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纹枯病近几年已经成为宿州地区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本文结合近年来宿州市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小麦纹枯病发生症状的基础上,分析了2017年该病在宿州市呈偏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指导2017年宿州市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颍泉区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颍泉区小麦纹枯病加重发生危害的原因,并针对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和特点,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颖泉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特点、发生规律,并从选择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播种管理、科学施肥、水分管理、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促进太和县小麦的高产。  相似文献   

4.
小麦种子药剂处理防治纹枯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纹枯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减轻纹枯病对小麦产量的损失,我们进行了小麦种子药剂处理防治纹枯病的试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小麦纹枯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几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在小麦拔节期间隔10 d进行2次喷雾防治,检验其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初步试验表明,在小麦纹枯病发生初期,使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20 g/亩、5%井冈霉素水剂400 g/亩,能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药后20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田间消长规律、发生危害特点等方面出发,研究分析了小麦纹枯病重发的原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害是威胁小麦高产、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想实现小麦高产、优质发展,就必须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纹枯病是小麦病害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尤其是在我国山东地区,为了避免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纹枯病的综合防治十分重要。本文就山东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致病性分化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河南麦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组成和致病性分化现象。[方法]以豫麦49和豫麦9023为试材,进行小麦纹枯病菌的分离、小麦纹枯病菌细胞核计数、纹枯病菌生长速度比较及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从河南省32个县(区)麦田病株中分离出57株小麦纹枯病菌,经过细胞核染色后发现,其中包括48个双核菌株,占84.21%,9个多核菌株,占15.79%。分别测定了57株小麦纹枯病菌对2个小麦品种豫麦49和豫麦9023的致病性,发现不同来源的菌株致病性差异明显。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纹枯病菌在2种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发现,纹枯病菌株之间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河南麦区的小麦纹枯病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其次是立枯丝核菌。不同来源的小麦纹枯病菌存在显著致病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稻麦轮作田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江苏地区一年两熟耕作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可以促使小麦纹枯病在早春提早发生,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则会抑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并且不同还田方式间抑制效果也会产生差异;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显著促进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另外,水稻秸秆长期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抑制效果低于小麦秸秆的促进效果,稻麦秸秆均长期全量还田情况下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结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要加强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2014年萧县小麦生产及气象条件总体情况,总结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并分析小麦纹枯病重发原因,以期为该县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已上升为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小麦发病后,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下降,后期易倒伏,严重的全株枯死。1985年4月开始,我们在泰县良种场和泰县大冯、运粮等乡进行了小麦纹枯病的调查与防治。 一、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分布 通过近100块不同类型田的调查,在发病前期,纹枯病田间分布有两种情况:旱作茬麦田,纹枯病在田间呈核心分布;水稻茬麦田,纹枯病在田间呈嵌纹分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在室内采用禾谷丝核菌菌丝悬浮液直接接种小麦发芽种子来评价小麦苗期纹枯病抗性方法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16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室内幼苗纹枯病抗性、田间苗期纹枯病抗性、温室苗期纹枯病抗性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室内幼苗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苗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著相关,该方法可用于小麦苗期纹枯病抗性评价,小麦苗期与成株期纹枯病的抗性机制可能不同。采用该鉴定方法对黄淮麦区30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幼苗纹枯病抗性评价,筛选到5份抗病新种质。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小麦纹枯病抗病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安阳市1996年以前小麦纹枯病零星发生,1997~2004年连续多年发病流行,1997年全市发生纹枯病面积188.2万亩,损失小麦56460吨。此后,该病成为安阳市高产麦田的主要病害。12年间,有7年属偏重发生年份,2001年是安阳市历史上纹枯病发生最重的年份,发生面积284.2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6.1%,造成当年全市损失小麦85260吨。研究小麦纹枯病测报技术,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控制为害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利用小麦纹枯病系统观测资料,对其长期预测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我国呈逐年加重趋势,国内外也加强了对该病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从小麦纹枯病病原、侵染过程、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今后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沿江麦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纹枯病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大障碍。总结小麦纹枯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分析其危害损失与构成因子,针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镇是小麦、水稻轮作区,常年的水旱轮作使得我区的一些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小麦纹枯病.纹枯病是小麦、水稻共发病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麦纹枯病开始在我地发生,由于病情较轻并未引起重视.发展到90年代后,逐年加重,先后在1992年、1993年、1994年、1997年和今春严重发生.今春全乡小麦普遍发生纹枯病,小麦因此减产100万kg,重发生区损失率在15%以上.为此,我们对全乡的小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分析纹枯病区域化发生的原因,为探索对防治纹枯病新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是河南省麦田的一种常发性病害,近年来在我省各地发生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特别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报道了小麦纹枯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种类、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等。以期能对广大农民识别和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小麦纹枯病的防控水平,于2020年进行了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下,19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耐)性表现不同,其中"农麦156""扬麦27"对小麦纹枯病的抗(耐)性较好,可在生产中推广种植;采用23%咯·嘧菌·噻虫嗪FS拌种,早春用36%噻呋·嘧菌酯SC防控,是综合防控小麦纹枯病的理想方案,既能有效防控小麦纹枯病,又能壮苗绿叶。  相似文献   

19.
管怀骥  陈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64-9665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哈茨木霉TH-1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并就其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室内杯播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TH-1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81.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哈茨木霉TH-1菌株的抑制作用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降低逐渐降低。哈茨木霉TH-1菌株对小麦纹枯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用哈茨木霉处理48 h后接种小麦纹枯病菌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4.0%。  相似文献   

20.
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的重要病害,为了解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为全省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及病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对参加2004~2009年度江苏省小麦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的415个品种(系)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弱,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HR)纹枯病的品种(系),抗(R)纹枯病品种(系)仅占1.45%,中抗(MR)品种(系)占15.66%,80%以上的品种(系)对纹枯病表现为感病或中感;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淮北品种和淮北迟播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好,绝大多数淮南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结果还显示,淮北品种(系)淮核0303、徐麦4036、徐金麦3号、良星99、丰华8829和铜原0033能稳定中抗纹枯病,在丰产性和纹枯病抗性同步改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