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红叶早衰是新疆棉花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常因田间管理不当而引起。本文简要介绍了2011年库尔勒垦区棉花红叶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棉花早衰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对棉花早衰问题的研究,探讨了逆境、土壤、栽培措施等因素对棉花发生早衰的影响,分析了早衰棉株体内的生理生化变化,尝试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培育抗早衰棉花新种质,提出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防早衰栽培技术措施。通过对众多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对棉花早衰问题的攻克仍需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棉花叶片衰老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转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棉花早衰发生加重,已经成为制约棉花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早衰的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棉花叶片衰老生理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衰老过程中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征,以及防止棉花叶片衰老的各种调控措施。文中概述了一些常用的棉花叶片衰老生理生化指标,如叶绿素、蛋白质、丙二醛(MDA)、活性氧清除系统(SOD、POD、CAT)、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多胺)等。大量研究表明在棉花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蛋白质含量急剧下降,而MDA含量快速上升,活性氧清除系统酶活性产生相应的变化,各内源激素的含量也具有各自变化特点。针对棉花早衰的生理过程,通过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氮、钾、钙3种肥料,以及水分、光照、温度、气体等环境因子的调节措施来预防叶片早衰以及对出现叶片早衰后的稳产措施。最后对棉花叶片早衰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棉花生理性早衰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18,他引:50  
由于自身或外部原因使棉株在有效的生长季节内局部或整体提早结束生命而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现象即为早衰。早衰有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皆表现为棉株体局部或整体过早衰败,经济性状受损。棉花生理性早衰既有品种原因,也与气候条件、土壤地力、肥水管理等外部因素等有关。结合现有研究,总结提出了生理性早衰成因的矿质营养失调说、库源失调说、激素失衡说和外源基因耗能说4种解释。  相似文献   

5.
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红叶枯病或凋枯病,是严重为害棉花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后,棉株中下部叶片变暗变厚,皱缩发脆,叶脉间出现黄色斑点,叶缘卷缩,叶片逐渐变黄或变红,后期叶片干枯脱落;侧根短、少,根系不发达;上层棉桃坐不住,中层桃小、桃瘪,衣分低,吐絮不畅,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据调查,该病多发生在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质地偏轻和土壤结构不良的田块。据研究表明,在不良环境下,棉株缺钾,抗逆能力变差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气候环境不适,土壤水分、养分和通气失调等原因。  相似文献   

6.
江苏沿海棉区的主产区主要集中于盐城和南通的部分县(市),此区常年植棉面积超过13.3万hm^2,皮棉产量正常年份保持在1125~1350kg/hm^2的水平。近几年,大面积棉花早衰已严重影响着该区棉花产量,一般可造成15%~20%的减产。因而,搞清该区棉花早衰的成因,对提高棉花产量、调动棉农种  相似文献   

7.
棉花红叶早衰常造成棉花减产,品质下降。连续降雨和灌水后遇低温易引起病害的发生。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引起棉花红叶早衰的主要原因,为以后棉花防治红叶早衰,找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棉花红叶茎枯病病因及其译名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叶茎枯病是棉花的一种生理早衰现象,在世界多个植棉国广为发生。历史上科学家对红叶茎枯病的病因曾提出过:1.昆虫为害假说;2.侵染性病害假说;3土壤、气候与耕作条件不适假说.;4矿物质失调假说。第1、2种假说已被否定,第3种假说内容宽泛,对病害的起因不能圆满地解释,第4种假说长期占统治地位,主导人们对病因的认识。近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库源比(主要是铃叶比)失调是红叶茎枯病的病因。该病在国际上常用的英文名称有red leaf disease,red leaf blight。根据资料分析,美国棉花上发生的bronze wilt很可能是红叶茎枯病。  相似文献   

9.
选取早熟品种新陆早25号、新陆早35号和标杂A1,设计3种养分水平,研究棉花花铃期至吐絮期主茎功能叶内在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机理及产生早衰的效应。分析表明,追施氮肥量以30kg/667m^2最为适宜,新陆旱35号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品种后期长势强,综合性状较好,未出现早衰,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0.
棉花曲叶病是棉花上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其主要病原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已入侵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和江苏等地,明确其可能的适生区域对该病毒病的科学监测和综合防控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棉花曲叶病的分布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其传播介体烟粉虱、中间寄主朱槿、寄主棉花的分布区域,利用Maxent模型对棉花曲叶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的大部分区域都属于棉花曲叶病的适生区,而西北内陆棉区的适生程度较低,大部分为低度适生区;其中,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棉区的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湖北,此区域也适宜朱槿的种植。因此,华南地区已流行危害的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向北入侵到我国棉花主产区的风险极高,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将是该病害发生及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棉花不同叶位主茎叶衰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棉花不同叶位主茎叶在盛铃末期的衰老状况。以转基因抗虫棉33B为材料,测定全部主茎叶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以分析不同部位叶片衰老的差异。结果表明,(1)盛铃末期是主茎功能叶片从旺盛生理功能到衰老的转折时期;(2)从主茎上部第1叶到下部的第10叶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呈下降趋势,MDA含量、POD活性呈上升趋势;(3)盛铃期调控棉花叶片的衰老应以主茎中部轻度衰老叶片为诊断和调控主体。  相似文献   

12.
Optimization of an Inoculation Method for Cotton Alternaria Leaf Spot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Objective] Cotton Alternaria leaf spot disease causes serious damage during cotton prod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e optimization of an inoculation method for cotton Alternaria leaf spot. [Method] An Alternaria alternata spore suspension was used as the inoculum. Three inoculation methods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smearing with spores plus retaining moisture using a sealed plastic bag; smearing with spores plus retaining moisture by intermittently spraying with water; and spraying spores plus retaining moisture by intermittently spraying with water. [Result] Inoculated cotton leaves were most readily infected by smearing with spores plus intermittently spraying with water. This inoculation method was effective for distinguishing resistant cotton cultivars from susceptible ones, but often caused nonuniform disease lesions on cotton leaves; thus,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d leaves was random and somewhat nonuniform. Spraying spores plus retaining moisture by intermittently spraying with water led to a relatively longer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slower disease progression; however,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d leaves was relatively consistent and uniform, thus providing repeatable inoculatio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inoculation methods. [Conclusion] Spraying spores plus retaining moisture by intermittently spraying with water is a suitable inoculation method for studying cotton resistance to Alternaria leaf spot.  相似文献   

13.
选取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为研究材料,在棉花叶片衰老过程中,分别取30 d,40 d和50 d时的叶片进行叶片全蛋白的提取,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叶片衰老过程中的差异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扫描得到双向电泳图谱后,利用软件ImageMaster 2D Platinum 7.0分析差异蛋白。结果表明,在这3个时期里,共有33个蛋白点表达水平显著变化;对选取的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最终成功鉴定其中12个蛋白点。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衰老过程中:参与病虫害防御反应的蛋白6个显著下调表达,1个上调表达;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2个上调表达,1个下调表达;参与信号转导的2个蛋白均下调表达。  相似文献   

14.
苹果斑点落叶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地区苹果斑点落叶病研究得出,病原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强毒菌系是苹果斑点落叶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各果园病原菌强毒菌系发生率和致病性有差异.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扑海因、70%代森锰锌、1.5%多抗霉素和10%宝丽安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多抗霉素和宝丽安加入1%硼酸可以显著提高药效,并且硼酸本身对菌落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提出“重点保护春梢叶片,兼顾秋梢叶片”的防病原则.  相似文献   

15.
美人蕉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美人蕉叶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筛选最适常用药剂,为美人蕉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引起美人蕉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并对其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45℃,碳源和氮源分别以蔗糖和硝酸钠为佳,在pH为3~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生长最适pH为7,光照条件和通气状况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在供试的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效果最好,在推荐的使用浓度下相对抑菌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6.
 以叶片衰老快慢不同的两个棉花品系L21和L22为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对棉花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相应的生理学机制。温室内水培棉苗,待第5片真叶展开20 d后用含125 mmol·L-1 NaCl的营养液处理棉苗,以不含NaCl的营养液处理为对照。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L21和L22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叶片和根中的Na+含量上升、K+含量降低;NaCl胁迫还增加了棉株体内脱落酸(ABA)含量、降低了玉米素核苷(ZR)含量。表明K+含量降低以及ABA含量升高、ZR含量下降是NaCl胁迫促进棉花叶片衰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3的生理特征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片衰老是作物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功能叶早衰将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叶片早衰的分子与生理机制对于培育耐早衰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0Co辐射诱变籼稻N142,获得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3,其叶片早衰始于分蘖期,最先表现为叶尖变褐及叶中上部出现褐色斑点,并向叶基部蔓延而使叶片枯死。生理分析表明,野生型剑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倒二叶和倒三叶,而突变体的含量则分别低于野生型且依次显著降低;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O2?含量和H2O2含量基本不变,而突变体的这些活性和含量则依次显著升高;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显著,而突变体则依次降低。遗传分析表明,ospls3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借助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的RM6953与RM28753之间,物理距离为294 kb,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OsPLS3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近年来引起甘肃大棚甜瓜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分别采用组织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和生长速率法,对甜瓜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将引起甜瓜叶斑病病原菌病原菌鉴定为多隔链格孢(Alternaira peponicola( Rabenhorst ) simmous)和瓜链格孢(Alternaria cucumerina(Ell.et Ev.)Elliott.);这两种链格孢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光照、适宜培养基分别为完全光照、甜瓜煎汁培养基和完全黑暗、PDA;室内药剂筛选发现不同药剂对不同病原菌抑菌率不同,其中10%苯醚甲环唑、40%氟硅唑、50%福美双、70%代森锰锌对多隔链格孢菌抑菌率均在84%以上,分别为96.66%、94.46%、90.82%、84.37%,其EC50分别为17.89μg/mL、3.41μg/mL、44.27μg/mL、42.34μg/mL;50%醚菌酯、43%戊唑醇、40%腈菌唑对瓜链格孢抑菌作用较好,抑菌率均在85%以上,分别为98.20%、90.82%、85.43%,其EC50分别为3.45μg/mL、21.35μg/mL、5.21μg/mL。【结论】研究结果为甜瓜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