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密度试验研究了玉米品种承单1171适宜种植密度,并对密度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群体产量低,而高密度下病虫害发生加剧,影响产量,在河北围场自然气候条件下最适宜种植密度为4 530株/亩。同时明确了不同密度处理对其他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承单50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密度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5个试验处理的栽培密度中,随着密度的增加,承单50的穗长、穗粗、百粒重、单穗重显著降低,秃尖加大,折伏率上升。综合各种因素,承单50最适宜种植密度为3660株/亩。  相似文献   

3.
通过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研究,筛选出了适宜定西市安定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产量排在前列的为陇单8号、凳义2号、甘农565、陇关单键词9号。玉其米中;陇单8号较对照承单20号增产916.67 kg/hm2,增幅为12.9%。凳义2号较对照增产508.33 kg/hm2,增幅为7.1%。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当地玉米种植的适宜密度,设置9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研究陕北东南部区域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榆单9号玉米在陕北东南部地区种植,密度以5.4万~6.0万株/hm2为宜,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在适宜种植区安排承单813种植密度试验,对不同密度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承单813在适宜密度下种植丰产性良好,最佳种植密度为4 200~4 300株/亩;亩密度超过6 000株时产量降低,生产中必须控制好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2005—2016年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国内外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但合理的密植范围受资源条件、品种和种植技术共同影响。研究旨在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的变化,辨析玉米产量提升途径,为明确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整理了2005—2016年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测产调研数据,包括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以及南方甜、糯玉米区共5大玉米产区,累计调研23个省(区)、267个县(市),共117 960份调查数据,以测产调研的收获株数分析中国玉米种植密度的变化情况。经过数据审核订正,各县市逐年农户数据平均代表该县(市)逐年种植密度,缺失数据利用5点平滑插值法插值补缺。根据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及种植模式,将玉米主要产区细分为25个典型生态区域,以县(市)为单位分析玉米主要产区及其生态区域的种植密度和变化规律。研究运用箱形分析法和Tukey’s HSD法比较各区域种植密度差异及其显著性;将各区域种植密度与年代进行回归,分析种植密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其显著性。【结果】分析表明,目前(2014—2016年),5大玉米产区和25个生态区域种植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种植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玉米区(6.77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6.19万株/hm2)>北方春玉米区(5.91万株/hm2)>南方甜糯玉米区(5.13万株/hm2)>西南玉米区(4.80万株/hm2),西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区,而南方甜糯玉米区与西南玉米区种植密度极显著低于其他主产区。各主要产区种植密度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北方春玉米区种植密度2005—2016期间呈极显著增长,12年间上升了1.5万株/hm2;黄淮海夏玉米区2005—2009年种植密度明显上升,2009年后种植密度稳定在6.2万株/hm2左右;西北玉米区自2009年以来始终是种植密度最高的产区,2013年达到阶段性顶峰,近年没有继续突破。西南玉米区2009—2016年种植密度维持在4.80万株/hm2左右,与其他主产区种植密度差距在不断加大;南方甜、糯玉米区的种植密度自2009年以来下降趋势明显。【结论】中国玉米种植密度在主产区之间、主产区内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不均衡,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虽然区域环境条件是决定种植密度的关键因素,但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和适宜的耐密品种是克服资源限制、提高种植密度的途径。进一步辨析促进和限制区域种植密度发展的资源环境、品种与栽培技术因素,能够为各区域构建密植增产技术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品种类型处理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渭北旱塬区旱地玉米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豫玉22(平展型)、郑单958(紧凑型)和先玉335(耐密型)为供试品种,设置5.25,6.75,8.25和9.75万株/hm2 4种密度处理,研究各生育时期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性状、光能利用率(R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结果】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春玉米LAI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春玉米群体对旱地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最终实现增产增收;不同密度下以8.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8.97t/hm2,群体光能利用效率达1.50左右;各品种间耐密性以先玉335最好,郑单958次之,豫玉22较差。【结论】在渭北旱塬春玉米种植区,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同时应选育紧凑、耐密型品种。本试验条件下,先玉335在8.25万株/hm2密度下产量和纯收益最高,为渭北旱塬较适宜的春玉米密度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承单19号是河北省承德长城金山种子科技有限公司1995年组配的杂交组合,1997年参加国家西北春玉米预备试验进入莎车县,1998~1999年参加西北春玉米区域试验,表现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征.2001年莎车县下乡示范种植,比当地主栽品种郑单14号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9.
对 6个玉米良种进行了春、秋两季播种试验 ,结果表明 :春、秋玉米生态环境对各品种的产量、性状具有不同的影响 ,“农大 1 0 8”和“豫玉 2 2号”更适宜作春玉米种植 ,“掖单 2 0号”更适宜秋播 ,而“成单 1 8号”、“掖单 1 3号”和“成单 1 9号”作春、秋玉米种植均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玉米新品种临玉3号获得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临玉3号进行了5个处理的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5个试验密度中,以4.5万株/hm2产量最高,其次为3.75万株/hm2,该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75万-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糯玉米翔彩糯4号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通过糯玉米翔彩糯4号的播种期和密度试验,基本明确翔彩糯4号作春玉米种植视天气情况在4月5日左右适时播种,作秋玉米种植宜在8月5-15日播种,有利于提高产量;种植密度以525万株·h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中早熟玉米品种绥玉7号的特点及推广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熟春玉米品种绥玉7号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科所玉米育种研究室以自交系合344为母本,以自交系8941为父本杂交育成,1998年春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08 d,需≥10℃积温2 240~2 300℃,具有产量水平高、抗病抗逆性强,子粒商品品质好,适应性广的特点.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2005年推广面积为17.4万hm2,累计推广面积达66.7多万hm2,已成为北方早熟春玉米区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种植密度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邢抗6号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的3.75万~9.75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邢抗6号的产量变化呈二次抛物线关系,6.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适宜种植密度为6.30万~6.75万株/hm2;密度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秃顶长度的影响较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成县春玉米主栽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确定甘肃省成县春玉米最佳适宜密度,为大田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适合黑河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选取新选育的2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年间2个品种不同密度下性状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对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玉米各生育时期会相应推迟1~2d。在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各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育进程、株高和穗位并没有因为密度的增加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德美亚1号适宜种植密度90 000株·hm-2;边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水果玉米农甜88不同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果玉米农甜88不同种植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和单穗鲜重来影响产量.在柳江县水果玉米农甜88适宜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玉米新品种宁单19号属于稀植大穗型品种,该品种高产抗病,适应性强,适宜宁夏引黄灌区和扬黄灌区春播种植。对宁单19号8个不同密度处理的综合性状分析表明,在生产上,玉米新品种宁单19号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同时探讨了该品种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设计,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西农单交2号玉米品种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2000-4000株/667m^2范围内,西农单交2号产量表现与种植密度呈抛物线关系,以3200株/667m^2种植密度处理产量最高;适宜种植密度为3000-3500株/667m^2;不同种植密度对是空秆率、千粒重、行粒数、秃尖长度影响较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行粒数、千粒重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以高产、耐密、紧凑型夏玉米新品种邢玉10号和邢玉11号为试材,在行距0.6 m条件下,种植密度均设54 000、58 500、63 000、67 500和72 000株/hm~2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参试玉米品种的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邢玉10号和邢玉11号种植密度分别为67 500和63 000株/hm~2时穗部综合性状较好,产量最高且均与其他密度处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种植密度为63 000株/hm~2时2个品种均开始出现少量倒伏,继续增加密度,倒伏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本研究条件下,邢玉10号和邢玉11号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67 500和63 0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新疆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截获率的变化,探讨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的技术途径.[方法]选用新疆当地推广玉米品种新玉41号、较耐密性品种中单909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4.5 ×104、7.5 ×104和10.5×104株/hm2;分别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测定不同密度下玉米冠层光截获率、生物量累积等,计算光能利用率.[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光截获率增加,玉米光能利用率增加.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生长率、籽粒产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玉米叶面积指数对光能利用率和作物群体生长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