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2009年,在山西忻州市糯玉米田进行了玉米螟卵赤眼蜂消长动态、玉米螟卵优势种寄生蜂以及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卵期没有采集到赤眼蜂寄生的玉米螟卵块,二代玉米螟卵初期始见赤眼蜂寄生的玉米螟卵块,田间赤眼蜂寄生率的时间变化具有典型的害虫-天敌跟随现象,后期田间赤眼蜂自然寄生率很高;玉米螟赤眼蜂为当地糯玉米田玉米螟卵中的优势种寄生蜂;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有效控制糯玉米田二代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卵块校正寄生率达79.73%~96.71%,雌穗被害率被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应用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根据1999~2000年在新疆北部玉米产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结果表明,在新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好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玉米螟虫口减退率为44.9;,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与为害,且可降低玉米螟越冬基数.防治二代玉米螟,玉米螟卵块最高寄生率达81.6;, 卵粒寄生率最高达53.0;,虫口减退率最高达65.4;,其防效较显著,经测产,放蜂田的平均单产较对照田增加9.4;.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在我省绝大部份地区每年发生二代,仅少数高寒地区为一个世代。第一代玉米螟卵的发生期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田间自然天敌少,寄生率极低;第二代卵的发生期为8月初到9月上旬,但自然天敌种类多,被赤眼蜂寄生率常高达90%以上,对二代玉米螟有很大抑制作用。6—8月份为我省温度较高、降雨量较多的季节,既适于玉米等作物的生育,也是玉米螟等多种害虫为害的盛期。我省过去主要推广666颗粒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虫害之一。前期幼虫钻蛀叶片,啃食叶肉,形成花叶,影响光合作用,穗期危害,常使穗部发育不全,茎秆折断,造成玉米减产。一、发生及危害规律玉米螟在我省1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茎秆内越冬,其次在果穗内和玉米茬内越冬。玉米螟化蛹始期在4月下旬一5月中旬,盛期在5月下旬,成虫羽化始期在5月下旬,盛期在6月上旬,第1代卵开始出现在6月上旬,盛期在6月中下旬,第1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头,存活率为85.0%~89.1%,化蛹始见期为5月20日左右,化蛹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8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0日左右,羽化始见期为5月27日左右,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虫越冬代高峰期在6月17日-24日。综上明确了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即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到中旬达到化蛹高峰期,5月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雄性成虫高峰期,二代亚洲玉米螟雄性成虫田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螟蛾科,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玉米的主要害虫,尤其对夏播玉米的危害最重。玉米螟可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其受害部分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产量,一般减产10%~30%。防治玉米螟的方法有很多,利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经过数年的推广实践证明,利用赤眼蜂防治可以保护和增加有效的天敌数量,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 198 4年大面积种植 Sc70 4玉米良种以来 ,玉米螟危害逐年加重 ,田间被害率一般在30 %左右 ,严重者高达 75 %~ 10 0 % ,造成玉米减产 10 %以上。采用性诱剂经 7年诱捕试验 ,玉米螟越冬成虫羽化始期在 5月 2 2日 ,盛期在 6月 6日 ;第一代成虫羽化始期在 7大 30日 ,盛期在 8月 7日。与黑光灯相比 ,成虫羽化始期提早 2~ 6天。在羽化盛期性诱捕器平均单盆诱蛾 2 36~ 312头 ,比黑光灯提高 2 8.69%~ 5 1.44 %。同时对 7年来玉米螟的越冬基数与发生量进行比较 ,即 7年平均越冬虫口基数高达 30 2 .71头 ,越冬幼虫存活率在 81.14%~ 94.46%。基本上常年大发生。防治上是在 6月中下旬玉米大喇叭口时 (即玉米螟第一代初孵幼虫时 )为防治适期。在测报上 ,用性诱剂比黑光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正>1.设施与消毒。①大棚消毒。采用烟剂熏蒸,每亩用22%敌敌畏烟剂500克+45%百菌清烟剂250克暗火点燃后熏蒸,也可直接用硫磺粉熏蒸,还可撒生石灰消毒,消毒期间不宜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10.
1.本試驗于1954—1955年在杭州華家池浙江農学院農場進行。2.玉米螟一般形态作了簡單的記述。幼虫各分期形态的記載可供作区別令期的資料。3.玉米螟在杭州地区一年發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稈越冬,越冬死亡率在5月中旬为最高达27.27%,成虫都在晚上活动,產卵在玉米叶背面主脈附近,离叶尖20—30厘米处最多,幼虫孵化在上午9—11时左右。4.春玉米可用1%可湿性DDT乳剂和0.125%r可湿性六六六噴射。第一次每畝用100市斤,第二次每畝用150市斤。在螟蛾盛發期施用效果顯著。5.玉米播种試驗說明在7月中旬播种的螟災比較輕,主要原因是由于7中旬以后玉米螟卵塊赤眼蜂的寄生率提高至97%以上。  相似文献   

11.
连续多年对天水地区玉米螟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探明了为害天水玉米的主要虫害为玉米螟,初步掌握了该虫在天水地区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及生活史。在掌握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试验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提出了在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前,采用白僵菌封垛,减少虫源基数;在玉米螟成虫发生期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在成虫产卵初期、盛期连续2次释放赤眼蜂的绿色防控措施。通过绿色防控方法适期集成应用,达到绿色防控玉米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试验示范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区48个县市开展大功臣不同用药量和不同施用法防治稻飞虱试验示范,每公顷用10%大功臣(吡虫林)可湿性粉剂150克,偏重发生至大发生用药225-300克,克稻飞虱主害代若虫始盛期施药一次,即可控制其发生,平均防效达92%以上,喷雾,毒土,泼浇等方法施用均可。  相似文献   

13.
为指导黑龙江中西部地区的玉米螟综合防治,通过调查玉米秸秆垛中越冬代亚洲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田间落卵和卵的孵化进度以及幼虫发生情况,明确了黑龙江省中西部(大庆)地区亚洲玉米螟蛹和卵的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及幼虫的发生规律。大庆地区玉米螟一年发生一代,化蛹高峰期出现在7月3日,羽化高峰期为7月11日,落卵高峰期为7月23日。  相似文献   

14.
正一、玉米螟危害特点7~8月是二、三代玉米螟的危害盛期,主要危害夏玉米和晚播春玉米。幼虫取食玉米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农业防治在玉米收获时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越冬基数。在越冬代化蛹前,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可消灭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在村屯内设置诱虫灯防治玉米螟及诱杀其他害虫的效果,同时介绍了使用方法。结果表明。在越冬虫源集中地村屯内设置诱虫灯,诱杀玉米螟蛾,可使秋季玉米田间虫孔平均减少68.7%,虫量相对减少71.2%。一代区平均防效为80%左右,二代区平均防效可达50%。除诱杀玉米螟外,还可诱杀大量的蝼蛄、粘虫、草地螟等,诱到的害虫可作为鸡、鱼的优质饲料。此方法简便,省工、省力,不污染环境,对天敌无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该项目在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旨在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适期有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采取成虫诱集、卵和幼虫定点和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年发生两代,世代基本不重叠,两代间有较明显的间隔。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一代卵盛期为6月上旬末至6月下旬初,二代卵盛期为8月上旬中期至8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生育时期糯玉米的产卵趋性表现为,在糯玉米抽雄之前,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增强;而在糯玉米抽雄之后,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减弱。生育时期基本相同、长势基本一致的糯玉米上的落卵量较普通玉米上为多。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一代发生危害轻二代发生危害重。一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早播田重于中播田,而晚播田基本上不受一代幼虫的危害,由于一代幼虫发生轻,不论早播还是中播糯玉米虽然受害但一般较轻。二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晚播田重于中播田,早播糯玉米在二代幼虫危害初期即采收,一般年份不受二代幼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由于二代幼虫发生量大,因而对晚播和中播偏晚播种的糯玉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糯玉米果穗穗腐病的发病率与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密切相关,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者,穗腐病发病率高。[结论]糯玉米产区应加强中、晚播糯玉米田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正>一、免耕油莱田杂草的防除 1.先灭茬后封闭技术 前茬作物收获后用 20%克无踪 125-250毫升加少许碳铵,对水50-60千克,均匀喷雾,进行灭茬处理。施药后次日即可播种或移栽。也可选用农达、一把手、草甘膦膦等药剂进行灭茬,施药后5-7天方可进行直播或移栽。播后芽前或移栽后每亩再选用20%敌草胺乳油150-180毫升或88%禾农思45-60毫升或 50%乙草胺 150毫升,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处理。选用敌草胺进行土壤封闭,不仅安全高效且对稻茬菜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新开池塘,往往塘底瘦,需施基肥(以施经发酵腐熟的鸡、猪粪为好),一般每亩(1亩=667平方米)250~300千克。追肥以无机肥为主,每亩可施尿素1~2千克、磷肥2~4千克。养殖2年以上的池塘,不需要施基肥,只需在进水后施人适量无机肥即可,每亩可施尿素1~2千克、磷肥2~4千克。  相似文献   

19.
丝瓜瘿蚊在赣中地区以老熟幼虫在虫瘿内越冬 ,1年发生 6~ 7代。以第 1代为害最重 ,以为害幼茎为主。虫瘿密度 (x)与产量损失率 (y)的关系符合y=-1 .1 0 42 +1 .3 997x。丝瓜瘿蚊的防治指标为每代虫瘿 4~ 5束 蔸。消灭越冬虫源、人工摘除虫瘿、在成虫始盛期至卵孵高峰期施药 ,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施用方法:一是萌芽期施硼,在早春结合施萌芽肥,把硼砂施入土壤中,一般每株施硼砂100~150克,缺硼的土壤还可适当多施;二是花期喷硼,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用硼砂150克对水50千克,均匀地喷在雌花上。对空苞率高的还可适当增加喷硼浓度。实践证明:板栗经过施硼、喷硼后,空苞率可降低20%-30%,产量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