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鄂南地区多位于沿江地带,在气候方面既有洪涝,亦不乏干旱,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在传统社会里,灾荒必然会引起社会秩序的动荡,当时无论上层的政府,或是下层的乡绅,都在进行各种努力.政府进行开仓赈粮、拨款救济或者减价平粜及对所征收赋税进行全部蠲免、部分蠲免及缓征等赈灾活动,民间主要体现在乡邻之间的相互救济,其表现方式主要有捐谷、捐金、减价耀谷及施药等.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鄂南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疫灾、雪灾等爆发频繁,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导致庄稼歉收、绝收,大量田庐被损毁,人畜死伤无数,粮价飞涨,乡民被迫流离.根据鄂南方志中的记载对上述灾情予以详细梳理,从中可以了解明清时期鄂南的相关灾情.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历史灾荒成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风贤 《古今农业》2007,87(3):22-30
灾荒的发生主要与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对灾民的救助有关。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古代欧洲国家之间灾荒的发生演变情况,结果显示中西方灾荒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原因差别:中国的灾荒主要是由于社会救助不力造成的,在原因层面属于弹性灾荒;欧洲的灾荒主要是因为灾害的强度导致的,属于刚性灾荒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摘要]明清时期,黄淮合流,东入黄海,但黄河所携巨量泥沙逐渐淤塞中下游河床,汛期无法迅速泄水,淮河改道南下入江,变为长江支流。淮河南下,不仅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等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南下的淮河洪泽湖至长江段两岸,湖泊扩大、河流改道、土质恶化,甚至加剧了沿江地区的江岸崩塌,引发整个周边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相似文献   

5.
王鑫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89-1890
民国时期河南省灾荒频仍,给河南人民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在天灾的肆虐之下,"人食人"现象、人口买卖、聚啸山林、阶级斗争以及迷信活动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6.
1928年山东发生的大灾荒,让山东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场空前的灾难,政府、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救济,对拯救山东人民和地方社会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种种的努力都有其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抗战时期遭受了严重的旱、蝗、水灾及日伪的残酷蹂躏。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互助互济和大力发展生产等多项措施,战胜了灾荒,避免了历史上饿殍遍地的悲剧重演,创造了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8.
1942-1943年的河南灾荒是河南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它对河南人口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具体表现为:它不仅引起河南人口数量的变迁,还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动和人口素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德宗朝是唐代自然灾害频发的四个时期之一,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本文通过对德宗时期灾荒发生的频次、时空分布进行整理分析,多方面展现这一时期灾荒的多发性、群发性等特点。灾害频发,给百姓带来人口伤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等诸多危害,扰乱国家正常秩序。朝廷在灾后的救济中发挥主导作用,采取赈济、蠲免等方式赈灾救民,而民间救济在此时也有发展,作为辅助,弥补官赈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王鑫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34-17235
分析了近代河南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与河南近代灾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类型品种在江苏淮南麦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选用了江苏淮北麦区推广的‘淮麦22’,‘烟农19’和‘郑9023’等3个品种以及淮南麦区推广的‘扬麦15’,‘扬麦16’,‘扬麦13’,‘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166’等6个品种进行了分期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各品种均以适期(10月28日)播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研究结果认为早熟品种‘扬麦11’和中熟品种‘扬麦16’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它们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病性亦较好,比较适宜淮南麦区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时段视角,根据史料记载并结合GIS技术,对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并且明代发生次数及频率均小于清代;水旱灾害季节分布明显,分别集中在夏、秋季与春、夏季;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阶段性,但间歇时间总体呈波浪式缩短趋势;水旱灾害并发与交替发生情况明显;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分布在贵州普定县、镇宁州、永宁州、安南县、普安县、盘州厅一线,及北盘江流域云南境内部分。研究旨在深化对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规律的认知,也为相关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张秋镇虽然繁荣,但是作为一个中转贸易城镇,它的商业发展受到自身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运河的兴废是影响张秋经济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辽金元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农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西辽河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良好的农业开发环境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经济繁荣。明清两代非常重视农业,大力支持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给予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加之其他政策的实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的栽培和驿站、桥梁的建设等,使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成果颇丰,至清代更加显著。自然灾害等成为制约农业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动力与制约因素做出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831-4832
从农业生产工具、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田水利技术3个方面综述了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平  张小谷  张子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86-16688
对鄱阳湖地区明清时期的天然渔业种类进行生物学分类,并考察捕捞渔业、养殖渔业、渔具渔法等状况。结果表明,鄱阳湖周边地区设置有16个河泊所和1个鱼苗厂作为渔业课税机构,主要课税对象为长江、鄱阳湖及附近的湖泊、河流的物产。明代鄱阳湖地区渔业注重渔业资源和生态保护,但至清代中后期鄱阳湖地区渔业资源出现衰退。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学术界兴起的考证之学,迤逦发展至清代乾嘉时期而蔚为大国。这期间经历两个阶段:(1)从求博到求真。明代考证学以博奥夸耀于世,实事求是之意不足,而哗众取宠之心有余。入清以后,学者鄙弃明人治学的浮嚣之气,考证之学转向求真。(2)从求古到求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学术,有吴派和皖派之分,吴派稍早于皖派,其学标榜“求古”,唯汉是从。皖派不以为然,治学主张“实事求是”。清代学术的思想理论性不如宋明之理学,但亦自有其特色。本文重点分析了戴震“以情情”的思想意义,以及“由词通其道”的治学方法,同时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方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福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它首先表现在农业经济方面: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缓和了当时的粮食危机;同时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典当是中国农村传统经济组织之一,它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明清时期的江南作为全国商业资本最发达的地区,农村典当发展兴盛。拟从江南农村典当的概况、组织管理方式和对江南农村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粤北南雄山区的农业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建新 《古今农业》2006,5(4):59-69
分析了明清南雄山区的人口模式,耕地减少的长期趋势和农耕技术的演变,以及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珠玑巷的移民传说和明代以来耕地减少的趋势都与受农耕水平影响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即使清代南雄山区的农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制约了人们应对环境的能力,使南雄山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