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设置5个处理,探究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甘蔗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_3处理(尿素900 kg/hm~2、钙镁磷肥900 kg/hm~2、氯化钾393 kg/hm~2)的施肥量对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具有一定作用,其蔗茎产量达100 099.95 kg/hm~2,蔗糖产量达14 324.25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T_1处理农艺性状、蔗茎产量及蔗糖产量最低;T_2、T_4、T_5处理蔗茎产量及蔗糖产量高于T_1处理,但比T_3处理蔗茎产量及蔗糖产量低,因此T_3处理施肥量为最佳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量对甘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云南部分甘蔗种植区存在重氮轻钾、肥料利用率较低的现象,探讨优化施肥、施用融合氮磷硫锌肥(美可辛~?)与常规肥对甘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当地常规施肥为对照,减氮增钾、施用融合氮磷硫锌肥(美可辛~?)为试验处理,对甘蔗养分含量、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收获甘蔗后的土壤养分中,常规施肥的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融合氮磷硫锌肥(美可辛~?)处理下,收获甘蔗后土壤中有机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土壤中速效养分均显著低于其余两个处理。在农艺性状上施用融合氮磷硫锌肥(美可辛~?)处理下,甘蔗在株高、节距、茎围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有效促进甘蔗生长。在甘蔗主要生育期中,施用融合氮磷硫锌肥(美可辛~?)后,甘蔗的含氮量、含磷量及含钾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和减氮增钾处理,甘蔗产值为43 710元·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对与常规施肥处理及减氮增钾处理,施用融合氮磷硫锌肥(美可辛~?)后,甘蔗品质显著提高,蔗糖糖分含量增加,提高榨出汁的锤度,蔗汁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4.
5.
6.
7.
粉垄耕作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福农41甘蔗品种为试验材料,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粉垄耕作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传统耕作)相比,粉垄耕作条件下甘蔗产量增加35.3%,单茎质量和有效茎数分别增加16.8%、13.5%;粉垄耕作促进蔗茎增粗8.4%,蔗茎增粗发生在3~16节间。此外,与对照相比,在甘蔗生长后期,粉垄耕作条件下甘蔗完全展开叶片数增多,叶宽增加,使甘蔗有效光合面积增加,进而通过促进同化物积累增加甘蔗的单茎质量。其他指标如甘蔗茎长、不完全展开叶片数、完全展开叶片长度、叶绿素含量在2种不同耕作条件下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粉垄耕作主要通过增加单茎质量和有效茎数来增加甘蔗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本区新育成的甘蔗新品种在桂中区域的适应性,为甘蔗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红河农场引进了7个甘蔗新品种和对比品种新台糖22号进行品比试验,对每个小区定点定株定时进行调查出苗率、分蘖率、枯心率、株高、茎径、糖分、锤度、产量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柳城05/136的分蘖率、株高、茎径、糖分、抗虫性都表现优秀,桂南亚08/186株高、糖分、产量都较低,该品种易感梢腐病,枯心率较高。综合排名为桂柳城05/136〉桂南亚08/174〉柳糖07/95〉新台糖22号(CK)〉桂糖29号〉桂糖32号〉脱毒台糖22号〉桂南亚08/186。 相似文献
9.
选蔗50是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于90年代初引进的甘蔗新品种,通过多年的试验观察,该品种技病虫、抗旱力强;高产稳产,坝地栽培,单产比对照F134增产103.5%,坡地增产16.75%,单位面积产糖量高,比对照F134增22.7%。目前,正在贵州省糖蔗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广西甘蔗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评价甘蔗新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筛选出适合广西蔗区种植的甘蔗新品种。[方法]以广西主栽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CK_1)和新台糖16号(CK_2)为对照,于2009—2010年对10个参试甘蔗品种在南宁、柳州、河池、百色、贺州、来宾、龙州和合浦8个区试点进行2年新植1年宿根甘蔗新材料的比较试验,对其综合性状进行评价。[结果]10个参试品种中,桂糖02-281和桂糖03-2357的蔗茎产量表现突出,分别比对照CK_1增产18.76%和7.46%,比对照CK_2增产26.17%和14.16%;蔗糖分表现最佳的为桂糖03-1403,分别比CK_1和CK_2高1.15%和1.10%;桂糖02-281、桂糖03-2357、桂糖03-1403、桂糖02-1156的含糖量均比对照高5.00%以上。参试材料中,柳城04-12的产量分别比CK_1和CK_2减产10.85%和5.29%,含糖量分别比CK_1和CK_2减少10.70%和3.10%,表现较差。[结论]桂糖02-281在2009—2010年区域试验中综合表现最优,具有高产、稳产、宿根性好、有效茎数多等特性,适宜在广西不同蔗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水稻种植是岑巩县种植业中规模最大、涉及农户最多的产业,是保障当地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为筛选出适宜岑巩县大面积推广的优良水稻品种,在岑巩县进行10个水稻品种的种植试验,比较其农艺性状、稻瘟病抗性及产量。结果表明:1)农艺性状,川优3727株高最高,为120.9 cm;九优27占有效穗最多,为20.8万穗/667m2;川优3727和宜香优2115(CK)穗长最长,均为26.9 cm;穗实粒数及结实率神9优28均最高,分别为177.8粒和88.2%;宜香优2115(CK)千粒重最大,为32.8 g。2)产量,九优27占>泰优808>晶两优华占>F优498>川康优727>又香优龙丝苗>川优3727>神9优28>蓉优33>宜香优2115(CK),九优27占、泰优808、晶两优华占、F优498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宜香优2115(CK)及其他参试品种。3)稻瘟病抗性,川优3727表现为抗,神9优28、晶两优华占表现为中抗,F优498、川康优727、九优27占表现为感,蓉优33、宜香优2115(CK)、泰优808表...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
[目的]研究10个山西小麦品种在晋中麦区的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品质性状。[方法]以5个山西南部育成的优质小麦品种晋麦54、晋麦61、晋麦72、晋麦73、晋麦79和5个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育成的小麦品种长麦4640、长麦6359、长麦8302、长麦6686、长麦6135为供试材料,同时与山西农业大学育成品种山农129作比较,调查其在晋中冬麦区晚播后的植株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长麦品种生长快,分蘖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抗寒性好;晋麦品种的次生根数多。10个品种的籽粒产量均低于对照,而部分品质性状优于对照。采用聚类分析将11个小麦品种进行分类,晋麦72为高蛋白(蛋白质含量≥14.00%)、高湿面筋(湿面筋含量≥32.00%)、高产(产量>6 300kg·hm~(-2))品种,晋麦79为高蛋白、高湿面筋、中产(4 050~5 000kg·hm~(-2))品种,长麦8302为高蛋白、中湿面筋(30.00%~32.00%)、中产品种,长麦6686为高蛋白、高湿面筋、低产(湿面筋含量<2 500kg·hm~(-2))品种,晋麦54为高蛋白、低湿面筋(湿面筋含量<30.00%)、中产品种,山农129为中蛋白(13.20%~14.00%)、低湿面筋、高产品种,长麦6359和晋麦61为中等蛋白、低湿面筋、低产品种,长麦6135和晋麦73为低蛋白(蛋白质含量<13.20%)、低湿面筋、中产品种,长麦4640为低蛋白、低湿面筋、低产品种。[结论]晋麦72、晋麦79、长麦8302可以针对性提高山西晋中地区小麦植株的生态适应性及籽粒的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以扬麦158为对照品种,试验比较分析了6个新育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6个优质小麦新品种产量性状均表现较好,籽粒产量除扬麦9号、宁资18略低于对照外,其余4个品种均与对照相仿或高于对照,品质性状SDS沉降值测定除安农92484、宁资128达优质专用面包麦指标,其他品种均低于扬麦158,而扬麦9号则达到了优质软麦的品质水平。 相似文献
18.
保山市是国家糖料核心基地,保障着国家的食糖安全,蔗糖产业更是保山市传统支柱产业。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参与国家糖料甘蔗联合区试,2018年由保山市甘蔗综合试验站对即将进入国家甘蔗第14轮联合区试品种的农艺性状、抗性、糖分及产量进行初步筛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甘蔗产量超过对照(ROC22)的有中蔗6号、粤甘51和云蔗10-1074;糖分高于对照的有桂糖13-386、中糖13-01、云瑞12-263、粤甘52、福农10-14405、福农10-0574和粤甘53;蔗糖产量高于对照的有云瑞12-263和福农10-14405。 相似文献
19.
20.
《农技服务》2019,(7):25-26
为筛选适应广西龙州县种植的甘蔗品种,2016年引进7个新品种(系)在龙州县进行品比试验,并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含糖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表现优良的新品种(系)是桂糖46号、桂糖49号、桂南亚08-336和柳城05136,其产量分别为7 983.99公斤/亩、6 953.63公斤/亩、6 151.9公斤/亩和5 698.52公斤/亩,分别比对照ROC22增产47.9%、28.9%、14%和5.6%,含糖量分别为1 051.4公斤/亩、1 000.7公斤/亩、949.2公斤/亩和810.9公斤/亩,分别比对照高41.56%、34.73%、27.08%和9.18%;且抗性强,适应性表现突出,建议在广西龙州县一带种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