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例,从弃渣场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特征、对行洪安全和库容的影响、弃渣时序合理性等方面分析评价了弃渣场选址的合理性,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合理布置拦挡、护坡、排水、植被绿化等措施,以期为类似水利工程弃渣场水土保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植物品种选择是工程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关键,应从生态适应性、功能综合性、抗逆性等方面考虑选择。以金安桥水电站同时具有明挖和洞挖弃渣的渣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分析及灌草种适应性分析确定了适宜灌草种。灌草种发芽播种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的10种参试灌草种自然发芽率最高的为高羊茅80.89%,除火棘外其余9种灌草种自然发芽率均大于75%;洞挖弃渣块石过多,灌草种保存率均低于30%,覆土后进行植物措施;明挖弃渣和弃渣覆土发芽率均大于60%且其56d苗木保存率均大于60%的5种灌草种为:紫羊茅、白三叶、黑麦草、高羊茅、白三叶,其播种后6个月苗木生长高度也较好。选择以上5种灌木、草本植物,可满足渣场边坡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弃渣场的不同类型,从拦挡工程、边坡防护工程、防洪排导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和临时防护工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使弃渣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4.
邓淞尹 《绿色科技》2019,(16):234-236,255
针对位于弃渣场失稳现象时有发生,通过事故树模型的方法(Fault Tree Analysis,FTA),依托贵州省凯里-余庆高速公路弃渣场安全评估项目,对诱发弃渣场众多失稳的潜在原因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得出了弃渣场失稳的发生概率,找到导致失稳主要原因,为预防弃渣场失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铅锌矿弃渣场因重金属污染和极端贫瘠所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选用野葛作为其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进行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野葛造林成活率达96.6%,种植后第3年,平均主蔓长度达14m,一级侧蔓达15枝,覆盖厚度56cm,单株覆盖面积14.27m2,地上生物量鲜重达3.6kg/m2,每平方藤条交织数量达97条,将裸露矿石严实覆盖。同时,秋冬快速积累枯枝落叶层,有利于实现铅锌矿弃渣场的快速覆绿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6.
矿山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易产生地质灾害隐患,同时导致矿区生态功能退化,不利于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徐家坡建筑用石灰岩矿山的调查,分析其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初步探讨了该矿山的植被恢复方案,主要包括植被恢复设计原则,开采立面、弃渣场的治理,排水沟的修建及相关技术措施,旨在为该矿区及其他矿区的植被恢复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线型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工程建设过程中隧道开挖、路基填方、路堑挖方、弃渣弃土堆放、取土场开挖、施工便道修筑等扰动了原始地貌,地表植被受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并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以某铁路工程为例,对线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线型工程水土保持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现状水土流失强度轻微,但其堤防加固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仍不可忽视.总结了在堤防加固工程设计中,应重视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土石方合理调配以尽量减少弃渣;选择合理的弃渣场,并因地制宜布置完善的拦挡、排水措施.同时,还从生态保护、节省投资角度,对主体护坡工程、堤基防渗工程提出优化设计建议,认为预...  相似文献   

9.
以浑善达克沙地公路取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已经采取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实施6 a后人工植被恢复效果及群落自然植被多样性恢复效果,并对比分析了其与原状坡面植被的差异。结果表明:取土场边坡3种主要植被恢复模式下人工植被空间特征及群落自然恢复物种多样性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紫金山矿区裸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金废渣堆积场的植被恢复是紫金山矿区生态恢复的重点。通过对废矿石(渣)堆边坡的裸地整治、植物选择与配置、栽植和管护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的快速植被恢复技术,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师法自然的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煤矸石山坡体恢复植被的新土体构建技术,为煤矸石山的师法自然生态修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新土体构建渣与土的比例为70%~30%。渣大于70%不利用植物生长,渣小于30%,土体不稳定。生产实践中,需根据当地土壤粘性、降雨量、煤矸石风化特性综合评价后决定其适宜比例。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林、柚木Tectona grandis林、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林及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对照)等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特征;综合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由土壤自然含水率、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等8个指标组成。速效磷是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高度敏感指标,也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由高至低依次为:香樟(0.355)顶果木(0.345)柚木(0.304)银合欢(0.299)对照(0.290),表明不同植被对维护和改善其土壤质量的能力存在差异,乡土树种香樟、顶果木优于外来树种柚木和银合欢。因此,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时,应遵循植被分布规律,选择乡土种树,以促进植被自然顺向演替。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质量贫瘠,土地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13.
以海南省南渡江流域两侧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野外植被调查方法,对该区域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自然植被类型与主要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南渡江流域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15种,隶属于122科357属,其中双子叶植物占绝对优势,呈现明显的热带植物区系性质特点。将南渡江流域自然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和24个群系。中上游多分布低山地热带季雨林、常绿季雨林、半落叶季雨林等植被类型,下游滩涂地多分布为岸灌丛、滩灌丛和草地。  相似文献   

14.
翁友恒 《林业勘察设计》2019,39(1):39-41,45
对福建省已建陆上风电项目生态修复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分风基座周边、道路两侧、青山挂白边坡及弃土弃渣场四种不同类型,提出科学的工程绿化和管护措施,旨在指导和确保福建省已建陆上风电项目生态修复达到绿化要求。  相似文献   

15.
高速项目对林地破坏的严重程度不一,造成建设中的工程临时用地地形地貌千差万别,植被恢复十分困难,设计模式多变。针对工程建设内容及山体现状划分施工便道、施工区、弃碴场、生活区等4种不同的造林地块类型,并在经济实效的基础上,进行了植被恢复措施设计,可以为加快修复临时用地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矿产开发建设项目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水土流失的类型的分析,确定防治水土流失的几项主要技术措施,如创面修复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对矿产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分区:采矿场区、弃土弃渣场区、运输道路区和工业场地区,针对每个分区的特点,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技术措施,确定每个分区的水土保持措施,达到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使其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弃土、弃石、开挖等工程施工,给和谐的自然留下大量的裸露土坡和岩质边坡,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以及生态恶化等问题。靠自然演替恢复植被,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目前,对高速公路边坡实施生态防护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边坡生态防护的主体是植物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法,总结白音花沙地不同茬口弃耕地植被演替系列、差异和模式,摸索到演替初期、中期,到达相对稳定阶段的变化趋势,其中荞麦、玉米、谷子、黍子等作物弃耕地,以黍子地植被演替速度最快,在进行草田轮作时,可优先考虑。变化的模式基本为a b—c d—e—f,使弃耕地植被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原生群落类型,但时间上有差异,质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辽东山区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和中部城市群的天然绿色屏障,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对退耕地植被群落的发育演替、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同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草河口退耕还林监测场植被恢复不同模式连续3年的调查研究认为,辽东山区在坡耕地退耕之初的几年内,植被自然恢复比较快,生态功能也比较强,但人工辅助措施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尤其是乔灌模式植被群落发育最好,为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省万宁市神州半岛区域现有植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路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野外植被调查方法,研究该地区植被类型的情况。依据《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把该半岛的自然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6个群系,并对各个植被类型的基本特征给予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