂交F1家系组间遗传距离0.362~0.504,组内个体间遗传距离0.245~0.316,组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组间。利用3个种间特异位点组合,可对3个不同家系组父、母本个体进行鉴别。通过对各组亲本与子代位点基因型分析,家系A、B和C组分别使用4、8和12个特异位点组合进行亲权鉴定,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99.99%、99.99%、99.91%,家系A、B组分别含3个半同胞家系,家系C组含2对非同胞或4个半同胞家系。  相似文献   

2.
3.
4.
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及其正反杂交后代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颜标  李思发  蔡完其 《水产学报》2007,31(3):411-415
微卫星(microsatellite)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DNA标记,具有重复性好、较易操作和共显性的特点。在硬骨鱼类中表现出高度多态性,已在家系鉴定、遗传作图、群体遗传分析、育种以及系统发生研究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生长快,耐盐能力一般;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耐盐能力强,适合咸淡水养殖,但生长较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方法研究两种罗非鱼及其杂种 F_1的血清、肝脏、肌肉组织的 EST 同工酶表明:两种罗非鱼各自有其特定的酶谱;杂种 F_1的酶谱中出现了双亲所没有的“新杂种酶带”和双亲的“互补酶带”。  相似文献   

6.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 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 ♂)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臀鳍棘数相同外, 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 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 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 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 杂交F2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无显著差异, 头长/全长、D5-6/全长、D7-8/全长、D9-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杂交F1, 躯干长/全长、尾柄长/全长、D1-2/全长、D5-7/全长、D7-9/全长等参数显著小于杂交F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杂交F2与杂交F1先聚为一类, 再依次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聚类。分别建立了不同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与框架性状的判别公式, 判别正确率高低依次为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杂交F2; 利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1进行判别, 被判入尼罗罗非鱼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92.9%、可量与框架性状57.1%); 利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杂交F1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2判别, 被判入杂交F1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68.6%、可量与框架性状77.2%)。主成分分布图显示, 杂交F1F2均位于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之间, 杂交F1与尼罗罗非鱼重叠分布较多, 杂交F2分布重叠区域较F1分散。以上结果表明,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形态性状介于亲本之间, 遗传了双亲的形态特征, 且有一定的偏母遗传; 杂交F2大部分形态特征遗传了杂交F1, 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2个杂交世代中亲子间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 为罗非鱼杂交育种研究与生产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 F2(Ho=0.739), 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 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各异,通过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为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 F2中尼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8.3%,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7.7%;基因型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结果表明, F2较好地继承了F1的遗传杂合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相似文献   

8.
正为探讨1~+龄草鱼(♀)×赤眼鳟(♂)杂交F_1与草鱼生长速度的差异性,以及F_11~+龄群体中生长速度的分离现象。本研究设计了1~+龄草鱼和杂交F_1单养60天以及单养结束后混养60天的生长对比试验,对两种1~+龄鱼的生长特性进行评价,旨在筛选出与草鱼生长性能相当,甚至更优的F_1群体,为杂交F_1在养殖生产上的推广提供基础参考。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1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14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家系的遗传多样性,以P_0代为对照,研究P_4、P_5代家系的遗传多态性,指导尼罗罗非鱼的选育。研究结果表明:14个罗非鱼家系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3.1819、0.6276、0.5753,其遗传多样性丰富;家系N312与N314遗传距离最小(0.1214),而家系N304与N306遗传距离最大(0.3137),14个家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3;UP_GMA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聚为4个分支,第一分支为家系N303,第二分支由N301、N306和N311组成,第三分支由N302、N308和N310组成,其余家系组成第四分支;P_4代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态性比P_0代小幅降低,而构建P_5代家系时参考了微卫星标记的分析结果,其遗传多态性明显高于P_0和P_4代。结果表明:参考微卫星标记计算的家系间的亲缘关系,人为控制选配提高后代稀有等位基因的频率和杂合子的比例,可以有效防止近交衰退,维持较高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回交一代(BC1)和回交二代(BC2)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8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9个在尼萨回交一代和回交二代中存在差异的扩增位点,这些多态性位点可作为尼萨回交一代和回交二代群体遗传鉴别的重要依据。尼萨回交一代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70,多态信息含量为0.423;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60,多态信息含量为0.365,回交二代群体的遗传多态性低于回交一代群体。与回交一代相比,尼萨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较为一致(BC1:Ne=2.17,BC2:Ne=2.20),基因型数较为一致,但纯合基因型比例、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明显提高,表明连续回交导致后代遗传同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红鲫(♀)×湘江野鲤(♂)F_2和F_3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血细胞培养制片法和肾脏细胞直接制片法对红鲫 (♀ )×湘江野鲤 (♂ )杂交种F2 和F3 代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F2 代染色体数目为 10 0条 ,染色体组型为 :2 2m 34sm 2 2st 2 2t ,NF =156;F3代染色体数目为 4n =2 0 0 ,染色体组型为 :4 4m 68sm 44st 44t ,NF =312。为证明红鲫×湘江野鲤杂交后代由异源二倍体转变为异源四倍体发生于F2 与F3代之间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2.
框鳞镜鲤(♀)×团头鲂(♂)杂交及其杂种F_1的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2年6月17日和24日,在进行鱼类远缘杂交时,发现框鳞镜鲤雌鱼与团头鲂雄鱼两亚科间杂交,其杂种表现出很高的成活率.框鳞镜鲤和团头鲂属于鲤科中的两个不同亚科,这两个亚科间的杂交曾报道过鲤♀×团头鲂♂的杂交.  相似文献   

13.
虹鳟、棕鳟均为优质水产养殖品种,亚东鲑为棕鳟的同物异名,是19世纪西藏由欧洲引进。为探索杂种优势,对亚东鲑和虹鳟进行杂交试验,对其子一代幼鱼与虹鳟、棕鳟进行了体长和体质量测定。采用ITS1基因分析其遗传关系,并与巴基斯坦引进的棕鳟对比研究。结果发现F_1代体长、体质量增长快于虹鳟、棕鳟,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亚东鲑和虹鳟,略低于棕鳟,表明F1代具有一定杂种优势。此外,棕鳟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也反映出从巴基斯坦引进的发眼卵遗传背景较好,具有进一步养殖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赤眼鳟(♀)×草鱼(♂)及其杂交F1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杂交F1的体长形、头部较尖偏向母本,眼的上部有一红色斑块来源于赤眼鳟母本.体色灰黄或灰绿色似草鱼.主成分分析共计构建了3个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51.6%)、主成分2(13.7%)、主成分3(12.4%).聚类结果显示杂交F...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鳜(Siniptrca chuatsi)(♂)远缘杂交子代(F2和F3)与双亲的血液常规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探讨杂交对子代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杂交子代具有两种来源,第一种的杂交母本为中心奥利亚罗非鱼(子代简称中心奥利亚杂交);另一种的母本为埃及奥利亚罗非鱼(子代简称埃及奥利亚杂交).用于对照实验的母本为中心奥利亚罗非鱼.结果显示,中心奥利亚杂交F2与对照母本F2在2个血液常规参数和1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父本鳜则有6个血常规参数和4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中心奥利亚杂交F3与对照母本F3在4个血液常规参数和2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与父本鳜有6个血常规参数和4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埃及奥利亚杂交F2与对照母本F2在4个血液常规参数和4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与父本鳜则有6个血常规参数和4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埃及奥利亚杂交F3与对照母本F3在2个血液常规参数和3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父本鳜则有7个参数和3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品系来源的杂交后代中,2个F2群体在1个血常规参数和1个血液生化指标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2个F3群体仅1个血液生化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子代与双亲在血液组成上均存在差异,但其更接近于母本.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杂交所引起的遗传结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6.
牙鲆家系亲权鉴定的微卫星DNA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永新  孙朝徽  王玉芬  刘奕  刘英杰 《水产学报》2015,39(11):1593-1603
为准确进行不同家系的亲权鉴定,筛选具有高亲本排除概率的微卫星DNA标记,从牙鲆选育基础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亲本各10尾建立全同胞家系10个,从独立饲养的每个家系中随机选取30尾个体组成系谱结构已知的家系群体,从混合培育的子代群体中随机选取200尾个体组成系谱结构未知的混合群体。48个微卫星DNA标记选自牙鲆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且均匀分布于24个连锁群上,每个连锁群2个标记。家系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发现,10个拥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DNA标记表现出高的亲本排除概率,其Excl1和Excl2的范围分别为0.655~0.719和0.792~0.837。随鉴定所用微卫星DNA标记数目的增加,累计排除概率逐步升高。当使用8个微卫星DNA标记鉴定时,累计排除概率达到100%。利用这些标记开展混合群体的亲权鉴定,显示共有13个雌雄个体参与繁殖过程,不同亲本配组产生的后代数量存在差异,亲本与后代群体之间的各项遗传学统计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筛选出具有高亲本排除概率的微卫星DNA标记能够有效进行牙鲆家系的亲权鉴定,可以作为今后开展家系选育与DNA分子标记联合育种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7.
<正>杂交鲂是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以三角鲂为母本、翘嘴红鲌为父本杂交的F_1代,是一种较大型的经济鱼类,与亲本相比,其在生长性能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且肌肉营养组成较好,为进一步提高杂交鲂的养殖技术,本研究进行了杂交鲂、三角鲂、青鱼、鲢鳙鱼等多品种池塘混养试验,并对其养殖效果进行评价。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与鱼种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体型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侧具7条灰褐色横向条带,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均具有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的特征;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6项性状偏向于云纹石斑鱼,5项性状偏向于七带石斑鱼,1项与二者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与云纹石斑鱼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表现为二者的中间态,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云纹石斑鱼。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养殖新品种吉丽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的耐盐性能,对吉丽罗非鱼及其两个亲本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进行了慢性盐度胁迫实验,分析了3种罗非鱼耐盐性能的差异,建立了盐度胁迫过程中死亡率与致死盐度及时间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3种罗非鱼的耐盐能力差异显著,吉丽罗非鱼的耐盐性能接近于萨罗罗非鱼,远高于尼罗罗非鱼,耐盐胁迫时3种罗非鱼的平均致死盐度分别为57.9、66.7和18.5.(2)盐度胁迫实验中尼罗罗非鱼个体间死亡时间差异最大,萨罗罗非鱼个体之间差异最小,吉丽罗非鱼介于其间;吉丽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死亡时间都有极显著的正态负偏移,离群值和极值较多,尼罗罗非鱼有较显著正态正偏移,只有离群值,没有极值.(3)3种罗非鱼盐度胁迫实验中死亡率与死亡时间及盐度之间的回归关系更适合一元回归,吉丽罗非鱼盐度胁迫实验中死亡率(y)与死亡时间(t)的回归模型为增长模型Y=e (-7.694+0.031t)(R2=0.979),死亡率(Y)与盐度(s)的回归模型为二次模型Y =0.542-0.037s +0.001s2(R2=0.950).  相似文献   

20.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以"吉丽"罗非鱼[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为材料,研究NKCCla基因表达的盐度-组织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NKCCla基因mRNA表达量存在显著的组织特异性,在低于25盐度环境中,NKCCla mRNA在鳃、肝、肾及肠中均有表达;当盐度从0提高到48时,表达量在鳃中与盐度变化呈高度正相关(R>0.9,P<0.01),在肠和肾中与盐度变化呈负相关(P≈-0.7,P<0.05),但在肝中则不受盐度变化的影响.(2)当盐度提高到64,NKCCla基因mRNA表达最在鳃和肠3 h后达最高值,5 h后下降,前后变化差异显著(P<0.05);表达量在肝中则是在5 h后达最高值,变化差异也显著(P<0.05);表达量在肾中持续下降,但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揭示,在盐度高于25的环境中,"吉丽"罗非鱼主要由鳃组织的NKCCla排出多余的离子以维持鱼体的水盐平衡,由此认为鳃组织在"吉丽"罗非鱼高渗透压调节中起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