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茄果类蔬菜主要包括番茄、茄子、辣椒及甜椒等。利用日光温室良好的蓄热保温性能,开展越冬茬栽培,既满足了市场供应,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由此,简要介绍茄果类蔬菜番茄、茄子、辣椒(甜椒)日光温室越冬茬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菜田蜘蛛群落结构特征及优势种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6年5月下旬到8月下旬对番茄、茄子、豆角、甜椒、辣椒及油菜6种蔬菜田蜘蛛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在6种菜田内共采集蜘蛛1992头,隶属9科19属27种。蜘蛛种数依次为:油菜〉甜椒〉番茄、辣椒〉茄子〉豆角;个体数量依次为:油菜〉甜椒〉茄子〉豆角〉辣椒〉番茄。从6种蔬菜生长期蜘蛛群落发展趋势来看,菜田蜘蛛群落的科数、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呈从少到多再到少,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由高到低,优势度指数呈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动趋势。根据蔬菜田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结合蔬菜生长季节情况,对群落采用最优三分割划分阶段,将调查期间整个群落的时序变化划分为5月20日~7月3日、7月9日~8月1日、8月4日~8月23日,即菜田蜘蛛群落建立、发展和瓦解3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辣椒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品系)培育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通过空间诱变与常规育种相结合 ,田间选育与遗传标记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技术。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的空间诱变“宇椒一号”(原代号卫星 87 2 )甜椒新品种 ,还选育出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辣椒新品系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辣椒果实Vc含量的遗传规律,通过对不同辣椒和甜椒类型品种及其不同成熟期的果实Vc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高Vc含量辣椒材料M5与低Vc含量甜椒材料Z243构建P1、P2、F1、B1、B2和F26个联合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进行辣椒红熟果实Vc含量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辣椒类型果实Vc含量显著高于甜椒类型,绝大多数类型的成熟果Vc含量明显高于嫩熟果,完熟果较成熟果Vc含量显著降低。辣椒红熟果实Vc含量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符合D-0遗传模型),d为18.4276,表明主基因加性效应明显,为正向效应,h为-13.3018,表明主基因显性呈负向部分显性,显性程度较高。F2的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97%和17.13%,因此,遗传变异占表型变异的43.1%,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的56.9%,表明辣椒红熟果Vc含量受环境影响明显。本研究为以果实Vc含量为育种目标的辣椒品质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弱光条件下不同基因型辣椒幼苗光合与生长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遮光方式,使光照强度降低65%~70%,以研究弱光对不同基因型辣椒幼苗光合、蒸腾以及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环境下辣椒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并且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非气孔限制的结果。弱光下辣椒幼苗同化物合成与积累受到抑制,表现为叶片数减少,高粗比增加,根冠比、比叶鲜样质量、比叶干样质量、全株干样质量和壮苗指数下降。弱光使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比值下降,叶片含水量上升。小果型辣椒的耐弱光性普遍强于大果型甜椒,并且弱光环境下相对壮苗指数较高,以及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少的辣椒或甜椒,具有耐弱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甜椒品种‘中椒5号’为试材,以芦苇末和蛭石(体积比3∶1)混合基质为栽培基质,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了营养液中不同磷、钾、钙水平对甜椒幼苗生长及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苇末混合基质栽培甜椒时,提高营养液中磷和钙水平,甜椒幼苗的株高、生物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幼苗体内营养元素含量较高;而提高营养液中的钾水平对甜椒幼苗没有明显的影响。总之,营养液中磷和钙处于较高水平、钾处于较低水平时,芦苇末混合基质栽培的甜椒幼苗生长势良好;用芦苇末基质栽培甜椒时应具有较高的磷和钙营养管理水平,浇灌营养液中磷、钾、钙浓度的最佳配比组合为:1.66、3、3 mmol.L-1。  相似文献   

7.
利用遮光方式,使光照强度降低65%~70%,以研究弱光对不同基因型辣椒幼苗光合、蒸腾以及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环境下辣椒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并且净光合速率的下降是非气孔限制的结果。弱光下辣椒幼苗同化物合成与积累受到抑制,表现为叶片数减少,高粗比增加,根冠比、比叶鲜样质量、比叶干样质量、全株干样质量和壮苗指数下降。弱光使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比值下降,叶片含水量上升。小果型辣椒的耐弱光性普遍强于大果型甜椒,并且弱光环境下相对壮苗指数较高,以及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少的辣椒或甜椒,具有耐弱光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泡椒专用品种"川农泡椒一号"和22个辣椒品种进行了植物学性状观察并进行聚类分析,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川农泡椒一号"和5个辣椒变种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川农泡椒一号"染色体数为2n=24,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成,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2n=24=22m+2sm,...  相似文献   

9.
王迪轩 《南方农业》2008,2(6):38-38,41
1播种育苗 1.1 茄果类蔬菜育苗 番茄选用年丰、粉达、合作906、龙女等品种.辣椒选用宁椒5号、正椒8号、兴蔬205、湘研19号、更新五号等品种.茄子选用早红茄1号、黑冠早茄、春晓、早青茄、紫长茄、衡阳油罐茄等品种.电热温床或酿热温床育苗.  相似文献   

10.
谷胱甘肽对自毒作用下辣椒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当地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主栽品种"陇椒5号"和"七寸红"为试材,研究自毒作用下不同浓度外源谷胱甘肽(GSH)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探讨GSH对辣椒自毒作用的缓解效果和生理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单一叶浸提液处理(CK2)后,2个品种辣椒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有效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均较清水处理(CK1)降低,初始荧光(Fo)升高,胞间CO2浓度(Ci)则先升后降。说明辣椒叶浸提液引起的自毒作用导致光合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非气孔因素引起的。含有不同浓度GSH的叶浸提液处理后,叶绿素含量、Pn、Gs、Tr、Fv/Fm、Fv’/Fm’和ФPSII与单一辣椒叶浸提液处理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Ci和Fo均较叶浸提液处理的降低。说明外源GSH能够提高自毒作用下辣椒幼苗叶片CO2的利用率,降低非气孔因素的伤害,进而缓解自毒物质对辣椒幼苗的毒害。研究表明,适合缓解陇椒5号和七寸红自毒作用的GSH浓度分别为50和30mg.L-1。  相似文献   

11.
辣椒种植要想获得高收益,除了做好必要的田间管理工作外,不同的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辣椒种植产量和收益的影响也要引起种植农户的关注。基于此,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艳红一号"辣椒和"韩国黑叶"辣椒,考察两种辣椒新型品种在不同的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下,对辣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根据分析相关试验数据,得出单株定植栽培方式,种植密度不超过3 000株的情况下,辣椒的品质和产量会获得保障,经济收益也最高。  相似文献   

12.
温室有机土栽培越夏甜椒需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比较了4个不同甜椒品种在温室越夏长季节有机土栽培下的水分需求,结果表明:植株生长势强的荷兰品种"卡地特"、"马里波"在较高灌水量下产量最高,而生长势较弱的国产品种"中椒12"、"甜杂7号"的需水量较低,中水量下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夏季栽培条件下,灌水量较高的处理甜椒生长势强、单果重较大,国产品种采收早,前期产量较高。甜椒越夏栽培产量受高温影响有明显阶段性,高温期因座果率低而产量明显偏低,但温度适宜时产量明显回升。国外品种水利用效率略低于国产品种,这可归因于其植株高大蒸腾量也较大。据此可以认为在夏季高温需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温室甜椒需水量因品种、长势而异,国外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的品种需水量大于国产品种,较国产品种更具高产特性,适合温室长季节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3.
冷诱导基因CBF-4转化辣椒与转基因植株抗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4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 )品种为试材,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带柄子叶转化法将拟南芥CBF-4基因转入辣椒,通过调整预培养、共培养以及延迟培养时间等因素,优化并完善了甜椒品种B12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对获得的60株卡那霉素抗性再生植株进行PCR和RT-PCR检测表明,46株为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高达76.67%。经过低温处理后,对阳性植株的抗寒性生理、形态指标分析发现,转基因植株的SOD、POD和MDA活性都明显高于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比未转基因植株的株型紧凑,叶片肥厚、平直,叶色浓绿,叶面积大。  相似文献   

14.
持续低温弱光及之后光强对辣椒幼苗光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模拟日光温室低温弱光逆境,以耐低温弱光性不同的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种为试材,以叶绿素a荧光为探针,研究了持续低温弱光和低温弱光后不同光强对辣椒幼苗光抑制的影响,以期为日光温室辣椒栽培中持续低温弱光天气转晴后的光强管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5℃/5℃(昼/夜),100μmol-m-2·s-1光照条件下处理1~7d,耐性强的佳木斯辣椒未发生光抑制,而耐性差的陇椒6号处理3~7d时发生了光抑制.经低温弱光胁迫0~7d的辣椒叶片在300~1200μmol·m-2·s1光下连续照射4h,均使其Fv/Fm降低.经低温弱光胁迫1、3d,300、600μmol·m-2·s-1光照射4h,陇椒6号叶片的Fv/Fm在弱光条件下可以恢复,800、1200μmol·m-2·s-1光照射则不能恢复,光合机构发生了不可逆破坏.低温弱光胁迫5d以上,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4h,陇椒6号叶片的Fv/Fm均不能恢复.经低温弱光胁迫1~5d,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4h,佳木斯辣椒叶片的Fv/Fm在弱光条件下均可以恢复;胁迫达7d,则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后,其Fv/Fm不能恢复.低温弱光使辣椒幼苗对光抑制的敏感性增强,低温弱光后强光对耐低温弱光性差的品种引起的光抑制程度较耐低温弱光性强的品种严重.  相似文献   

15.
<正>位于重庆东南部石柱县,有辣椒基地30万亩,年产鲜椒28万吨,推广良种12个(其中自培杂交良种3个推广10余万亩),建成县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辣椒专业合作社(业主)36个,获得"中国辣椒之乡"、"中国辣椒百强县"、"中国调味品原辅料(辣椒)种植基地"、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县"和"重庆火锅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等称号。生产的"石柱红"鲜椒占重庆市场1/3份额,"石柱红"辣椒干占武汉市场60%份额,"石柱  相似文献   

16.
何勇  符庆功  朱祝军 《核农学报》2013,27(4):479-486
以不同耐性的辣椒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弱光(15℃/6℃,100μmol.m-2.s-1)对辣椒冷害指数、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能分配的影响。低温弱光处理后,辣椒冷害指数明显上升,杭椒1号冷害指数较低,表明其耐低温弱光性高于杭椒6号。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天线色素捕光效率(Fv’/Fm’),半饱和光强(Ik)均逐渐降低,其中杭椒1号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杭椒6号。低温弱光处理6 d时,杭椒6号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出现可逆性降低,杭椒1号未见明显变化。低温弱光处理后,杭椒1号用于光化学反应的量子效率(ΦPSII)降低幅度低于杭椒6号,与此同时,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与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均明显提高,杭椒6号上升幅度较大。低温弱光处理后杭椒1号光合色素含量较高,分配于光化学反应量子产量较高,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较低,光合速率较高,因而表现出较强的耐低温弱光性。  相似文献   

17.
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对温室甜椒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据2006、2007年两年小区试验,对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温室甜椒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占田间持水量60%的灌水下限(T3)处理甜椒叶片光合速率最大,有效地阻止无效蒸腾失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占田间持水量70%的灌水下限(T4)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对甜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水下限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30 cm内当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时,甜椒鲜质量小区产量可达最大值;当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时,甜椒水分利用效率有最大值.综合考虑节水、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多种因素,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温室甜椒灌水下限应控制在65%田间持水量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加工型辣椒种植面积约50万hm2,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工型辣椒产业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庆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出的适宜干制、泡制的杂一代新品种艳椒425(481-4-1-l×750-1-1-1),该品种于2008年7月经重庆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近年来在加工型辣椒产区重庆、四川、云南等地推广种植1000余hm2.  相似文献   

19.
冉瑞碧 《南方农业》2008,2(5):48-49
万州地处长江上中游、三峡库区中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富,年降水量1000~1400 mm.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我区山地立体气候明显和区域性的小气候变化多样,在海拔400 m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带冬暖、春早,在500~1000 m左右的中高山,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彩色辣椒为喜温性偏高温、不耐寒蔬菜作物,在我地中高山地区比较适宜种植.  相似文献   

20.
以甜椒品种‘苏椒13号’和‘川雄9号’为试材,于2009年在江苏南京采用不同颜色塑料薄膜(红、黄、蓝、绿、紫)进行试验,以透明膜为对照(CK),研究不同色膜的温光效应及对甜椒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累积温光效应均以红膜处理最高,定植后120d分别达到118.9和112.5;红膜处理下甜椒叶面积指数最高,蓝膜处理最低;红膜处理的产量也最高,两品种分别比对照高9.8%(苏椒13)和13.4%(川雄9),紫膜处理的产量最低,分别比对照低37.2%(苏椒13)和40.5%(川雄9).果实肩径、长度、单果重及果皮厚度均以红膜处理最高,紫膜处理最低.两品种果实在各种色膜处理下的采收指数和单位面积果实干物质产量均与冠层截获的温光效应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苏椒13号’的最高采收指数在紫膜处理下的最后一次采收时,而‘川雄9号’的最高采收指数则在红膜处理下的最后一次采收时.研究表明红膜处理利于甜椒果实干物质积累,促进果实产量形成和外观品质的提高,紫膜和蓝膜对产量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