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合酶链反应及其在植物病毒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荣堂 《植物检疫》1993,7(4):320-322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简称 PCR),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系统或特异性 DNA 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法,是 Saiki 和 Mullis 等人于1985年首创的一种 DNA 体外扩增技术,被认为是基因扩增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利用该方法可将极微量的靶 DNA 片段在4小时左右特异性地扩增上百万倍,从而大大提高对 DNA 分子的分析和检测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2.
真菌是一类种群数目庞大的微生物,传统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形态学.但是有些真菌形态极为相似,传统的形态学特征有时难以区分,这给真菌的鉴定和分类带来了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出的分类鉴定方法,用以辅助形态学鉴定,使形态学鉴定更加准确和完整.  相似文献   

3.
胡稳奇 《植物保护》1991,17(6):33-35
用带标记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作探针的核酸杂交技术,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近年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众多学科中。由于它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面广及快速简便等特点,近十年来已应用于植物病毒及类病毒的诊断、鉴定与分类中。国外,很多植物病毒及类病毒已制备了  相似文献   

4.
植物病毒的新分类与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朋  王继伟 《植物检疫》1997,11(3):179-182
植物病毒的新分类与命名吴朋王继伟(国家动植物检疫局100026)随着近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各寄主病毒发现的增多以及对其结构、特征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病毒的起源及分类的认识已日趋一致。由国际知名病毒学家组成的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1973年更名为国际病毒分...  相似文献   

5.
植物病毒新的分类与命名方法陈建生宁玉霞(河南省许昌林科所,许昌461000)国际植物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eeonVirusTaxonomy,ICTV)第九次大会1993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综述了本次大会所承认事项...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年以前,植物病毒与动物病毒的分类系统不同,前者分为组(group)、亚组(subgroup)、成员(member),而后者分为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1,2]。  相似文献   

7.
ICTV最新十五级分类阶元病毒分类系统中的植物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于2020年3月批准的最新2019病毒分类系统,全面采用了十五级分类阶元,分别为:域、亚域、界、亚界、门、亚门、纲、亚纲、目、亚目、科、亚科、属、亚属、种.寄主为植物的病毒包括了植物病毒和亚病毒感染因子(类病毒、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植物病毒共有1 608种,涉及2个域、3个界、...  相似文献   

8.
植物线虫分类和鉴定研究的新进展郑经武,方中达(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长期以来,植物线虫的分类与鉴定都是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但这种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分类,不能完全揭示线虫类群之间系统发育及进化关系。由于同一种线虫其形态和测量值等存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9.
植物线虫分子分类及鉴定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植物线虫系农作物上重要的病原生物之一,同一类群的线虫种间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种内群体因生态条件的差异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或致病型,同一种线虫因生理小种或致病型的差异对特定作物品种的危害程度差别很大,因此采取可靠的分类鉴定方法,快速、准确地鉴定和鉴别植物线虫的种、生理小种或致病型是植物线虫病害防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单克隆抗体和脱氧核糖核酸探针在鉴定植物病毒株系和探讨植物病毒流行规律中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的建立:铜网捕获病毒后,用其稀释约200倍的同源抗血清修饰处理3~5分钟,羊抗兔IgG-金复合物标记3~5分钟,经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周围金颗粒特异性吸附,而背景上非特异性吸附很少。用此技术成功地快速检测和鉴定了病汁液中线状病毒(大麦黄花叶病毒,大麦温和花叶病毒,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连和马铃薯Y病毒)、棒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以及球状病毒(水稻矮缩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大麦黄矮病毒)。用0.5M PBSpH7.0制备病汁液,可大幅度提高同源抗血清对黄瓜花叶病毒的捕获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植物组织中低浓度或极不稳定或很难提取的病毒检测和鉴定,已成为植物病毒学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免疫电镜(ISEM)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灵敏的现代血清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缓和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容易忽视较弱的交叉反应或不能从病毒一抗体之间真正的特异性反应中区分寄主蛋白和其相应抗体之间的非特异性反应,因此,上述问题总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最近,O'Donnell等(1982)介绍了一种简便、有效、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技术——电印迹免疫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从 1 995年IVTC第六个国际病毒分类报告至今 ,植物病毒的分类有了非常大的进展 :2 0 0 0年的第七个国际病毒分类报告中列出的植物病毒科从 1 995年的 1 0个增加到了1 5个 ,植物病毒属从 45个增加到了 73个 ,其中已归科的属从 3 1个增加到了 49个 ,未归到科的属从当时的 1 4个增加到了 2 4个 ,本文列出 71个植物病毒属的基因组、所属科、代表种的情况 ,另外两个属Pseudovirus(Pseudoviridae )和Metavirus属(Metaviridae)没有被列入表中 ,将对他们的特性作另外描述。植物病毒属名一览表Ge…  相似文献   

15.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到一些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长期并存,相互适应,相互选择乃至协同进化,使得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的致病性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介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昆虫鉴定中的优点和不足,表明形态学鉴定在昆虫鉴定中仍起主导作用,分子生物学作为高新技术在口岸鉴定工作中起到补充作用。旨在对口岸应用这两种方法鉴定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免疫胶体金技术及其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徐平东 《植物检疫》1993,7(4):327-329
自从 Faulk 和 Taylor(1971)首次将胶体金用于电子显微镜作为免疫染色标记以来,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包括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视电镜,标记大分子物质的种类多,包括酶、毒素、多糖类、糖蛋白、抗血清和植物凝血素(Lectin)等等,方法简单,可以直接标记(Direct la-beling)或间接标记(Indirect labeling),  相似文献   

18.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当前主流的测序技术,具有快速、灵敏、高通量以及非序列依赖性等特点。本文详细阐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检测植物病毒的流程,并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于植物病毒检测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介绍了利用该技术发现的新的病毒或类病毒,尤其是一些已被欧洲和地中海国家植物保护组织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病毒。目前,有些国家已应用该技术筛查进口植物材料携带的病毒,这对我国的口岸检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九次报告和官方网站公布的2011、2012、2013病毒分类系统,介绍了植物病毒3个目、23个科、3个亚科、103个属、1 169种的最新分类系统,较第八次报告新增了2个目、5个科、3个亚科、22个属共406种。同时还介绍了亚病毒感染因子的类病毒和病毒卫星分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DNA重组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分类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新荣  谢辉 《植物检疫》2001,15(4):232-234
DNA重组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分类上的应用是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病原线虫种及小种的鉴定。鉴定的主要方法,首先是以从大量纯线虫提取基因组DNA或线粒体DNA,然后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的RFLP及RAPD技术,以后发展到用卫星DNA或核糖体DNA的非转录区域的特异性片段作为DNA探针或作为PCR引物对一条线虫进行鉴定。现在,主要是在单条线虫DNA的基础上,利用多对PCR引物对一个属的多种线虫进行同时鉴定。DNA重组技术以其客观、快捷可望用于日常鉴定中,也可望建立起更高的一级的分类界元。但它只是线虫分类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和线虫生物学、形态学、细胞学等方法一起,才能推进线虫分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