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党的农村政策,总结了相关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该经验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绩效,是为了分析人民公社制度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以期为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文章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描述与规范研究分析方法,探讨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演进、特征、变迁的原因、内在缺陷以及制度绩效,研究表明,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严重残缺、缺少激励机制、组织管理费用高昂,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一开始就处于非均衡状态,依靠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超经济强制来维持,致使人民公社阶段农地产权制度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放松,获取存在于人民公社制度之外的巨大外部利润,推动了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法律制度安排,不仅是亿万人民的民主实践。而且是一种法治实践。在村民自治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本文主要探讨农民在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中,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农民这个弱势群体表达自己利益需求的一种过激行为。农民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方式,其直接根源是基层政府的干部行为失范而导致其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而又得不到合适的处理,他们就会通过多种集体行动的方式给政府压力以寻求解决。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农业部门中计划经济、自给经济、市场调节并存的格局,是目前农村经济结构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这三种经济形式受不同的经济运行规律支配。多年来,它们受经济变革的影响,在数量配比方面发生过大起大落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农民经济行为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目前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经济行为基本模式的考察,对其目标函数和行为方式的运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为现阶段农民经济行为合理化的调整和政策选择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韩宗生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4):1-4
自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的抗争转向了维护土地的使用权。乌坎事件的产生与村委会的变质相关。研究将利用过程——事件分析法来对乌坎事件作出解读,希望借助一种动态的事件呈现与分析来观察中国农民的组织化问题。研究发现,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村委会已难以发挥村民自治的组织功能,应该转变观念,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让村委会回归社会组织的本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村民自治制度中村规民约的地位,指出作为村规民约发展的高级形态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一道构成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总章程,是村庄的“小宪法”,在村民自治制度体系中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村民自治章程的功能,研究表明,国家权力上浮、法律缺位、优秀传统资源的积淀以及村规民约内含民主契约精神必定催生村规民约的发展、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阐述福建省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成就,分析当前福建省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引导村民参政议政,把好农村党员发展关,"村财镇管"与村务公开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整个中国稳定发展的基础,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民民主权利的保障。也是中国民主建设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标志着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但是,由于缺乏制度方面的本国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使得在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法律制度层面上对当前村民自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规定于《德国民法典》中的法律行为制度以意思表示为核心,在私法领域内有着独特的调整范围,无论在立法或者在实践中,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主线,试论证法律行为制度对未来中国民法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农村群体性事件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的转型提高了农民的利益主体意识,却没有给农民提供制度化的利益表达空间和渠道,致使农村社会各种利益分化与矛盾冲突不断增加,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农民的利益表达权利意识,完善农民的维权组织,引导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的形式来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与农民的耕地保护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保护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地方政府和农民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主体。它们在耕地保护中缺乏动力导致耕地保护失效。本文在对它们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实现耕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社会分化的不断加剧,尤其是农民利益的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凸显出来,农民政治参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制约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公民文化的阙失等。完善村民自治进程中农民政治参与有序化发展要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法规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16.
制度通过其提供的刺激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同时制度产生的集体行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家的决策者,使其作出相应的制度调整。在制度与行为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分析框架分析基本农地制度与农民行为选择互动机理。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村民自治制度面临的困难,并提出村民自治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村民自治提供行动依据;逐步提高村民素质,培养村民自治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建设,调动村干部积极性;乡镇政府还权于民,真正实现基层民主;淡化宗族意识,深化民主观念。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中国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对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政治稳定造成影响,基层政府作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自身治理能力的强弱关系到群体性事件是否发生。研究发现,基层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表现出只注重事件发生而忽略预防,注重短期效果而忽略长期监督,以及注重治理方式而忽略信息公开等,由此造成官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因此,本文首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概念界定,回顾基层政府以往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惯用模式,指出治理方式上的不足,提出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刘永信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4):26-28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必然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本文通过对村民自治现状的分析,指出村民自治发展所遇到的双重制约,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完善村民会议制度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及完善村民会议制度的相应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吴传英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1):1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农民流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流动农民选举权利难以实现、民主选举质量降低、民主管理陷入困境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民流动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