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晖 《农家致富》2009,(14):44-45
一、颤抖病 1.发生与危害颤抖病又称抖抖病、环腿病等。不沽、较肥、污染较大的水质以及河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河蟹营养摄取不均衡等.易发此病.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泡沫,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不脱壳.体内积水.3-4天后即会死亡。  相似文献   

2.
河蟹抖抖病是目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绝症,主要由病毒病菌侵袭引起神经、血液和内脏器官的综合性病变,即全身感染.病蟹神经紊乱,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内脏器官病变坏死,其症状表现为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肝胰腺坏死呈淡黄或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背甲的内膜坏死脱落,临终之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对于这种综合性病害应采取综合预防的措施,把河蟹抖抖病控制在最小损失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河蟹抖抖病是目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绝症,主要由病毒病菌侵袭引起神经、血液和内脏器官的综合性病变,即全身感染。病蟹神经紊乱,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临死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剖检肝胰腺坏死呈淡黄或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背甲的内膜坏死脱落。对于这种病害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以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1.黑鳃病病蟹鳃部受病菌感染,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严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呼吸困难,站立不稳,摄食停止,最后死亡,该病一般在7~9月发生。防治方法:①用溴氯海因0.4毫克/千克进行水体消毒,每周1次,持续2~4周。②1千克饲料加大蒜素1~2克或用鲜大蒜l00克制成药饵,连喂5~7天。③病蟹用2~3毫克/千克呋喃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控制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发生,采用土霉素对中华绒螯蟹螺原体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对土霉素极其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04、0.62 mg/L;随着土霉素浓度的加大,螺原体的运动性受到抑制,指数生长期滞后,菌体最大数量减小,菌体细胞膜出现破损.研究也为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河蟹“颤抖病”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纯化的河蟹“颤抖病”(暂定名)病毒分别免疫家兔和山羊,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羊抗血清经硫酸铵盐析纯化。经方阵滴定,选择P/N=2.95时作1:100稀释的血清为工作浓度,建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144份,包括来自长江水域的野生河蟹、人工感染发病的河蟹、1999年和2000年从江苏采集的自然发病的病蟹及市场购买河蟹。结果显示,病蟹和市场购买河蟹的阳性率为66.7%-100%,人工感染的病蟹和人工感染石蟹致病组阳性率均为100%,来自长江水域的健康河蟹及未接种病毒的对照石蟹阳性率均为0,表明建立的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河蟹“颤抖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7.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等部位所产生的。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一、主要症状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滑腻感。病蟹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蟹体消瘦,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人工复制试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在江苏采集的发生“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组织匀浆,经除菌处理,人工接种健康绒螯蟹,约10d发病,发现典型症状,继而死亡。将人工复制发病的绒螯蟹(BY1)除菌后,接种健康绒螯蟹,同样使其发病并死亡(BY2)。电镜观察BYO,BYI,BY2的超薄切片,其神经组织和肝胰脏等的细胞质中发现圆形病毒颗粒,大小约55 ̄65nm,具有外膜样结构,因此,可以在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  相似文献   

9.
<正> 1、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逐渐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棕色、红棕色诱斑点,严重时斑点连成不规格形状,边缘呈黑色溃疡中心凹下,甲壳被浸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蟹的步足尖端或甲壳等处受损伤,被细菌感染所致。 预防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夏季常加注新水,塘底淤泥要控制在10厘米以下;对有蟹病预兆的池塘,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呈15~25ppm浓度。 治疗方法 用2ppm漂白粉(含30%有效氯)全池泼  相似文献   

10.
兰松 《农村新技术》2011,(15):26-27
一、黑鳃病:发病高峰在7~10月,主要为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20%,死亡率较高。1.症状:病蟹鳃丝发黑、发暗,严重时全部发黑,鳃丝残缺不全,末端坏死,鳃丝上长满藻类或原生动物。病蟹爬上岸或水草上,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严重者几小时内死亡。2.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和生化分析等方法,对患“水瘪子”病病蟹的超微病理和病理生理进行研究。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病蟹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脂滴锐减,微绒毛肿胀、断裂,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内嵴紊乱、减少甚至消失形成空泡,内质网扩张或断裂为片层状结构;鳃上皮细胞角质膜变薄,细胞核异染色质化,角质层面伸出的指状突起破裂消失,上皮细胞顶膜形成的微绒毛杂乱、断裂甚至消失,角质膜下空腔增大,线粒体畸变,数量减少,内嵴减少,形成空泡,溶酶体数量增多,并与空泡和空泡化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严重病变的鳃上皮细胞中出现细菌颗粒,未见包涵体等病毒样颗粒;肌肉的病变主要是肌纤维松弛、断裂,肌质网溶解消失或者形成小泡,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变小,细胞核固缩且边缘化。病理生理分析结果显示,病蟹血淋巴中血糖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健康蟹,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极显著高于健康蟹,甘油三酯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蟹;病蟹肝胰腺中肝糖原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蟹,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低于健康蟹。  相似文献   

12.
一、黑鳃瘸:发病高峰在7~10月,主要为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一20%,死亡率较高。1.症状:病蟹鳃丝发黑、发暗,严重时全部发黑,鳃丝残缺不全,末端坏死,鳃丝上长满藻类或原生动物。病蟹爬上岸或水草上,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严重者几小时内死亡。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超微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和生化分析等方法,对患"水瘪子"病病蟹的超微病理和病理生理进行研究。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病蟹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脂滴锐减,微绒毛肿胀、断裂,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内嵴紊乱、减少甚至消失形成空泡,内质网扩张或断裂为片层状结构;鳃上皮细胞角质膜变薄,细胞核异染色质化,角质层面伸出的指状突起破裂消失,上皮细胞顶膜形成的微绒毛杂乱、断裂甚至消失,角质膜下空腔增大,线粒体畸变,数量减少,内嵴减少,形成空泡,溶酶体数量增多,并与空泡和空泡化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严重病变的鳃上皮细胞中出现细菌颗粒,未见包涵体等病毒样颗粒;肌肉的病变主要是肌纤维松弛、断裂,肌质网溶解消失或者形成小泡,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变小,细胞核固缩且边缘化。病理生理分析结果显示,病蟹血淋巴中血糖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健康蟹,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极显著高于健康蟹,甘油三酯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蟹;病蟹肝胰腺中肝糖原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蟹,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低于健康蟹。  相似文献   

14.
(一)纤毛虫病病蟹体表、附肢及鳃出现棕黄色或浅绿色絮状物。病蟹活动迟缓,食欲减退,拒食或因蜕壳困难而死亡。该病多发生在有机质含量过高,无水生植物和攀附物的蟹池。防治:(1)购种时应注意检疫,蟹种经消毒后放养;改善蟹池条件,清除淤泥,种植水生植物,调节水质。(2)对患病蟹用  相似文献   

15.
一、发病情况病初食欲降低、精神萎靡不振被毛竖立、畏寒、颤抖、喜挤一堆、眼结膜潮红;部分猪咳嗽,吃食时症状更明显,随后拒绝饮食,卧地不起,体温升高到40~42℃;发病第3天,咳嗽数量迅速增加,食欲降低或废绝,呼吸急促甚至困难,张口伸舌;后期病猪皮肤发绀,极度消瘦,步态不稳,最后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16.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病原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患典型颤抖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组织进行了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病蟹的鳃上皮细胞、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血淋巴细胞中有一种微生物大量寄生。该微生物的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双层结构,但无明显的细胞核。从该微生物的细胞大小、形态结构和寄生部位上初步判定为一种类立克次氏体。  相似文献   

17.
河蟹颤抖病是近几年影响河蟹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重大病害。它流行区域广,尤以精养高产塘口发病最为严重。流行季节长,尤以8-9月份为高发期。发病快,病程短,从发现河蟹吃食异常到见有河蟹少量死亡,只需3-4天,7-10天后蟹的死亡达到高峰。死亡率高,危害程度大,使得一些养蟹区绝收。加上河蟹颤抖病致病病原、致病机理尚未探明,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中子刺激对中华绒螯蟹扣蟹抗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甲壳类动物不具备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特点,采用小剂量中子刺激的物理方法启动和调节中华绒螯蟹的生化非特异性免疫,提高其抗逆能力。研究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后,中华绒螯蟹体内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中的巯基含量、谷胱甘肽含量、自由基水平的变化,以期探索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对中华绒螯蟹抗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剂量中子刺激处理后,中华绒螯蟹体内蛋白质含量比对照提高4.99%~22.69%,蛋白质中的巯基(-SH)含量提高23.40%~69.59%,谷胱甘肽提高8.77%~28.58%,自由基水平降低7.67%~32.86%。在试验过程中,对照蟹发生颤抖病,处理蟹未发生蟹病。在处理塘中中华绒螯蟹扣蟹生长快,规格整齐,抗逆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9.
河蟹蟹权病和蜕壳障碍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晖 《农家致富》2009,(15):44-45
1.发生与危害 蟹奴病义称臭虫蟹病。其病原是一种专门寄生于河蟹腹部(胸板)或附肢上的寄生虫.长约2~5毫米。厚约1毫米,扁平,圆枣状,绿豆大小,乳白色或半透明。它在形态上高度特化.成虫是已完全失去了甲壳类特征的甲壳类寄生虫。蟹奴寄生于河蟹之后,一部分露在宿主体外.呈囊状.  相似文献   

20.
<正>除了外科损伤外,猪只关节肿胀往往与以下3种传染性疾病有关。一、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感染5~16周龄的仔猪,母猪、种公猪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慢性跛行。1.临床症状。严重的,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疼痛尖叫,颤抖,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慢性型病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或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