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泰软米资源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采用单粒稻米测定方法对中泰不同软米品种毫木西和KDMLl05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中泰软米品种毫木西、KDMLl05与高AC的IR36杂交,F2代均表现出高AC对低AC为完全显性,呈3:1分离,受1对基因控制;②中泰软米品种相互杂交,其F2代AC呈正态分布,表明控制中泰软米品种AC基因等位。  相似文献   

2.
大麦是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大麦栽培过程中,大麦遗传育种工作是影响其栽培面积和栽培方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于大麦的栽培历史,国内外的大麦遗传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从常规育种方法到花药培养技术,再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大麦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大麦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麦遗传育种技术在大麦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大麦育种实际对大麦遗传育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王鹤卿教授简介王鹤卿.女,作物遗传育种暨植物学教授,1931年11月生于河南温县,1957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为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大麦研究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导师。全国作物学会、大麦学会会员。湖北省农学学会、植物学会会员。199...  相似文献   

4.
利用35条ISSR引物对32份新疆布顿大麦(Hordeum bogdanii Wilensky)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仅9条ISSR引物能产生清晰扩增产物。在32份新疆布顿大麦中,9个ISSR标记共产生205条扩增片段,每条引物能产生12~45条,平均为22.8条。在这205条扩增片段中,有194条具有多态性,占94.6%,平均每个ISSR标记能产生21.6条多态性片段。ISSR标记揭示的32份新疆布顿大麦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1~0.87,平均值为0.61。采用UPGMA法对32份新疆布顿大麦进行遗传聚类分析表明,ISSR标记能将32份新疆布顿大麦完全区分开,且ISSR标记揭示的新疆布顿大麦居群间的遗传关系与其地理来源间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高蛋白、高赖氨酸大麦的筛选及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了14种大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从中筛选出8个籽粒蛋白质含量大于12%,且赖氨酸含量都大于0.5%的大麦品种,再采用RAPD技术对这8个大麦材料基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并推测8个大麦材料间的遗传距离。本研究将为高蛋白和高赖氨酸大麦杂交育种亲本的选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凤英  刘志萍  包海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02-13003
[目的]对大麦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培育出大麦强杂交优势的杂交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4份大麦雄性不育材料2001—17、2001—37、2001—84、2001—116及其衍生后代的雄性不育性状的育性分离现象及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大麦雄性不育的遗传存在因环境刺激偶尔表现出显性单基因核不育遗传现象,其不育性受单显性核基因MS控制,其不育基因型为MSms;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的核质互作型遗传,其不育性受细胞质不育基因S,核不育隐性基因rr控制,不育基因型为S(rr),该雄性不育属于CMS型不育;温度对育性没有影响。[结论]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核质互作型遗传,该研究结果对大麦的实际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大麦不同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为饲料大麦在不同地区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方法。【方法】对不同海拔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每个大麦品种中的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明显差异;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效穗的增加,昆明和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实粒数的增加,保山和大理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玉溪和临沧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实粒数主要受遗传控制,其次受基因与环境互作影响较大,环境影响最小。有效穗、千粒重、产量等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基因与环境互作变异要大于遗传的影响。【结论】产量性状受遗传影响,产量遗传育种仍是提高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根据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选择产量高的饲料大麦品种进行推广,是提高不同生态区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酯酶同工酶,分离胶浓度为8.5%,浓缩胶为4%,实验材料为萌发的单粒去壳水稻种子。一条新的酯酶酶带1E被发现。1E在非洲栽培稻、普通野生稻、籼稻,粳稻中。显色深浅的频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稻的分类及演化的研究显示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大麦条纹病菌-麦类核菌(Pyrenophora graminea)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遗传差异性,并鉴定大麦亲本品种对其抗性,运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对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麦类实验室保存的20个采自河西不同地区的大麦条纹病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夹心法"对30种大麦亲本材料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166时可将20个麦类核菌(P.graminea)菌株划分为4类,菌株XTB和JT聚为一类,且这2个菌株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菌株YC和HYH各自单独为一类,剩余16个菌株聚为一类;20个供试菌株中,菌株QQ和SW、菌株HZ和QWC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均为0.936 5,遗传相似性最高,遗传距离值分别为0.052 3和0.045 5。菌株YC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624 1,与其他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372 2~0.633 0,得出不同地理来源的麦类核菌菌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在供试菌株中,菌株CJZ和SW的地理位置接近,遗传距离小,而菌株SW和QWC,HZZ和SW,SSB和HZ之间的地理位置均相隔较远,但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值均较小,得出菌株间地理位置的远近差异与遗传距离的大小无显著相关性。抗性鉴定结果显示,30份供试的大麦亲本品种对菌株QWC的抗病性差异较大,鉴定出6份高感大麦条纹病品种,19份感病品种,5份抗病品种,其中‘Isotta’的抗性最差,‘甘啤6号’抗性最好。综上所述,引起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大麦条纹病的病原菌群体存在较高遗传差异性,且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差异无明显相关性;鉴定大麦亲本抗性,得到抗感大麦品种组合‘甘啤6号’和‘Isotta’。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选用91份来源于近东、中亚和我国西藏的野生大麦材料,基于乙醇脱氢酶Ⅲ基因(ADH3)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近东野生大麦的单倍型个数(H=22)和遗传多样性(Hd=0.914,π=0.012 65)均明显高于西藏野生大麦(H=5,Hd=0.753,π=0.012 16)和中亚野生大麦(H=8,Hd=0.810,π=0.011 10)。91份野生大麦材料主要被分成2个类群(Ⅰ和Ⅱ),81%的近东野生大麦和80%的西藏野生大麦聚类于Ⅰ类群;91%的中亚野生大麦与少部分近东和西藏野生大麦混合聚类于Ⅱ类群。同时,群体结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西藏野生大麦与近东野生大麦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与中亚野生大麦的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结果明确了近东、西藏、中亚野生大麦的遗传进化关系,可为研究栽培大麦的起源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白菜型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菜型油菜遗传行为比较复杂,芥酸含量受胚基因控制,硫甘甙含量受母本基因型控制,直接选择双低基因型进展较慢。根据芥酸和硫甙的独立遗传规律,在杂交后代中出现低芥、低硫结合型,采用半粒法筛选芥酸近于零的单粒,同时采用早期预测硫甙含量,低硫株剥蕾自交选择双低稳定系。  相似文献   

12.
近缘野生大麦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但其原生境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建立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资源遗传多样性原生境保护区。本文从建立原生境保护区重要性、保护区选择与规划、保护区防护措施、保护区保存的管理技术和遗传多样性鉴定技术等方面论述了近缘野生大麦资源原生境保存技术;为今后开展近缘野生大麦原生境保存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学科带头人:黄剑华,研究员,博士。现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6年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新疆大麦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今后新疆大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根据大麦的8个农艺性状表现,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 对国内外50份大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CV;)取值范围在9.15;~41.68;,平均23.96;.多样性指数(H)介于1.400~2.039,平均1.810.各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都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50份大麦材料在遗传距离(GD)3.28时可被聚为5大类.利用A-PAGE对50个供试大麦品种进行检测,共分离出21种相对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即参试品种具有21个醇溶蛋白等位变异位点.平均每个品种分离出0.42条多态性谱带,表明这些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对供试材料的醇溶蛋白电泳结果进行聚类分析,50份大麦材料在遗传距离(GD)0.44处聚为6个大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了小麦、大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成果,分析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和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及实践提出了利用小麦、大麦F2代杂种优势的设想及F_2代杂种优势育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p=6的p(p+1)/2双列设计,研究大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PC)和麦胶含量(GC)的遗传,并发展了检测遗传效应和变异的统计方法。结果表明,PC和GC的遗传表达均主要由三倍体胚乳的核基因控制,没有显著的细胞质效应。PC和GC的遗传则均符合加世-显性模型,加性、显性和环境(测定)的方差估计效 和,在PC 依次为6.4608,1.2741和0.0277.在GC依次为71.5020,11.0551和2.6754。显性的方向和程度随亲本和组合而有不同,平均而言,PC是增效基因为显性,GC是增效基因为隐性。文中还分析了三倍体和二倍体模型参数的对应关系,提出改良PC和GC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用96份大麦、小麦进行抗湿遗传特性研究和抗湿资源评价、分类;用9个性状的受湿害率进行因子分析和遗传力测定。结果表明,大麦小麦抗湿性特差异较大。性状对湿害的总贡献率,小麦为实粒数>小穗数>千粒重>有效蘖;大麦为有效蘖>绿叶数>实粒数>千粒重,可以此作为小麦,大麦品种的抗湿性鉴定和选择指标,小麦,大麦各性状遗传力大小与其对害总贡献排序基本一致。各性状遗传力和变异系数除每穗实粒数外,其余均为大麦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18.
西藏栽培大麦的分类和起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了西藏栽培大麦的分类、分布,描述了变种的形态特征及其特点,鉴定它们属于1种3亚种240变种,其中ssp. Intermedium (Korn.)Hsu为国内首次发现,发现并命名新变种172个。西藏栽培大麦具有春性、遗传多样性和控制主要遗传性状的显性基因频率高等主要特点,其基因型与西方大麦的基因型截然不同,属东方型,而东方大麦的起源中心在中国。根据作者和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青藏高原栽培和近缘野生大麦的研究结果看,中国栽培大麦和青藏高原近缘野生大麦的遗传距离最近,进而证明了青藏高原是中国栽培大麦的初生起源中心,同时也是世界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9.
收集并鉴定了43个胶孢炭疽菌菌株,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了胶胞炭疽菌种内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供试的43个菌株间遗传相似度变化较大。RAPD分子标记将43个胶胞炭疽菌菌株分为2个类群,其种内遗传分化与寄主没有相关性。因此认为根据寄主种类划分林木胶孢炭疽菌种内专化型不合适,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选育成功的甜菜遗传单胚多倍体杂交种"甜研单粒303",日前通过了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