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怀军 《中国蜂业》2002,53(5):24-24
分蜂是养蜂人为增加蜂群数量 ,控制分蜂热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因分蜂多选择在蜜源贫乏时期 ,交尾群时常被盗。就如何防止盗蜂 ,谈一些我的经验和做法。1 996年 6月 ,正值山丁花末期 ,无其它辅助蜜源 ,进行全场分蜂 ,方法是将要分群的老蛹脾提入交尾群 ,一个交尾群放 1张蛹脾 ,再抖入一脾蜂 ,加 1张蜜粉脾 ,每个交尾箱放两个群 ,巢门开在前面的两边 ,直接搬到预定的交尾场地 ,到傍晚介绍王台 ,交尾群全部被盗 ,发现盗蜂均来自被分蜂的原群。为了制止盗蜂 ,我想了很多方法 ,最后还是采用迁移交尾群位置的方法 ,就是把交尾群搬到 1 0 0米外的…  相似文献   

2.
王殿军 《中国蜂业》2003,54(4):26-26
组织交尾群对老养蜂者已是“老生常谈” ,而对我来说 ,为了学会它 ,却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我学习组织交尾群从形式上可分为 4种方法。一、用急造王台组织交尾群这一方法同自动养王联系着 ,我叫它“清子育王法”。种群确定后 ,在蜂群中央加 1张质优巢脾。蜂王在此脾产一定数量的卵以后 ,就将巢内所有未封盖的卵虫脾带蜂带王提出 ,另组成一群繁殖。原群蜂则在后加的卵脾上造出许多急造王台。十四、五天后注意检查蜂群 ,如发现第一只处女王羽化出台 ,就把她留给原群交尾 ;提出王台脾 ,扫净脾上的蜜蜂 ,加入事先组织好的第 1个交尾群中。第 2…  相似文献   

3.
更换蜂王、壮大群势,是每个蜂农一年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单纯长期自繁一个品种,会导致蜂王纯度提高,产卵力下降,卵死亡率增强,这对生产十分不利。尤其是蜂群交尾,一般采用标准箱分区设置、分散摆放与蜂群分区放置的办法等来提高蜂王交尾率,但是要携带大量蜂箱,浪费许多蜂。采用继箱小群交尾的办法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具体方法是:在王台成熟前2 d,打开继箱后巢门,让蜜蜂自由出入,2 d后采用塑料布、棉布等轻质材料在继箱巢门一侧分割能放置2张脾的小区,提取本箱带蜂子脾1张,外加蜜脾1张,即成交尾群。  相似文献   

4.
在提交尾群时,选择颜色大小与大群一样的蜂箱,放在大群后面。小群的巢门紧挨着大群后箱壁,巢门关小到只能两只蜂进出。从大群提两脾蜂放入后面小群,在邻近的大群里再提一张正出房的子脾和一张蜜脾放在交尾群的另一侧;一天后小群采集蜂全部飞回原群,导入王台,处女王出房后就以将小群搬到新址,让蜂王交尾。如交尾群起盗可用青草挡住巢门,让工蜂只能出不能进,盗蜂自然停止。如果处女王被围可将小群还原,不起盗后再搬回。此方法的依据是原群提的交尾群放在大群后面,  相似文献   

5.
在蜂群日常管理中,失王是常有的事。为满足养蜂生产的需要,每个蜂场都会饲养一定数量的交尾群。交尾群由于箱小、脾小、脾少等特点,饲养管理不当,经常发生飞逃现象,给蜂场造成一定的损失,为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增加交尾群的利用率,根据几年来的经验,应注意以下几项内容: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一般大群交尾慢,小群交尾快。根据这一情况,我采用了无脾交尾法繁育蜂王。方法是把成熟王台粘到空框下,抖进一脾蜂,老蜂返回后剩半脾幼蜂就足够了。巢框下用小塑料盒放些糖粉以备食用,不会挨饿,也不会被盗。我用此法多年,成功率极高。在没有天气影响的情况下,处女王出房后10天内必定交尾成功。交尾成功后,巢框下工蜂开始造脾。蜂王很快产卵,蜂王产卵后介入大群,交尾群再放入成熟王台。  相似文献   

7.
用“裁脾法”组织交尾群春季分交尾群,正当原群发展到6~8脾,很难找到面积较小适于提交尾群的蛹脾,如分群数量较多,要占用很多蜜蜂,对原群的增殖有一定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自1981年起采用“裁脾法”组织交尾群。具体方法:1.在组织交尾群的前二天,根...  相似文献   

8.
我利用每年第一个花期培育一批新王,用2~3脾足蜂组交尾群,让处女王交尾,产卵一星期后,抽出1张幼虫脾,补1张正开始出房的封盖子,在下午6时插入1张巢础框,当晚饲喂1∶1蜜水1.2kg。第二天检查,如已造80%并已在新巢房中产了很多  相似文献   

9.
王海全 《中国蜂业》2009,60(1):28-28
养蜂者都知道,交尾群是养蜂中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蜂群的强弱,蜂产品的产量,直接影响养蜂者的养蜂收益。可见交尾群是十分重要的。如何管理好交尾群?下面介绍我管理交尾群的几个重点。  相似文献   

10.
交尾群是人工培育蜂王时,从大群中抽出部分蜂、子脾另行组织起来的一个临时性的小群,是给处女王交配使用的。交尾群是引起盗蜂的主要根源。因为组织交尾群的时间,大都是在蜜源的后期或结束期,紧张忙碌的外勤蜂无蜜可采,到处寻找食物,行盗的内在要求已经形成。这时组织交尾群,将一部分采集蜂带了出去,这些  相似文献   

11.
<正>提交尾群时,为了不影响原群发展,一般养蜂者只提出2脾蜂。蜂王交尾成功后,原蛹已出房,可加入脱蜂出房子脾一张。当新王产卵变成蛹时,再加入一张带蜂老蛹脾。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新王产卵积极性,又补强了交尾群,使新王群发展成越冬蜂群。  相似文献   

12.
一般的交尾箱都是把标准巢箱隔成3~4室,在蜂箱四面各开一巢门,3~4个交尾群在一个箱内,应用原有的标准巢脾,每群一张脾,有蜂1,000只左右。为减少交尾群蜜蜂的数量,投入采集工作,我们设计了一种小型交尾箱。这种交尾箱箱体等于标准箱的1/18,箱盖上“焊”上2块长70毫米,宽55毫米的巢脾,可容300只左右的工蜂。经过多次试用效果良好。现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交尾群连续使用是指,提走新产卵王后经过技术处理跟着诱入成熟王台或处女王继续培养新王。根据需要可多次使用甚至保留全年。交尾群连续使用好处很多:避免组织时老蜂回飞引起盗蜂,早春晚秋冻伤子脾,幼蜂乱爬造成的损失;因老交尾群具备各日龄蜂,有一定采集能力,因此新王交尾快,新王质量好;老交尾群中有一定数量老蜂,有防卫能力,缺蜜期也不易发生盗蜂事故;根据情况,可用于贮存蜂王,也可发展为生产群。  相似文献   

14.
分蜂是养蜂人为增加蜂群数量、控制分蜂热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可是分蜂如选择在蜜源将结束时 ,蜂群时常发生盗蜂。1 996年 6月 ,正值山丁花末期 ,又无其它辅助蜜源 ,我进行全场分蜂 ,方法是将要分群的老蛹脾提入交尾群 ,一个交尾群放 1块蛹脾 ,再抖入 1脾蜂 ,加 1块蜜粉脾 ,每个交尾箱放两个群 ,巢门开在前面的两边 ,直接搬到预定的交尾场地 ,到傍晚介绍王台时 ,交尾群全部被盗 ,发现盗群全是被分蜂的原群。为了制止盗蜂 ,我想了很多方法 ,最后还是采用迁移交尾群的方法 ,就是把交尾群搬到 1 0 0 0米外的场地摆放。经过 2~ 3天 ,盗蜂全部…  相似文献   

15.
养蜂生产以蜂为本 ,所谓蜂多于脾的原则只能坚持 ,不能背离 ,背离了蜂也养不好 ,群也养不壮。经验证明 ,春繁开局 ,50 0 0只蜂的群势 ,放1张脾比放 2张脾 ,繁蜂效果好速度快 ;1 0 0 0 0只蜂的群势 ,放 2张脾比放 3张脾 ,繁蜂效果好速度快。为什么 ?初春气温低 ,条件欠佳 ,只有脾少蜂多 ,才能发挥出群势集中的优势 ,才能培育出量大质优、活力充沛的生力军。笔者 2 0 0 2年 ,刺槐花期分出 1 0个新群 ,均为 5脾蜂。6月中旬将其中的 5个群 ,各抽出 2张脾 ,压缩成 3脾群 ,其余 5个群不动 ,作为对照组观察。结果显示 :3脾蜂的 5个群 ,均比 5脾蜂的…  相似文献   

16.
在组织交尾群时,通常是用1框正出房的封盖子脾加1框蜜脾,这样待青壮年蜂飞回原群后,剩下的幼蜂就可作交尾群用,这在有蜜源的情况下,处女王交尾成功率高;但若在蜜源缺乏时,这种交尾群巢门前冷冷清清,处女王往往交尾不成,即使给予奖励饲喂,作用也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蜂业》2011,62(8)
想夺高产当然是养双王群比较好,蜜浆型的蜂群适合养双王群,蜜王易起分蜂热,浆王没有必要养双王群。但是双王群不能上下调脾,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大不便,如容易失王等缺点,所以应同时饲养交尾群,数量占全场蜂群数的十分之一,就能做到有效补王。如果两边各有4张脾不便于喂糖。  相似文献   

18.
<正>常规育王是用2脾蜂组成一个交尾群,我用1脾蜂组成三个微型交尾群。蜂王交尾成功后介入生产群,微型子脾框装回标准框放入大群饲养,子脾出完后又可用作蜜框,交尾生产两不误。经济效益分析:如果一次育20只王,常规用蜂40脾,而一脾育三王方法只要7脾蜂,可以节约33脾蜂用于生产,33脾蜂是意蜂的话可以组成两个生产群,两个生产群在我地可以采42.5波美度柑橘蜜50 kg。微型  相似文献   

19.
在养蜂过程中,如果发生失王的情况,就要补给一只产卵王。因此,蜂场平时必须贮备一部份优质的蜂王。这样,年年都必须大量育王,因而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在育王过程中需要用一大批交尾箱,还要从繁殖群里抽调不少封盖子脾来组织交尾群。如果要早育王、早分蜂,在早春气温低,巢内子脾不多的情况下,要组织大量的交尾群,就更加困难了。我发觉在以往蜂群发生自然交替时,有母女二王能够同在一巢中交尾、产卵的情况,因而受到启发。可以利用中蜂的这一  相似文献   

20.
在组织交尾群时 ,通常是用 1框正出房的封盖子脾加 1框蜜脾 ,这样待青壮年蜂飞回原群后 ,剩下的幼蜂就可作交尾群用 ,这在有蜜源的情况下 ,处女王交尾成功率高 ;但若在蜜源缺乏时 ,这种交尾群巢门前冷冷清清 ,处女王往往交尾不成 ,即使给予奖励饲喂 ,作用也不大。若设置固定交尾群 ,在上一批蜂王交尾失败后补上 1只处女王 ,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若过了交尾期再重新补 1只 ,成功率可能也不高。但若这个交尾群蜂王育成功了 ,诱入生产群 ,原交尾群再放入成熟王台 ,处女王出房 ,情况则相反 ,成功率则会高得多。前者为何死气沉沉 ,屡屡失败 ;后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