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番茄ps-2雄性不育系01222的育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保加利亚引入并选出的含有番茄ps - 2基因的雄性不育新品系 0 12 2 2进行了杂交制种试验。结果表明 ,该不育品系虽然会发生自交 ,但座果率极低 ,其中正常果率只占 2 9% ,其余均为僵果。通过开花后 1~ 3d人工去雄授粉和蕾期去雄杂交制种试验比较说明 ,即使 3d后的处理杂交种子纯度仍可达 99%以上 ,符合国际种子质量标准 ,但是杂交座果率、单果种子含量却随开花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以蕾期和开花后 1d处理最佳。表明该不育系是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
黄瓜是异花授粉作物.在人工杂交制种时,要力求在保证品种纯度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种子产量.本试验对单花花粉及混合花粉分别进行人工授粉和对母本摘除雄花令其自然授粉的结籽率进行比较,为提高杂交黄瓜制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临潼区是全国有名的番茄制种基地,近年来,设施大棚制种发展很快.因制种需要的面积较大.考虑到建棚的成本和生产的需要,制种采用跨度为8m或12 m的大棚,不采用日光温室.设施制种因其具有授粉时间长,种子发育的温度适宜,不受阴雨的影响,可采用"蕾期去雄,花期授粉"等特点.已被制种基地内的广大群众所接受,现就西安地区番茄保护地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胡明文 《种子》2002,(6):121-122
科研成果应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新品种 ,新技术要实现转化 ,优质、足够的生产种是转化的基础 ,合理、可操作性强 ,高产的规模制种技术是转化的保证 ,通过 1996~ 2 0 0 1年的制种技术研究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黔椒一号大面积种子生产技术体系 ,省内制种平均 2 0 kg/6 6 7m2 ,种子生产成本 2 40元/kg。黔椒一号于 1990年育成 ,1990~ 1995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1996~ 1998年进行区域性试验 ,1997~ 1999年进行生产试验 ,2 0 0 0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会审定 ,自 1996年起 ,我们在区试的同时 ,对其制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5.
以回交转育得到8个苜蓿雄性不育株(系)和3个优良苜蓿品种为亲本,分别在开放授粉和人工控制下进行杂交制种试验.结果表明:切叶蜂辅助授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苜蓿雄性不育株(系)的制种产量.综合2种授粉方式下的制种产量,其中2号不育株(系)单株种子产量最高(3.16g/株);通过苜蓿雄性不育株(系)种子产量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明确了每株生殖枝数对不育株(系)单株种子产量作用影响最大,其次是结实率.  相似文献   

6.
渝椒12号父母本亲和力不强,制种产量不高,因此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包括选择制种基地、培育壮苗、适宜的田间肥水管理及病虫防治、去杂、授粉及实时采收等,对于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玉米制种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制种产量,获得优质种子,总结近年制种实践,拟定以下制种技术.技术的关键是种子自然成熟、提高授粉结实率、保证种子质量和提高制种产量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黔单23号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玉米杂交种黔单23号的制种质量和产量,对黔单23号亲本的特征特性和制种中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摸索,总结出黔单23号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9.
李德珍  黄泽素  代文东  唐容 《种子》2012,31(2):124-126
为探索黔油30号种子生产技术,采用父、母本不同种植方式和行比,研究父、母本种植方式和不同母本行对制种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黔油30号种子生产中,靠近父本行的母本植株结实性好,父本按行种植时,行比以1∶6较为适宜,在光照较好,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制种,可以适当提高行比;父本插栽于母本行中的方式比父本按行种植方式增加了单位面积上母本植株数量,使母本植株更靠近父本植株,从而提高了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0.
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杂交棉南农6号(利用核雄性不育系制种)、南农8号(利用人工去雄制种)进行制种,分析其成本、收益。结果表明,南农8号的制种产量(毛籽)要比南农6号高31.4%,但其制种用工几乎是南农6号的3倍,南农8号的制种毛利润反而比南农6号低28.7%左右。在目前劳动力价格较高且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利用核雄性不育系制种显然要优于利用人工去雄制种。通过制种实践,对人工去雄制种提出了小瓶授粉,去雄时间推迟;对利用核雄性不育系制种提出播期提前,苗床搬钵,尽早去杂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