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这也许是每个家庭的幻想,周末或假期,和孩子们一起去乡间别墅,在树林里散步,采蘑菇,骑马、种花、收拾菜园子……因为都市的生活,紧张而沉重,让我们摒弃了太多的绿色,每每夕阳西下,总让我想起屈原的一首诗:“离人群遁逸,因气变而遂曾举兮,时方佛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超氛埃而淑邮兮,终不返其故都。”这是一个朋友对我发自内心的感慨。  相似文献   

2.
<正>夏秋季节,草丛里,树梢上,从山区到平原,到处充满鸣虫们的欢快歌声。宋代文人欧阳修曾在他的《鸣蝉赋》里,以感慨的口吻写道:"吾尝悲夫万物,莫不好鸣:若乃四时代谢,百鸟嘤兮;一气候至,百虫惊兮;娇儿姹女,语鹂庚兮;鸣机络纬,响蟋蟀兮;转喉弄舌,诚可爱兮;引腹动股,岂勉强而为之兮。"他看到世间万物,一旦季节来临,莫不争先而鸣之。其中既包括飞鸟,也有昆虫。他还对鸣虫"引腹动股""不知自止"地鸣叫发出了疑问:"胡然而鸣,亦胡然而止?"是啊,这些世间的小生命为什么老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一名森林公安女警,在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塞罕坝分局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在青山绿水间,保卫草木安宁,还野生动物自在生存环境。日复一日,这个岗位上的所见所闻,让我成长,让我蜕变,让我一步步更加坚定信念,把绿色与生命的召唤,当做自己终身奉行的使命。如果有人问,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种信念,我会把下面这件事讲给他听——呵护生命的触动5年前的我,刚刚走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校门,开始了职业生涯的追求。那  相似文献   

4.
《绿色中国(A版)》2004,(3):50-50
之一:共鸣、惊愕、反思篇 网友carrotgirl:神舟五号拍摄到的中国地图,怎不叫人震惊? 这三张让我感到震惊和沉痛的图片,是在太空拍摄并加以分析的图片。图片组的名字叫:沙漠化的中国!从图上,我国大部分土地没有被绿色植被所覆盖,而是以赤裸裸的黄色直接面向宇宙,历史上多年的干旱和毫无节制的乱砍滥伐使我们的绿色极度匮乏! 网友BH:无论谁拍的…… 我看是真实的,因为澳大利亚的那一块也是很符合  相似文献   

5.
渴望绿色     
我的一位老乡从南方大林区到西部荒漠当兵,他驻守在一个雪原戈壁的哨所,终日看不到一草一木。在一次回内地探亲途中,他抱住路边一棵白杨树呜呜地哭了起来。我被这个老乡渴望绿色的故事深深地打动。是啊!绿色象征着蓬勃生机;绿色昭示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绿色是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有机整体。绿色环保、绿色消费、绿色奥运等——绿色成了人类共同的追求、企盼和渴望。  相似文献   

6.
的确,兴安岭是林涛千里、绿海无涯,有人说:一棵树能占多大地盘?犹如论海一粟,无足牵挂。但是,我要把这棵树栽下。我要蘸笔浓绿添上祖国的图画,那绿色的延续便是生命在扩大。让子孙摸着银须不喊造孽的爷爷一,我要把这棵树栽下、栽下……我要把这棵树栽下——记一位退休老干部的话@陈修文~~  相似文献   

7.
“我是林海中的一棵小树,让大地多一片绿荫,我是林场的一名干警,守卫绿色长城是我的责任。为了绿色常驻,我愿默默奉献青春。”这是河南省民权林场公安派出所所长杨新厂的工作笔记本首页上的一段文字。从字里行间,人们不难看出他对绿色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忠诚。  相似文献   

8.
拥抱绿色     
我不能不写绿色,我所钟爱的绿色,天底下最美丽最动人的颜色。 每当见到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棵树、一盆花时,我都会激动和欢欣,眼睛为之一亮:因为呵,我看到了绿色——这生命之色,这孕育生命之色,这大自然最宝贵的色彩。 然而,在我生活的地方缺少了绿意,扑入视野的是无边无际的黄色;黄褐色的山,黄褐色的峁,黄尘滚滚的小路和街道。荒凉的村落,杂乱的城镇,  相似文献   

9.
铁铮 《中国林业》2019,(10):62-62
我没有到过淮北,但通过手中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这座绿色的城市,也认识了为这座绿色城市默默奉献的人们。尽管我写序时看过书稿,但当我拿到刚刚印刷装订好的新书时,还是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或许,这就是书这一特殊媒介的巨大作用吧。这本新书名叫《生态壇变绿色丰碑》。主编继广告诉我:淮北,简称“淮”,古称“相城”,位居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他的家乡就在淮北。  相似文献   

10.
正我没有到过淮北,但手中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这座绿色的城市,也让我认识了为这座绿色城市默默奉献的人们。尽管我写序时看过书稿,但当我拿到刚刚印刷装订好的新书时,还是感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或许就是书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的巨大作用吧。这本新书名叫《生态嬗变绿色丰碑》。主编继广告诉我,淮北,简称"淮",古称相城。位居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他的家乡在淮北,从而使这本新书不但让我望到了淮北的山、看到了淮北的水,还记住了离乡游子浓浓的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