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家蚕黑僵病在文献上早有记述,但迄今尚未看到有关这一蚕病在国内为害的报道。1981年春蚕期,我们在陕南蚕区进行蚕病普查时发现此病,并作了若干调查和实验室的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2.
<正> 一、家蚕微粒子(N.b)的危害 家蚕微粒子危害很大,各个阶段都可能经口或胚种传染上。而蚕种制造是防止、消除家蚕微粒子(N.b)的重要环节。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十八世纪曾使发达的欧洲蚕业趋于毁灭,国内近几年此病危害严重。家蚕微粒子病,给我省蚕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四川省家蚕微粒子病扩散蔓延,给蚕种和蚕茧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已引起蚕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据国外资料介绍,微粒子原虫不仅寄生于家蚕,还寄生于数十种野外昆虫,有的还能与家蚕交叉感染。但国内很少有此类报道。为加深对该病的了解,笔者进行了野外昆虫感染微粒子病的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4.
<正> 七十年代以来利用血清学技术中的凝胶扩散、免疫电泳、萤光抗体、酶联免疫吸附等技术用来早期诊断家蚕病毒病和原虫病、不论国外和国内都有很多研究和报导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由于设备、手段和技术要求较高,在日本养蚕农家的现场诊断、大面积推广也受到很大限制,现我国国内更是局限于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的试验研究,尚未普遍应用推广到养蚕农家中去。  相似文献   

5.
家蚕现行品种微粒子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学者三谷贤三郎研究指出,不同家蚕品种之间对微粒子病的感受性有强弱之分.这种感受性会遗传给子代。国内学者刘仕贤等在80年代曾对30多个家蚕品种进行抗微粒子病性状的测试.  相似文献   

6.
<正>序家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最为严重的灾害性蚕病。我国是蚕丝业的发源地,早在《农桑辑要》中就有类似家蚕微粒子病征状的记载。其后,日本的马场重久在《蚕養育手鑑》(1712年)中亦记载了类似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征。1845年,家蚕微粒子病在欧州养蚕区域大暴发,由于欧洲系统的家蚕品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抵抗力弱,所以成灾面大,损失惨重。1857年,  相似文献   

7.
利用抗病品种作为防治病害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在农作物生产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日本家蚕育种工作也十分重视抗病品种的选育,并列为保密项目,我国家蚕育种工作也有广泛的基础,但过去多侧重于抗逆性的研究,对抗病品种方面的研究不多。从今年起,我组开展了家蚕品种抗病性能测定试验,由蚕选种组与本组协作进行,希望在三年内对我省现行保存的、有代表性的家蚕品种作一次全面的抗病性能普查,以供选育种  相似文献   

8.
家蚕食道下体(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道下体(Suboesophageal body)简称SB,首先由Wheeler(1893)在一种冬蜥(Xiphidium ensiferum)的胚胎中发现和报道的.在家蚕中Hatscheck(1877)认为SB是胚胎期作为"内胚层的原基",因此,Toyama(1902)认为在家蚕胚胎发育时就形成了SB,并认为它起源于一串中胚层细胞.Sakurai(1915)报道家蚕幼虫体中的SB是由多核的大细胞组成,Miura(1936)用免疫的方法推断SB是决定滞育的内分泌器官.由于Fukuda,Hasegawa(1951)鉴别出咽下神经节是滞育激素的分泌器官后,这一推断就被否定了.Akai(1976)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家蚕幼虫的SB细胞中含有许多小的颗粒.最近,Sato(1998)通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研究认为SB是分泌器官.尽管国外特别是日本对家蚕SB形态学方面的报道时间较早,但对家蚕SB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也刚刚起步,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着重介绍家蚕SB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我国早在元代(1273)已有记载。国外记载的第一次(1845)流行发生于法国,后来传遍意大利等欧洲国家,1865年使法国和意大利蚕业陷于绝境。日本本世纪初因微粒子病,原种生产中不合格种达15%,六十年代普通种不合格率达到过4%。我国解放前,微粒子病是为害生产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蚕类众多,但名称没有统一,难于区别,从而也带来研究上的困难。往事已矣,为防今后的混淆,实有正名的必要。 一、家蚕和桑蚕的混用 我国和日本历来所称的家蚕,有些学者也称之为桑蚕,在长时间里混用。有人认为,该蚕的学名为Bombyx mori,mori为桑的意思,是应定为桑蚕,也有人认为,家蚕一词来自日本,我国不必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硬化病是家蚕的有害疾病。而实用养蚕业上还没有易行而合理的防治方法。因此,在养蚕业中关於研究防治硬化病的有效方法问题显得迫切需要。在文献中有关於漂白粉对许多霉菌有效作用的指示。大家知道,氯对於硬化病病原体有极大的作用,并且家蚕幼虫对氯的存在是比较能够经受的。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家蚕浓核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家蚕浓核病与传染性软化病由于其外部症状,发病规律及病毒形态均十分相似,因而长期以来两者混淆不清。七十年代中期日本把家蚕浓核病毒(DNV)作为传染性软化病病毒(FV)的一个毒株,七十年代后期通过对病毒的生化分析才确认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病毒,最近在日本除浓核病毒伊那株外,又分离出了山梨标及佐久株,这些病毒虽然都是以单链DNA为核酸的浓核病毒,但其抗原性、病原性及病毒结构蛋白分子量则各不相同。我国在1959年先于日本证实生产上所发生的家蚕空头性软化病是由病毒引起,1979年起我们开始对本病毒进行了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若干家蚕品种对六种主要蚕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正> 抗病性首先是由品种的遗传性决定的。据研究证实,家蚕品种对各种蚕病的抵抗性是有差异的,不仅对NPV、CPV、FV和SFV等病毒病是这样,对白僵病、曲霉病、微粒子病等也如此。这种抗病差异性,说明家蚕不同品种中存在着各种抗病基因或感受基因,为家蚕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蚕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中,甘氨酸含量较高,约占15%。因此在家蚕蛋白质代谢的研究中,国外广泛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甘氨酸参入法,这对于深入揭示家蚕的生理生化机理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蚕业  相似文献   

16.
家蚕浓核病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关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特征及分类、复制机制、病理作用以及家蚕浓核病的病征、诊断、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并介绍了家蚕对三种浓核病病毒的抗性机制,提出防治家蚕浓核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选育抗浓核病蚕品种。  相似文献   

17.
家蚕浓核病1975年在日本首先被发现,是一种由家蚕浓核症病毒(Bombyx moridensonucleosis virus 简称DNV)所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蚕病,近几年在广东老蚕区严重流行,据1986~1987年两年全省蚕病普查结果,DNV已居我省老蚕区病毒性蚕病中的首位,粤北、肇庆等新蚕区亦有扩大流行的趋势,是蚕病防治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正>从山东省养蚕户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收集、分离、纯化山软化病病毒,经病原性和抗原性两个方面的分析,初步证明为家蚕浓核病病毒,说明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也有浓核病的存在.七十年代初,日本学者从养蚕农家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曾分离出与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IFV)不同的另一种浓核病病毒(densonucleio virus—DNV).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前言家蚕浓核病毒(DNV)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确定存在的一种新的家蚕病毒,并在生产上危害极大,是养蚕农户歉收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防治家蚕浓核病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家蚕 DNV 早期诊断方面,业已建立了酶对流免疫电泳技术、免疫酶标组化法以及前报的 ABC 法等。为早期检测家蚕DNV 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但如何把这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