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圆环病毒属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骨髓脂肪变性而引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胸腺等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是鸡主要的免疫抑制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圆环病毒属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lous anemia drus,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骨髓脂肪变性引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胸腺等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是鸡主要的免疫抑制病之一。1979年,Yuasa等首次在日本从污染病毒的活疫苗所免疫的肉鸡群中发现CIA以来,西德、瑞典、英国、丹麦、波兰、美国、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雏鸡的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为特征的传染病.目前已发现该病毒广泛分布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欧洲、南美洲等主要家禽生产国家.我国于1992年首次分离到该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可以造成免疫抑制,种鸡开产前不久或产蛋初期感染CIA.会有3~6周左右的垂直传播.种鸡本身生产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其子代缺乏母源抗体,易感染该病毒并继发细菌感染引发大批量的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贫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 ia,CIA)是由鸡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 iavirus,CIAV)引起的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病,又称蓝翅病、出血性综合征和贫血性皮炎综合征。该病毒于1979年由日本学者Yuasa等首次分离,随后在西德、瑞典、英国、丹麦、波兰、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先后均发现此病毒的存在。我国于1992年首次在黑龙江省分离到CIA V,之后在全国的其他地方如河南、山东、江苏、辽宁、吉林等省也陆续分离到该病毒。由此可知,CIA V在全世界范围内呈…  相似文献   

5.
杨克礼  潘玲  李玉 《水禽世界》2005,(12):31-32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圆环病毒属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骨髓脂肪变性引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胸腺等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是鸡主要的免疫抑制病之一.CIAV在鸡群中广泛存在,可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且病毒通过种鸡卵巢或精液传给子代是造成雏鸡暴发该病的主要原因.种鸡开产前不久或产蛋初期感染CIA,会有3~6周左右的垂直传播,种鸡本身生产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其子代缺乏母源抗体,易感染该病毒并继发细菌感染.笔者在临床中曾遇到一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继发细菌感染的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以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病.1979年日本学者Yuasa首次分离到此病毒,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有此病的报道.1992年我国也证实了CIAV的存在.现将此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一种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是鸡重要的免疫抑制病之一。CIA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雏鸡,病鸡的造血器官受损,导致雏鸡贫血和成鸡免疫抑制。1979年Yuasa等[1]首次在  相似文献   

8.
为了快速、准确和简便地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CIAV),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CIAV的VP2基因设计了特异的RPA引物和用于LwCas13a反应系统的crRNA,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CIAV的CRISPR/Cas13a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复合性。结果显示,该法对感染鸡的其他常见病毒的检测均为阴性,特异性良好无交叉反应;灵敏度为50 copies/μL;与PCR的检测结果有很好的符合率。本研究建立的CRISPR/Cas13a检测方法配合试纸条显色在1.5 h内可对CIAV进行快速的鉴别诊断,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净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在近期流行的鸡病中,大家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免疫抑制病、霉菌毒素、新城疫等方面,我们在一些大型养殖公司鸡群的临床中还见到一些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鸡传染性贫血病(CIA)造成的伤害.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发的,引起小鸡严重贫血、皮下肌肉出血、骨髓内成红细胞受到破坏,法氏囊、胸腺萎缩.CIAV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规模化养鸡业一旦暴发鸡传染性贫血(CIA),其极强的传染性和对环境的高度耐抗性,导致长期难以净化,严重危害规模养鸡的经济效益。结合本病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特点及临症特点,探讨了一套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案,针对性化解了本病造成的危害。1病原学鸡传染性贫血(CIA)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其致病原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19~24nm,基因组为环状单股DNA,无凝血性;CIAV有1个  相似文献   

11.
1病原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 传染性贫血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本病毒呈球形,无囊膜,病毒粒子平均直径约25.0~26.5钠米.核衣壳呈正二十面体,由32个壳粒组成,为典型的5、3、2次轴对称.CIAV的基因组分别为单股、负链、圆环状、共价连接的DNA,由2 300个碱基组成.基因组有3个部分或完全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种蛋白质,VP1~3.VP1为CIAV惟一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和主要免疫原蛋白,分子量为52kD;VP2分子量为24kD,是CIAV的非结构蛋白,参与感染的某些阶段病毒的装配;VP3又称凋亡素,可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分子量为13kD.  相似文献   

12.
拟制备针对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 V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为CIAV的诊断和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有用制剂.以PCR技术扩增CIAV VP2基因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经IPTG诱导表达.以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并筛选分泌抗CIAV VP2蛋白mAb的阳...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1流行病学鸡是CIAV唯一的自然宿主,至今未发现其他禽类对本病易感。各年龄鸡都易感,但主要发生在2~3周龄的雏鸡,其中以1~7日龄雏鸡最易感。随着日龄的增加,其易感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2临床症状CIAV感染后,鸡是否表现临床症状,与鸡的年龄、CIAV毒力及是否伴发或继发其它疾病有关。主要临床特征是贫血,病鸡皮肤苍白,发育迟缓,精神沉郁,消瘦,喙、肉髯和可视粘膜苍白,翅膀皮炎或蓝翅,全身点状…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引发,自1979年日本学者Yuasa等[1]分离到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以来,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世界许多国家相继证明了该病毒的存在,我国亦于1992年由崔现兰等[2]分离到CAV.CAV在1995年的第6次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维也纳会议报告中被归为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环状病毒属[3].游离CAV为DNA病毒,球形,直径约23~25 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病毒之一.CIA以引起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雏鸡生长发育和免疫反应,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又称贫血因子病、蓝翅病、贫血性真皮炎、出血综合症等,是鸡的一种免疫抑制病。该病以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器官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泛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发病。本病存在于所有主要养禽业国家,1979年由Yuasa等首次于日本报道,中国于1992年首次分离到该病病毒。随后周文平等在河南、山东、江苏、辽宁、吉林等地的鸡群中也陆续分离到CIAV。此病通过垂直与水平传播引起临床与亚临床感染,使鸡只对马立克病毒(MDV)、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毒(REV)、法氏囊病毒(IBDV)、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贫血(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感染引起的、以淋巴组织和造血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幼龄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正>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鸡贫血病毒(CIAV)引起雏鸡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全身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以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1病原是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病毒存在于被感染鸡的多种组织内,以胸腺和肝脏含病毒量最高,脑和肠内容物中病毒维持时间最长。2流行特点鸡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所有日龄的鸡均易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最早被称之为贫血综合征、贫血皮炎综合征、出血性贫血病、贫血因子病等,它是由鸡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CIAV)引起的以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组织萎缩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CIAV主要侵害肉鸡、后备父母代种鸡和刚开产蛋鸡,可导致雏鸡胸腺、法氏囊及其它淋巴样器官中淋巴细胞严重缺失,并直接降低免疫机能而引起免疫抑制.CIAV与MDV、IBDV共同或先后感染时,或抑制免疫反应提高鸡对这些疾病或其它疾病的易感性,或相互作用可使各自的致病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正鸡传染性贫血(CIA)是一种严重危害商品雏鸡的重点疾病之一,一旦感染发病病死率极高,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结合近年对CIA及其致病原CIAV的深入研究,总结出针对性较强、总体效果更佳的综合防控方案供业内参考。1致病原特点鸡传染性贫血(CIA)的致病原是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耐热能力极强,100℃高温需作用15min才能将其灭活;病毒对抗菌素不敏感,抗菌素作用仅限于控制内源性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鸡免疫抑制性病原混合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其感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来自江苏地区不同鸡群的376只病鸡进行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和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的检测。结果显示CIAV、MDV、REV和ALV的检出率分别为37.50%、25.00%、12.77%和33.51%,CIAV、MDV、REV和ALV的单一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5.16%、9.04%、1.60%和12.50%,被检鸡混合感染的总检出率为30.59%,二重感染以CIAV+ALV最为常见,检出率为7.45%,三重感染以CIAV+MDV+ALV最为常见,检出率为3.46%,四重感染检出率为1.06%。4种免疫抑制性病原感染间相互作用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表明,CIAV和REV感染间存在相互促进的趋势(P0.01)。结果表明,鸡群免疫抑制性病原的混合感染普遍存在,与临床上鸡群发病率高、多种病原感染、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生长缓慢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