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丝裂霉素C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经验。方法: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灼术并术后定期应用丝裂霉素C膀胱内灌注的48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护理。结果:48例随访12~24个月,无肿瘤复发45例(93.8%),复发3例。未见有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以丝裂霉素C进行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进行悉心的护理,有助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加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2年1月采用TURBT加膀胱灌注THP治疗的53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TURBT,瘤体一次性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灌注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膀胱刺激症状、局部黏膜轻度充血、肉眼血尿,均对症处理后治愈;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12.5个月,复发率为18.87%(10/53),复发者均再次行TURBT。结论 TURBT联合膀胱灌注THP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创伤小、疗效确切、患者耐受好、复发率低,有利于掌握及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膀胱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粘膜下注药组43例,在肿瘤切除后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6-8mg加生理盐水40-60mL行膀胱粘膜下注射。(2)对照组42例,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20mg加生理盐水40mL定期膀胱内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表浅膀胱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用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经尿道切除表浅膀胱肿瘤48例,术后定期行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MMC)2a,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38例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48例均成功经尿道手术切除膀胱肿瘤。2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术后发生尿道狭窄3例。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表浅膀胱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卡介苗和丝裂霉素C交替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内灌注化学药物或免疫制剂是目前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有效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从药物的抗肿瘤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方面 ,还很难说明哪一种药物更为理想。我院 1992年 2月至1997年 12月对 2 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卡介苗(BCG)和丝裂霉素 C交替膀胱灌注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副作用少。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2 8例 ,男 2 3例 ,女 5例 ,年龄 34~ 78岁 ,平均 5 7.2岁。单个肿瘤 2 2例 ,多发肿瘤 6例。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癌。癌细胞分化 : 级 7例 , 级 15例 , 级 6例。按Je- Wett- Marshall[1 ] …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尿道电切并术后灌注治疗及预防浅型膀胱肿瘤复发体会。方法:对45例膀胱肿瘤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肿瘤及肿瘤基底部周围5~1.0cm,深达浅肌层。术后第1周开始用羟基喜树碱20mg灌注膀胱,每周1次,共8次,然后每4周1次,持续1年以上。结果:本组45例手术顺利,随访6月~3年,复发9例,复发率20.0%。结论:经尿道电切并术后灌注治疗是一种安全、疗效较好的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膀胱癌术后预防复发是膀胱癌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我院自 1992年 2月至 1997年 12月对 2 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卡介苗和丝裂霉素 C交替膀胱灌注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其方法、疗效及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2 8例 ,男 2 3例 ,女 5例 ,年龄 34~ 78岁 ,平均年龄5 7.2岁 ;单个肿瘤 2 2例 ,多发肿瘤 6例。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癌。癌细胞分化 : 级 7例、 级 15例、 级 6例 ;按 Je- Wett- Marshall分期 :A期 10例 ,B1期 15例 ,B2期 3例。2 8例中行肿瘤粘膜下切除 +基底部电灼烧 19例 ,膀胱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利用吡柔比星(THP)作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进行总结评价。方法:2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1周始定期用THP(30mg/40mL)作40min多体位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4次。其后每2周1次共4次,以后每月1次共1a。结果:经1a随访,肿瘤复发2例,复发率7.6%,仅4例出现轻微局部反应。结论: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副作用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对19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术后24h内即用吡柔比星行膀胱内灌注,以后每周1次,持续6次。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持续1a。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平均37min,术中元严重出血和膀胱穿孔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18个月,症状消失16例,症状好转2例,复发1例,总有效率84.2%(16/19)。结论经尿道电切联合术后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后联合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6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保持冲洗管道通畅,术后1周进行规律的THP膀胱灌注治疗。结果36例患者顺利配合手术,术后定时接受灌注治疗,自觉按时复诊,24例治愈,9例症状缓解,3例无效。总有效率91.7%。结论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THP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配合术前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科学的健康指导及术后规律的膀胱灌注,是治愈腺性膀胱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行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方法的改良,并观察其使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行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膀胱肿瘤患者50名,各取25名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及新方法行膀胱灌注,采用问卷式调查的方法对比患者接受两种不同方法灌注后的反应和感受。结果:接受改良后的新方法进行膀胱灌注后的患者,尿频1例,下腹部坠胀1例,无不良反应23例(占92.0%);传统组发生尿频6例、尿急5例、尿痛1例、下腹部坠胀9例、膀胱烧灼感3例,无不良反应1例(占4.0%)。接受新方法进行膀胱灌注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明显轻于传统方法者。结论:改良后的膀胱灌注新方法,能明显减轻患者的膀胱刺激症状及下腹部坠胀、膀胱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12.
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表浅膀胱癌的治疗主要采用经尿道切除或经膀胱开放手术.但是,切除后50%以上的病人在2年内肿瘤复发,远期复发率几乎是100%.应用化学药物或免疫制剂进行膀胱内灌注是当前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最常用的方法[1].赵勇等报道了3种灌注药物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其复发率分别为241%、200%、88%[2].膀胱内药物灌注预防表浅膀胱癌手术后复发的疗效已经得到了肯定,在专业文献中多有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11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7.5±0.8 h、610.3±12.5 m L,术后30~42 d均恢复控尿功能。术后21 d静脉尿路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及梗阻。术后3个月尿动力检查显示尿流曲线呈持续型8例,间歇型3例。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安全可行,控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膀胱镜下机械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和后尿道结石的疗效。方法:用膀胱镜下机械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82例,男性后尿道结石20例和结石嵌顿于右输尿管膀胱出口l例,共103例。结果:103例全部治愈,不良反应仅表现为轻度血尿。结论:膀胱镜下机械钳碎石术是治疗膀胱和后尿道结石的一种有效方法,且操作简便、安全性好、费用低,恢复快、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儿童后颅窝肿瘤术前脑积水腹腔分流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儿童后颅窝肿瘤伴重度梗阻性脑积水出现高颅压症状的病例,肿瘤切除术前先行脑积水分流手术。结果25例患儿术前行脑积水分流术后高颅压症状均消失。分流术后5~7d再行肿瘤切除术,肿瘤全切15例,近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3例因分流管梗阻脑积水而行分流管调整术,1例因切口感染分流管外露而拔出分流管,2例上视困难半年后恢复。无1例出现脑脊液漏和假性脑脊膜膨出。结论术前脑积水腹腔分流术是提高儿童后颅窝肿瘤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1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疗效。方法:经后腰入路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15例。结果:14例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60~170 m in,平均80 m in;术中出血50~250 mL,平均70 mL。患者术后1d即可下床活动及恢复进食,住院5~12 d,平均7 d。1例中转开放手术,7d拆线出院。结论: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疾病微创、安全有效,是肾上腺疾病手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完全经腹腹腔镜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因肾盂癌或输尿管癌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的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经腹腹腔镜下患侧肾、输尿管全段加膀胱袖套状切除术(A组),手术采用4孔改良体位,先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中上段切除,然后变换操作通道,镜头转向盆腔行输尿管下段及膀胱袖套状切除;40例患者行后腹腔镜下患侧肾+输尿管切除+开放膀胱袖套状切除术(B组),先采用三孔法后腹腔镜下切除肾脏及大部分输尿管,再换取平卧位,于患侧下腹部取斜切口行膀胱袖套状切除。患者术后均予以膀胱灌注或全身化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尿路上皮癌。A组手术时间(125.3±45.4)min、手术失血量(70.5±56.6)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1±1.6)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4.2±1.8)d、术后住院时间(6.9±1.9)d; B组手术时间(160.4±67.5)min、手术失血量(112.3±84.9)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7±1.3)d、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4.5±1.1)d、术后住院时间(7.3±1.7)。A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失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6~48月,随访期间,A组1例患者出现膀胱内复发,B组2例患者出现膀胱内复发。结论改良体位完全经腹腹腔镜下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控瘤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45例(5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5例(28眼),施行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2眼),行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术后分析比较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与术前相比眼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术后随访联合治疗组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94.01%);对照组随访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7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功能滤过泡占93.30%,多于对照组的68.85%(P<0.05).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层间引流池样小梁切除术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广泛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广泛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拔管前3天夹管训练膀胱反射性排尿功能。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拔管前3天夹管训练膀胱反射性排尿功能和手术后早期活动,比较两组术后膀胱残余尿量和留置导尿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ml和留置导尿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活动可促进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膀胱镜尿道会师术和开放性手术尿道球部损伤时的治疗效果,研究膀胱镜尿道会师术在治疗该病时的优点。方法对30例尿道球部损伤患者分为膀胱镜下尿道会师术组(腔内会师组)和开放性手术组(开放手术组),每组各1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腔内会师组14例置管成功,开放手术组13例手术成功;两组尿流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会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或0.05);发生并发症及行尿道扩张、尿道狭窄者以见腔内会师组为少。结论膀胱镜下尿道会师术具有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尿道球部部分断裂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