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雾培室准备、水培、雾培苗移栽、生产管理、收获与贮藏等方面介绍了庄浪县马铃薯微型薯雾培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氮素水平对雾培马铃薯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雾化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主栽品种川芋117和米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马铃薯植株农艺性状、干物质含量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对川芋117和米拉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匍匐茎数、全株干物质含量、单株结薯数、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品种对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匍匐茎数、全株干物质含量、单株结薯数、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除叶绿素含量外,植株的各农艺性状在氮素水平为240 mg/L处理最高,氮素过高,反而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随氮素水平的增加,叶、茎、根和块茎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均在240 mg/L氮素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氮素水平对川芋117和米拉的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影响显著,随氮素水平从120 mg/L增加至600 mg/L,单株结薯数和产量先增加后显著下降,氮素浓度为240 mg/L时,两个品种的单株结薯数及产量达到峰值,较高氮处理,增幅分别为71.6%和107.8%,91.7%和83.1%。600 mg/L氮素处理,0.5~1 g小薯比例显著高于240 mg/L氮素处理。总体来看,240 mg/L的氮素浓度为雾培生产马铃薯原原种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3.
营养与株型调控对雾培马铃薯的结薯生理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3套营养液配方与3种株型调控措施探讨了不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品种的结薯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配方对雾培马铃薯的“源流库”皆存在一定的影响;采用以前期最小、结薯期最大的N/K和NH4 -N/NO3--N比值的A2营养液,对植株的光合势、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匍匐茎数、总薯数、总薯重以及后期末茎叶鲜重与干重等的增长刺激作用最大,其中又以“CIP24”品种的结薯性能最好;下放植株、喷施矮壮素和剪尖处理的不同组合均能使“CIP24”品种在A2营养液下增加光合势,降低株高,增加鲜重和增大根系体积。  相似文献   

4.
通过雾培试验研究4种不同比例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对马铃薯品种米拉和川芋802植株生长及原原种生产的影响,为种薯生产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定植60 d,全硝态氮处理(0∶4)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匍匐茎数量及叶面积指数最高;而增铵营养更利于植株定植60 d后的生长发育,其中铵硝比(2∶2)处理下植株干物质积累、匍匐茎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幅最大,表明块茎形成期全硝态氮更利于植株生长。铵硝比(2∶2)处理下,两个品种的氮积累最高,表明增加一定的铵态氮能增强马铃薯氮素利用率。产量上,全硝态氮处理(0∶4)单株结薯数最高(米拉115.5粒/株,川芋802为42.5粒/株),随铵硝比增大,单株结薯数降低,但大薯比例随之提高,最高为铵硝比(3∶1)处理(米拉64%,川芋802 76%)。因此,全硝态氮能增加结薯数量,增铵能促进马铃薯块茎膨大。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营养液浓度为主区,喷雾频率为副区,马铃薯块茎形成前后为前期、后期,研究雾培条件下不同生育期不同营养液浓度与喷雾频率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实践提供参考。营养液浓度梯度分别设为0.6 A∶0.8 A(前期∶后期)、0.8 A∶A、A∶1.2 A,用C0.6∶0.8、C0.8∶1、C1∶1.2表示,喷雾频率为40s/10 min∶40 s/20 min(喷雾/间隔,前期∶后期)、40 s/15 min∶40 s/25 min、40 s/20 min、40 s/30 min,用T10∶20、T15∶25、T20∶30表示,并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对各处理进行综合排序与评价。结果表明:定植30 d,营养液浓度、喷雾频率及二者交互均可极显著增加马铃薯各部位干重且均为处理C0.8∶1T20∶30最大;定植60 d,各处理间生物量差异显著性较大且处理C1∶1.2T20∶30全株干重最大。各处理G≤3 g小薯在薯类分级中所占比例均最大,处理间3gG≤5 g小薯差异不大,但其他等级小薯差异较大,处理C1∶1.2T15∶25在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和折合产量上均最大。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处理C1∶1.2T15∶25得分最高,且各处理对雾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可聚为五类,处理C0.8∶1T20∶30与C1∶1.2T15∶25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一等;处理C0.6∶0.8T10∶20、C1∶1.2T20∶30和C0.6∶0.8T15∶25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二等;处理C0.8∶1T15∶25单独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三等;处理C0.6∶0.8T20∶30和C0.8∶1T10∶20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四等;处理C1∶1.2T10∶20单独聚为一类,综合评价为五等。因此,适当加大营养液浓度,延长喷雾间隔时间有利于雾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7.
8.
9.
以鄂马铃薯3号、米拉和川芋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脱毒效果与茎尖大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剥离茎尖大小与成活率及成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PVX、PVY、PVS等病毒脱除效果呈负相关;而在不同等级大小的茎尖中,PLRV脱除率均达100%。但为保证成活率,同时兼顾脱毒效果,剥离茎尖长度为0.1~0.3mm并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脱毒对高山马铃薯试管苗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探究DNA 甲基化在高山马铃薯脱毒后的作用,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对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脱毒苗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进行MSAP分析。结果表明,怀玉山高山马铃薯常温继代带毒苗甲基化水平较高,经过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处理但未能脱毒时其甲基化水平有所下降,但甲基化仍处于较高水平,而常规茎尖培养脱毒和玻璃化法超低温疗法脱毒可明显降低试管苗的甲基化水平,且玻璃化法超低温疗法脱毒苗的甲基化水平更低。在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超低温保存(未能脱毒)、茎尖常规培养脱毒和超低温疗法脱毒3个处理方式中,去甲基化模式和甲基化模式并存,但均以去甲基化模式为主要趋势,且在去甲基化模式的强弱依次为超低温疗法脱毒>茎尖常规培养脱毒>超低温保存(未脱毒)。本研究结果为怀玉山高山马铃薯脱毒苗的种质保存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腐熟的薏仁糠与珍珠岩按照不同比例混合作为生产脱毒马铃薯原种的无土基质,以单独使用薏仁糠为对照(CK),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基质上试管苗的成活率、苗情长势、农艺性状及成薯量等性状。结果表明:在按照1∶1混合处理的基质上,脱毒试管苗的各方面性状均优于对照处理和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2.
刘芳  蔡会 《南方农业》2012,(4):89-90
2011年,在重庆市武隆县对‘爱德53’、‘鄂马铃薯5号’、‘鄂马铃薯8号’、‘渝薯1号’、‘夏波蒂’、‘定薯1号’、‘米拉’(对照)等七个脱毒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初步表明,‘鄂马铃薯8号’、‘鄂马铃薯5号’不但产量高,而且在武隆县半高山地区适应性、抗逆性强,推广应用效果好,经济效益高,是需求量较大的蔬菜型马铃薯品种,建议在武隆县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与化肥对脱毒马铃薯补钾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满足氮、磷营养元素需求的前提下,脱毒马铃薯产量随着有机肥和化肥补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又下降。有机肥提供的钾和化肥提供的钾交互效应呈负效应,增施有机肥可减少化肥钾施用量。在中低海拔的芋苞间套作模式中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2O比例为4.35:5.65,当施K2O225.3k/hm^2可达到最高产量。当施K2O 203.2kg/hm^2可达到经济产量;在高海拔的净作模式中当施K2O 467.2kg/hm^2,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2O比例为2.40:7.60可达最高产量,当施K2O 427.8kg/hm^2,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O比例为2.50:7.50可达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4.
在满足氮、磷营养元素需求的前提下,脱毒马铃薯产量随着有机肥和化肥补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又下降。有机肥提供的钾和化肥提供的钾交互效应呈负效应,增施有机肥可减少化肥钾施用量。在中低海拔的芋苞间套作模式中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2O比例为4.35∶5.65,当施K2O 225.3 kg/hm2可达到最高产量,当施K2O 203.2 kg/hm2可达到经济产量;在高海拔的净作模式中当施K2O 467.2 kg/hm2,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2O比例为2.40∶7.60可达最高产量,当施K2O 427.8 kg/hm2,有机肥与化肥提供的K2O比例为2.50∶7.50可达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9日,水利部沙棘中心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在鄂尔多斯国宾馆签订协议,使世界上最大的沙棘综合开发项目落户东胜铜川镇。该项目一期工程于6月份破土动工,年内沙棘果加工项目将投入生产。该项目包括沙棘果、叶、木材的加工,系列产品有饮料、调味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饮料添加剂、复合纤维板等。  相似文献   

16.
以‘紫云一号’马铃薯脱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生根素组分浓度配比及浸泡时间对脱毒马铃薯扦插苗生产的紫色微型薯花青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扦插生产紫色脱毒马铃薯种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最有利于紫色微型薯获得花青素含量的浓度配比为萘乙酸(NAA)50 mg/kg+吲哚丁酸(IBA)25 mg/kg,浸泡时间为10 min。  相似文献   

17.
18.
在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以"克新13"马铃薯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硼砂浸种处理,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马铃薯幼苗形态建成、物质积累、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研究硼砂对马铃薯幼苗质量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硼砂(0.5~2.0 mg·L-1)浸种处理能有效地提高马铃薯株高和茎粗,改善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促进叶片中的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从而提高幼苗质量;当硼砂浓度达到5.0 mg·L-1,则抑制了马铃薯幼苗的正常生长,从而影响了幼苗质量。  相似文献   

19.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脱毒马铃薯微型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混合菌种(Glomus mosseas+Glomus intraradices)作为接种剂,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脱毒马铃薯微型薯菌根侵染、磷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马铃薯菌根侵染率增加73.3%,植株吸磷量增加15.4%,块茎产量增加8.0%。上述结果证明,在大田条件下,接种菌根真菌能侵染马铃薯根部,促进植株对磷的吸收,从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20.
钙对NaCl胁迫下马铃薯脱毒苗离子吸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马铃薯是对盐分较敏感的农作物,土壤盐渍化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有关钙对Na Cl胁迫下马铃薯离子吸收、分布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浓度Ca Cl2对Na Cl胁迫下马铃薯脱毒苗离子吸收、分布和运输的影响,探讨钙对Na Cl胁迫下马铃薯的调控机制,为盐渍土上马铃薯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以‘克新一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将0、5、10、15和20 mmol/L Ca Cl2与0、25、50和75 mmol/L Na Cl分别添加到MS+2mg/L B9+3%蔗糖+0.9%琼脂培养基中,制成不同处理组合的培养基。将继代培养的脱毒苗按单节茎段剪切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接种30天时调查脱毒苗生物量和Na+、Cl-、K+、Ca2+、Mg2+、P积累量,并分析Na+/K+、Na+/Ca2+、Na+/Mg2+比值及根系与茎叶的SK、Na、SMg、Na和SCa、Na值,探讨离子吸收、运输及分布情况。【结果】Na Cl胁迫抑制马铃薯脱毒苗的生长,随Na Cl胁迫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脱毒苗鲜重、干重显著下降,各器官Na+和Cl-含量极显著增加,K+含量显著下降,Ca2+和Mg2+含量减少,茎、叶中P含量降低而根中P含量增加。Na+/K+、Na+/Ca2+、Na+/Mg2+比值随Na Cl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Na Cl胁迫浓度的增加,马铃薯脱毒苗根系与茎叶的SK、Na和SMg、Na值逐渐降低,SCa、Na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0、25和50 mmol/L Na Cl胁迫浓度下,以10 mmol/L Ca Cl2处理的马铃薯脱毒苗根、茎叶鲜重和干重最高,75 mmol/L Na Cl胁迫下以15 mmol/L Ca Cl2处理的马铃薯脱毒苗生物量最高。各Na Cl胁迫浓度下,添加Ca Cl2后,马铃薯脱毒苗各器官Na+含量明显降低,Cl-含量显著增加,K+、Ca2+、Mg2+含量升高,P含量先降低后升高。0、25、50和75 mmol/L Na Cl胁迫浓度下,添加适量Ca Cl2可明显降低马铃薯脱毒苗各器官Na+/K+、Na+/Ca2+、Na+/Mg2+比值,提高SK、Na、SMg、Na和SCa、Na值,增强K+、Ca2+、Mg2+向地上部的选择运输能力,抑制Na+向地上部的选择运输能力,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缓解盐胁迫造成的营养亏缺。【结论】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钙,能够有效改善马铃薯脱毒苗体内的离子平衡,促进营养吸收,Na+向叶片选择运输能力降低,K+、Ca2+、Mg2+向地上部的选择运输能力增强,离子在各器官水平上的区域化分布发生改变是钙缓解盐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