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闻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4,(6)
(一) 对干燥的抵抗力毛圆科线虫的发育无中间宿主,而主要依赖土壤气候条件,其虫卵和幼虫对外界环境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仅是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且对所致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与拟定防治措施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3.
寄生虫(包括蠕虫)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是该科、属、种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性,同时对研究它们所引起的疾病和拟定防治措施,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是必要的。在研究外界因素对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中,毛圆科线虫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在它们的发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参与,只依赖于土壤与气候条件。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毛圆科线虫卵和幼虫的抵抗力,作过很多研究,但多数只限于对虫卵和幼虫在一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一.引言根据文献记载,曾发现寄生在牛眼睛内的有四种吸吮线虫,即(一)露德西吸吮线虫 Thelazia(Thelazia)rhodesi(Desmarest,1827);(二)Thelazia(Thelazia)gulosaRailliet et Henry,1910;(三)阿尔夫吸吮线虫 Thelazia(Thelazia)alfortensis Raillietet Henry,1910及(四)斯克里亚宾吸吮线虫 Thelazia(Thelazia)skrjabini Erschow,1928。在中国,曾发现寄生在狗眼睛内的结膜吸吮线虫 Thelazia(Thelazia)callipaeda 相似文献
10.
作者于六十年代曾在西藏高寒山区捕获田鼠(Microtus sp.)计27只,经剖检于7只田鹿的盲肠中,共检获线虫标本28条,按常规处理后,以5%福尔马林液固定保存,现经形态学分析研究,发现4只田鼠中的8条线虫标本,系隶属线虫纲(Nematoda)、尖尾科(Oxyuridae)、真殖属(Eugenuris)中的一个新种,定名为西藏真殖线虫新种(Eugenuris xizangensis sp.nov.)。本新种在同属中主要区别要点在于:1.口腔分层明显,似2个花钵套接,口内腔呈梯形;2.头端侧翼膜于食道前半部的体表形成一颈泡;3.体前1/5范围之体表有数圈角质环纹;4.泄殖孔周围共为5对乳突,呈前后重叠,左右对称分别排列于孔前3对及孔后2对。现描记于后,全文计量单位为mm.(图1~7)。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对陕西夏伯特线虫、新种的形态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加以讨论和比较。新种虫体短小,雄虫体长9.85~14.63毫米,平均12.29毫米。雌虫体长14.26~18.04毫米,平均16.13毫米;口囊的深度明显大于其宽度,呈长椭圆形而不呈球形;头泡不膨大,有明显的颈沟;雄虫导刺带椭圆形。这些特征足以与绵羊夏伯特线虫、瑞氏夏伯特线虫以及叶氏夏伯特线虫区别开来。 文内对绵羊夏伯特线虫有无颈沟和头泡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978年5月,笔者等在进行陕西省家畜寄生虫区系调查时,从耀县三头黄牛的大肠采得复伯特线虫雌、雄成虫各三条。该虫体较小,虫体在口囊部不膨大,但在前端腹侧有明显的颈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1979年4月,笔者又从该县两头黄牛的大肠采到4条雄性和2条雌性夏伯特线虫,其形态特征和前者完全一样,经过详细观察比较,我们确定这种夏伯特线虫为一新种,并命名为陕西夏伯特线虫、新种(Chabertia shaanx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对寄生于青海岩羊(Pseudis nayaur)皱胃和小肠的矛形奥斯特线虫新种Ostertagia(Grosspiculagia)lanceata sp.nov.作了形态记述,并与其相似虫种进行了比较。 新种雄虫体长5.897~8.311mm。交合刺长0.187~0.218mm,于远端约2/5处分为三枝,背枝末端呈菌伞状,中腹枝棒状,末端尖,两枝长短相近,侧腹枝末端呈靴状,向腹面弯曲,背枝与侧腹枝粗壮。背肋长0.096~0.149mm,于远端约1/5处分为二枝。引带长0.089~0.107mm,似矛形。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记述寄生于红嘴相思鸟[Leiothrixlutea(scopoli)]肌胃的一线虫新种。新种特征:缺侧翼,具粗大环纹,雄虫尾部腹面复盖盾片和大小相等的尾翼,尾乳突排列对称且肛后乳突特大,引带铲形,有别于其他种。 相似文献
18.
19.
鸟蛇线虫(鸭丝虫)病是严重损害幼鸭的疾病,我省广泛流行于岷江流域,其病原为四川鸟蛇线虫,本文报道了幼虫1~3期形态特征,又在我国首次发现雄虫,与本属其它5个种的雄虫不同,详细描述了雌虫形态,以8个种的剑水蚤作为中间宿主,整个发育过程共需36~40天,通过生活史和形态学研究,确定此虫为一新种。 相似文献
20.
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剖检59只褐家鼠、12只黑家鼠,从其肠道中检获2种线虫,经鉴定为巴西日圆线虫(Nip-postrongylus brasiliesis)和四翼无刺线虫(Aspiculuris tetrateres)。前者在褐家鼠的感染率为89.83%(53/57),感染强度为1-14条,在黑家鼠的感染率为58.33%(7/12),感染强度为1-10条;后者在褐家鼠的感染率为35.59%(21/59),感染强度为1-8条,在黑家鼠的感染率为41.67%(5/12),感染强度为1-5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