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源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2.5万hm^2以上,居湖南省之首.也是双季稻的适宜区域。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粮食超高产。2005~2011年,桃源县每年被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农业厅定为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随着双季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早稻单产、总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潢川县位于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常年水稻植面积5.7万hm~2,总产5.525亿kg。通过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单产和总产大幅度提高,创单产875.5 kg记录。同时还探索集成了一套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水稻持续增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施有机肥对水稻-土壤体系中镉(Cd)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仍不明确。研究选取湘东(长沙、株洲)2个高产双季稻生产样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监测施商品有机肥后,双季稻植株Cd含量和土壤Cd、pH的季节动态变化以及双季稻产量变化,探究施用有机肥对双季稻生态系统Cd含量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当年施有机肥分别降低早、晚稻糙米Cd含量25.9%~41.1%、28.7%~55.9%,稻草和稻根Cd含量也分别下降14.1%~71.8%和24.0%~43.8%。双季稻植株体内Cd含量的下降可能主要与水稻生育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下降有关。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分蘖盛期(13.0%)和孕穗期(12.4%)的降幅最大。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土壤pH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施有机肥提升株洲点水稻土pH值0.2~0.4个单位,但降低长沙点水稻土pH值0.1~0.4个单位。此外,施有机肥还分别提高早、晚稻产量3.8%~7.1%和5.7%~10.3%,具有实现高产双季稻田稻米降Cd、稻谷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是改善土壤结构及有效利用土壤水分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广西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水稻-油菜轮作和双季稻处理条件下,利用CT扫描原状土柱,结合Image J软件及其插件计算获得土壤孔隙数量、弯曲度和孔隙连通性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并进行土壤结构三维重建。结果表明:轮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双季稻区,孔隙度和孔隙数量均值(0.457%,451个)大于双季稻区(0.345%,358个),弯曲度及连通性(1.332,0.474)也大于双季稻区(1.272,0.217),但两者的水力半径没有明显差异。水旱轮作由于减少了土壤淹水时间,改善了土壤胶结状态,促进了作物根系生长和延伸,导致孔隙结构发育更好,导水性更强,是促进水稻田土壤结构改善和水分运移的倡导模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双季稻区收获农艺的4种区域性特点以及市场的多层次需求;介绍了国内外双季稻区用联合收割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阐述研究开发双季稻区先进适用联合收割机需解决的4项技术关键;提出新产品系列的基本模块:通用底盘,全喂入、割前脱、半喂入3种收获工作部件;策划发展型谱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是长江中游双季稻主产区,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模式是该区重要的三熟种植制度。为优化种植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及农民增收,开展了13年的长期冬季作物-双季稻轮作种植定位试验,分析比较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5种轮作模式的光热资源利用效率、NPK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马铃薯-双季稻模式年总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模式;马铃薯-双季稻模式轮作周年光能生产效率比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模式分别显著提高了0.16、0.18、0.21 g·MJ-1(P0.05),轮作周年积温生产效率比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模式分别显著提高了1.24、1.36、1.52 kg·hm-2·℃-1·d-1(P0.05)。各模式轮作周年P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各轮作模式周年N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大小依次为马铃薯-双季稻(73.23)冬闲-双季稻(69.84)油菜-双季稻(68.30)黑麦草-双季稻(65.47)紫云英-双季稻(60.99);各轮作模式周年K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大小依次为紫云英-双季稻(70.63)冬闲-双季稻(66.10)油菜-双季稻(57.58)黑麦草-双季稻(56.37)马铃薯-双季稻(47.91)。各轮作模式的早、晚稻NPK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P0.05),晚稻NPK收获指数差异显著(P0.05)。各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大小依次为马铃薯-双季稻油菜-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冬闲-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模式为高投入高产出型,黑麦草-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模式为低投入中产出型,紫云英-双季稻模式为低投入低产出型。综合来看,马铃薯-双季稻模式适合在湖南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双季稻田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管理下农田土壤养分、有机碳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评估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为长江中游双季稻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012—2017年进行不同轮、连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季休耕—双季稻,冬种紫云英—、油菜—、大蒜—和轮作(马铃薯、大蒜、油菜和紫云英年际轮作)—双季稻5个处理,在冬季作物秸秆和水稻秸秆双重还田条件下,通过运用多元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结合南方双季稻田土壤的适宜性,筛选出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中土壤质量指标并测定,最后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双季稻区的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区,经过6年的冬季种植合适作物并秸秆双重还田,相比冬季休闲处理,除冬季种植大蒜处理外,其他冬种处理均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质量10.73%~12.91%,不同冬种方式下双季稻田的土壤质量高低依次为不同冬种轮作(0.726)冬季种植油菜(0.723)冬季种植紫云英(0.712)冬季休闲(0.643)冬季种植大蒜(0.638)。由此可见,适宜的轮作方式及秸秆双重还田能显著提高双季稻土壤质量,这为南方稻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双季稻区冬绿肥种植结构调整及其高效利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项研究,阐明双季稻区沿用的冬绿肥一元种植模式,经过调整后,采用豆科紫云英与禾本科的俄韧岗黑麦草进行二元种植,在优化栽培下,有效地克服了紫云英一元钟植的弊病,能取得绿肥高产、稳产、品优、肥效高、改土力度强,密切农畜(禽)结合,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冬绿肥在持续农业中的地位和生产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燃油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影响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燃油消耗的因素,有利于减少农业机械化生产环节的燃油消耗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南方双季稻区120份有效入户调查资料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燃油消耗量平均为95.08L/hm2,单位面积的燃油消耗量比北方稻区(黑龙江)高11.80%,比稻麦轮作区(江苏)高9.12%,比日本高59.21%;燃油消耗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机具作业环境、机具配置合理度、机具性能、机械化技术和机手受教育年限。研究对于降低该区域的燃油消耗量,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南红黄壤丘陵区水稻生产中的几个农业气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红黄壤丘陵区的气候条件虽然适宜种植双季,量要使该地区的双季稻取得稳定产、高产、高效、首先要做到不同热量地区早、晚稻熟性的合理搭配,其次应重视寒害(倒春寒、五月寒、寒露风)、高温热害以及季节性干旱发生对双季稻危害等问题的研究和防御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在双季高产稻区湖南醴陵市大田条件下进行。为比较一次性施肥技术与高效施肥技术肥料效应的差异 ,应用15N和3 2 P双标记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法的肥料效应 ,结果表明 :与对照法相比 ,一次性施肥技术可以促进水稻前中期对养分的吸收和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 ,全生育期水稻对氮和磷肥的利用率、氮肥回收率、水稻生物产量及谷物产量与对照相当。但由于一次性施肥法操作简单 ,有利于双季稻大面积平衡增产 ,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水稻遥感估产精度,该文在分析湖南省水稻种植制度及地形等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水稻遥感估产分区研究。选择水稻种植制度、稻土比、水稻单产水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比、以及空间位置作为分区因子,采用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与两维图论树相结合的方法。分区结果显示,湖南省共分为2个一级区,即一季稻区与双季稻区;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得到5个二级区,即2个一季稻区二级分区,3个双季稻区二级分区。此分区结果保持了区块的连续性与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以及分区内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同时各分区之间在种植结构、水稻单产、地形等方面又存在着独立性,此分区结果有利于进行水稻遥感估产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上部三叶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2011年,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株型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等养分条件下, 较单施化肥相比, 稻草全量还田能显著提高双季早稻的产量, 而双季晚稻产量稻草全量还田处理与稻草全部烧灰还田和单施化肥基本持平; 在不施化肥区, 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 稻草全量还田处理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稻草还田改善了双季稻上三叶株型特征, 早稻上三叶株型指标的优化效应高于晚稻, 但两者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相关(P<0.05); 当产量最高时, 早稻稻草还田处理上三叶株型指标趋近适宜值, 而晚稻规律不明显。稻草全量还田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双季稻上三叶的叶片质量, 其高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率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 比叶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 双季稻上三叶叶系配置的改善是稻草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高产双季稻田的土壤肥力质量特征,选取湘南地区紫泥田毗邻的长期( 30 a)种植双季稻-冬闲田和双季稻-油菜田,综合分析0~20 cm表土的7项物理性质、14项化学性质、2项生物性质共计23项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计算了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指数。结果表明,与长期双季稻-冬闲田相比,长期双季稻-油菜田的土壤略显紧实,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下降13%~14%,土壤呈酸化趋势,pH降低0.27个单位;此外,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态钙、镁含量也分别降低10%、27%和25%。然而,土壤全磷、有效磷、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分别大幅提升51%、39%、33%和3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提高22%。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包括8项指标:容重、黏粒、毛管持水量、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钙、有效镁和有效铜。双季稻-冬闲田和双季稻-油菜田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为0.72和0.78,即后者土壤肥力质量优于前者;长期种植模式下,水稻土肥力质量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土壤有机质,也要重视其他土壤指标,特别是土壤养分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双季稻区因施肥不均衡特别是偏施氮肥,禾苗生长嫩绿,有害生物爆发成灾,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控制加剧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种植成本。对双季稻区有害生物采取综合治理,落实节能减排技术可有效缓解这种现状。通过激发与利用水稻优良品种自身抗逆性,实施健身栽培,减少病、虫发生,减少农业投入品施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采用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实施稻田养鸭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新农药等途径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施用量,实现双季稻生产有害生物治理节能减排,从而减轻环境污染;该模式有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了资源、环境与效率,实现了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三同步。  相似文献   

16.
建立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江西双季稻氮肥调控模型,利用模型推荐穗肥追氮量,实现江西双季稻氮肥追施的精确管理。基于不同株型品种和氮肥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构建了双季稻叶面积指数光谱监测模型,利用拔节期的差值植被指数实时估测叶面积指数,进而结合江西双季稻高产栽培经验和建立的氮肥调控模型,对双季稻穗肥追氮量进行实时推荐,并和当地农户施肥方案和产量进行比较。双季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冠层差值植被指数DVI(810,720)与叶面积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函数。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单生育期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全生育期模型;其中,拔节期的光谱监测模型表现最佳,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光谱监测模型的R2分别为0.880 6和0.878 8,模型预测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30和0.25、7.28%和6.18%、0.923 2和0.926 9。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应用表明,紧凑型品种的穗肥用量高于松散型品种;与农户方案相比,氮肥调控模型推荐施肥的调控方案在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用量6.58kg/hm2,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0.82个百分点、净收益103元/hm2和产投比0.9,而产量比农户方案略高或持平。与传统非定量农户施肥法相比,基于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的双季稻氮肥调控方法可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施氮量,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74年在浠水县县委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支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三结合"科技队伍,分别在我县高产高肥区、一般丘陵区和粘重发噤区的八个生产大队以及县农科所进行了早稻钾肥试验。  相似文献   

18.
湘北双季稻区种植翻压紫云英的氮肥减施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双季稻区冬闲田种植翻压紫云英模式下减施不同量氮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湘北稻区双季稻减肥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N100),种植翻压紫云英配合早稻及晚稻均减施常规量氮肥的0%、20%、40%、60%?(MvN100、MvN80、MvN60、...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似性分析及线性光谱混合模型的双季稻面积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大范围水稻种植信息提取时的混合像元问题,以便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水稻信息、指导水稻生产、保证粮食安全,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性分析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复合的水稻提取业务化方法。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年4月15日至2010年10月31日的MODIS合成地表反射率数据(MODIS09A1),计算出时间序列MODIS-EVI指数,运用Savizky-Golay滤波方法对其进行平滑处理减少云等噪声的影响。根据双季稻的生长规律,结合野外调查和HJ-1ACCD2影像,确定双季稻样点,提取出标准双季稻EVI生长变化曲线,构建图像像元相似性指数,然后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对疑似双季稻像元进行混合像元分解,获得江西省双季稻种植面积信息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运用该方法提取的江西省双季稻种植分布情况与实际情况吻合,与江西省2010年统计年鉴中全省双季稻种植面积相比,提取精度为93%,精度较理想,与各地区统计面积相关性较好,R2=0.9659,可以为今后高精度水稻种植信息业务化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江西省双季稻区连续2年设置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分次优化施肥(OPT)、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80CRF)4个施肥处理,研究施用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矿质氮累积以及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OPT处理相比,100CRF、80CRF处理2年4季水稻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100CRF处理水稻吸氮量显著提高(P0.05),在2013年早晚稻分别提升32.58%(P0.05)和15.41%(P0.05),80CRF处理与OPT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用缓/控释肥与分次优化施肥比较,能提高早晚稻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表观残留率,降低土壤氮素损失率。在双季稻连作体系,土壤中矿质氮含量在同生育期均表现为早稻高于晚稻,100CRF、80CRF处理与OPT处理在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土壤NO–3-N在晚稻成熟期100CRF处理显著高于OPT处理(P0.05)。2年平均100CRF和80CRF处理氮损失量比OPT处理分别减少65.34 kg/hm2(33.08%)和90.64 kg/hm2(45.89%)。氮盈余量分别减少51.63 kg/hm2(29.41%)和85.13 kg/hm2(48.49%)。因此缓/控释肥施用可促进双季稻获得高产,增加植株氮素吸收,维持了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并减少氮素损失,当前生产条件下,缓/控释肥减量20%,双季水稻在维持高产的同时氮肥利用率最高,氮素损失最低,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