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东枣庄出土的汉代陶仓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年来,枣庄市经过科学发掘的数以百计的汉墓中,出土了一批陶仓模型,其中以1985年至1986间对市中区渴口镇砖厂汉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的数量最多,在清理的百余座墓葬中,出土陶仓模型53件。最多的一墓(M28)出土了5件(1)。它们不仅形制多样,而且在建筑技术、防潮、通风、防盗  相似文献   

2.
山东地区,位于黄河下游,早在距今约九千年的后李文化时期,既已出现较早的原始农业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时期几千年发展进步,至汉代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近代田野考古学传入山东,特别是近50年来,山东地区的汉代考古工作,在几代考古人的艰辛努力下,取得丰硕成果,为我们全面系统的研究汉代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并兼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试从农耕、水利、农作物、储藏与加工、家畜家禽等方面,对汉代山东地区的农业,进行初步…  相似文献   

3.
蒋波 《古今农业》2013,(3):56-60
牧猪是两汉养猪业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牧猪地点一般选择在苑囿、山谷、水泽中,牧猪者以农奴、佣工、书生为主。两汉的牧猪现象与养猪业的空前发展有关,也取决于汉代较高的猪肉价格;经学书生牧猪,主要将其作为一种勤工俭学方式,半工半读。牧猪现象的普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养猪业的盛况。  相似文献   

4.
贵州出土的汉代陂塘水田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小帆 《农业考古》2003,(3):166-168
陂塘水田模型主要出现在两汉时期的南方墓葬中 ,如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出土。贵州在赫章可乐、兴义、兴仁共出土了四件 ,均系泥质灰陶 ,器形保存较好 ,反映了贵州汉代新出现的农田水利技术 :陂塘和水田相连 ,陂塘既可灌溉又可养殖 ,水田栽种水稻 ;陂塘蓄水备灌 ,旱灌涝蓄 ,同时兼养各种水生动植物 ,一举多利。一、贵州出土的陂塘水田模型的具体情况可乐 ,15 :2 :长方形 ,一半陂塘 ,一半水田 ,陂塘中有螺蛳 4个 ;田分四块 ,各有螺蛳一个。该模型长 4 2厘米 ,宽 2 2厘米 ,高 7厘米。时代 ,东汉 ,现藏贵州省博…  相似文献   

5.
西安西郊三桥湾子村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木桥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冷杉属木材(Abies sp.)、樟科桢楠属木材(Phoebe spp.)、紫葳科梓属木材(Catalpa spp.)、壳斗科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 Sect.prinus)、楝科香椿属香椿(Toona sinensis)、榆科榆属木材(Ulmussp.).该鉴定结果对陕西三桥汉代木桥的考证、陕西森林的历史变迁、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树木分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汉代稻作遗存和稻作农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兴林 《农业考古》2005,(1):197-200
汉代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农业考古资料的出土一直伴随着今天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是田野考古资料中的大宗。单就水稻来说,其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社会地位上升等等,都有充分的考占资料来说明。出土材料无疑对深化汉代稻作的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汉代稻作考占资料的出土情况作一初步梳理,对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值得注意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汉代稻作的专用农具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灞桥段家村汉代水上大型建筑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松属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麻栎属麻栎类木材(Quercus Sect.cerris),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 Sect.prinus),桦属木材(Betula sp),鹅耳枥属鹅耳枥类木材(Carpinus Sect.sp),桑属桑木(Morus sp)等14类木材.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砖)是汉代的建墓用材,它的出土范围涵盖了河南、鄂西北、山东、苏北、皖北、陕北、晋西北、四川等广大地区,其中有许多是反映汉代农事风俗的画面,现结合考古新发现及文献资料对其中的农俗图像及所折射出的汉代农俗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古所得的资料来研究中国新石器时期家猪的分布情况。分析得知,在这一段时期内家猪的分布范围极其广大,基本遍及全国。并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家猪集中的地区也是新石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地区。全国分为八大集中区,这些大集中区中又有小中心,而且大集中区彼此独立。影响家猪的分布有两个重要原因,即社会的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我们的先民对野猪的驯养是在各地独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简帛日书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禹步”之法主要用以出行厌禳、禁避盗贼、驱鬼去病、养生导引、祭祀先农等方面,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巫术形式;“反支日”禁忌以“相反”为主要特征,一月之内当有五个反支日;择吉“太岁”逆时针运行于四仲之间,每年轮回三圈,主要用以选择移徙和修造方位,与纪年“太岁”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11.
张庆路 《农业考古》2020,(1):162-167
汉代骆驼没有固定的称谓,西北边郡的骆驼可分为野、官、私三种类型,其经济价值低于马匹。很多亭隧蓄养骆驼,官驼有名籍,内容包括毛色、性别、身高等。边郡骆驼主要用于骑乘、驮运粮食与茭草,也可用来驾车。官驼之饲料有统一的定量,每匹日食2斗麦,行道食一次12.5斤茭。河西骆驼主要来源于官营牧苑的饲养、与羌胡的贸易以及战争掳掠,当地盛行骆驼及驼具买卖。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新安人杨仆上书奏准汉武帝,将原位于今灵宝市境内的函谷关东移至距原址约三百里的新安县境内,开启了函谷关历史的新篇章,史称汉函谷关。由于移建后的函谷关位于长安至洛阳的两京通道之中,遂在中国军事、文化方面曾发生重要影响,本文仅从丝绸之路文化及有关蚕桑文化方面予以概述,以期引起人们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何鑫淼  刘娣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624-9624,9683
[目的]为民猪的保种、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皮特兰猪为父本,以民猪为母本,通过杂交得到皮民杂交猪,达90 kg体重时进行屠宰试验,并对其肉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皮民杂交猪瘦肉率、眼肌面积、剪切力较民猪均有显著提高,而含水量、肉色与民猪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系水力、嫩度和肌内脂肪含量较民猪低.[结论]皮民杂交猪能够很好地继承民猪的优良肉质特性.  相似文献   

14.
汪洋周旭  杨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48-8650,8652
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并溯源汉至唐法天象地、因藉自然的造园手法的发端以及形成。通过收集大量资料,运用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总结等研究手法对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汉代园林及其背后一直沿袭至今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它的源头即是古老悠久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经由汉代园林的借壳存身一直承袭至隋唐以至明清,几乎贯穿了我国传统造园史,这种造景思想对于今日陕西省的园林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兴起,为研究者基于二手资源开展循证研究提供了契机。[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数字人文“二手证据”循证范式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以敦煌汉简为例对数字人文“二手证据”循证范式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来自CNKI的287篇敦煌汉简相关研究文献的编码分析,检验了信度和效度,并对类目体系展开了综合分析。[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循证数字人文基于“二手证据”展开循证研究的包括文献检索、类目编制、“二手证据”要素的综合分析3个阶段,以及证据检索、信度检验环节、效度检验环节和类目构建、证据要素综合5个环节构成的“三阶段五环节”范式。本研究所构建的范式,对循证数字人文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指引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皖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众多的人口及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密切相关。其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漆器制作业、纺织业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浅析汉代西南地区陂塘水田模型的分布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出土大量陂塘水田模型,这是汉代丧葬习俗转变的结果。以往对陂塘水田模型的研究多集中于结构类型的分析和生产经营方式、耕作技术等问题的探讨。本文依据陂塘水田模型的考古发掘材料,结合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中国西南地区道路交通状况的记载,对陂塘水田模型的分布和主要传播路线作简要分析。认为其起源于汉代巴蜀地区,并随着中央政府对原西南夷地区控制力的加强,通过五尺道和灵关道传播到云南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东汉藏书考     
东汉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图书的收藏,使东汉的藏书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汉藏书主要分为官府藏书及私家藏书。其中官府藏书是中国藏书史中一个基础阶段,官府藏书机构较多、规模较大,初设藏书官员及管理机构。官府藏书对政府的政治、文化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私家藏书与官府藏书并行发展,出现了一批私人藏书家以及中国古代最早的藏书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