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3年12月23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接受央视专访时称:在2014年第一季度,有关省、市、区将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据介绍,符合政策的夫妇可带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材料到街道乡镇计  相似文献   

2.
《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单独二胎     
《农家科技》2013,(11):16-19
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项政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关于"人口红利"的话题被人们热切讨论。就这一深得民心的生育政策变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培安副主任进行了解读。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项政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是在什  相似文献   

5.
生育政策调整,必然带来人口数量增加。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介绍,预计政策调整后,今后一个时期,出生人口将适当增加。2015年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不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两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生育政策的这一调整,将会给我国社会、家庭、个人带来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方面并不会随着政策调整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5月29日下午,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这标志着备受全省人民关注的"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已经在河南省落地,并将于公布之日起正式实施。此次新修改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变化:一是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二是取消了生育间隔。凡是符合再生育法定条件并有生育第二个孩子愿望的,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自主决定生育  相似文献   

7.
<正>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不仅完成了人口控制的各项任务,而且顺应人口形势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不断创新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在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必然会对计划生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下面,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1以正确理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脉络为基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3月30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以下简称《条例修正案》)。自2016年1月1日起,湖南省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1.生育两个孩子还需审批吗?"生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不再需要审批,只要进行生育服务登记就行了。"依法生育的夫妻,可到夫妻一方工作单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办理生育服务登记后,由乡镇人民政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短短的三十多年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全面二孩"政策,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国家生育政策在发展、变化,但相对应的国家机制却不完善,家庭婚姻压力问题依然存在。在分析国内目前家庭的现状,以及"二孩"政策带来的家庭婚姻压力,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去寻找适合我国家庭具体实际的社会支持策略,更好的缓解家庭婚姻压力,提高青年人的家庭幸福指数,让国家生育政策更好的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今后,超生人群有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最近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山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大幅提高了超生处罚标准,对一些生育政策也进行了调整。今后,再婚夫妻再生育又多了一种可能。按照修订草案,“一方丧偶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生育过一个子女但依法随原配偶生活的”再婚夫妻可再生育。这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1.
基于374份样本调研数据,调查农村夫妇的生育意愿,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夫妇的二孩生育意愿相对较高,年龄、家庭经济条件、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农村家庭二孩生育具有正向影响,而文化程度、就业岗位的非正规部门性质等因素对农村家庭二孩生育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已有30年左右时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水平的急剧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开始显现。根据测算:我国2007年6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和双女户父母人数为2386 901人,而到2020年时将达到13 588 460人,到21世纪中叶时达到142 306 662人。然而,党中央早在1980年9月25日的《公开信》中承诺:"实行一对夫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00,(9)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决定提出的今后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是 :到2010年末 ,全国人口总数(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4亿以内 ,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 ;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 ;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 ,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 ;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决定要求 ,对独生子女户发给一定数量的奖励费 ,城市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特别是只有女孩的家庭 ,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土地、培训、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十年内我国人口不超十四亿  相似文献   

14.
正案例肖女士与前夫离婚后,儿子被人民法院判随肖女士生活。肖女士再婚后,又生育了1个女儿。肖女士所在的单位认为,肖女士已有1子1女,不符合国家"一对夫妻生育1个子女"的独生子女政策,因此决定取消肖女士与前夫所生儿子的"独生子女"待遇,包括发放独生子女奖励金等。那么,肖女士单位的这种做法对不对?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但我听说部分人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请问,要符合哪些条件才可以生第二胎?李金生李金生读者:根据2002年7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第三次修订、今年9月1日施行的《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第九条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在领取《再生一胎生育证》后,可以怀孕并再生育一胎子女:(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只生育1个子女的。(二)独生子女死亡的。(三)只有1个子女,该子女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设立的技术鉴定组织确诊患有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影响农村家庭养老的因素(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将使子女负担加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家庭中子女的数量较往日大大减少。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基本的家庭模式。父-母-子的关系构成了家庭的基本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生活——"钱包"有望更鼓了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影响农村家庭养老的因素 (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将使子女负担加大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家庭中子女的数量较往日大大减少。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基本的冢庭模式。“父-母-子”的关系构成了家庭的基本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来,有关生育政策、富人超生之类的话题屡见报端,计划生育突然间"热"了起来.这"热"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2000,(6)
今后10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是:到2010年末,全国人口总数(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4亿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向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初步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下方针:——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国家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政策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政府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