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灵菇不同出菇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灵菇6种不同出菇方式(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脱袋立式覆土出菇、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双向卧式出菇、单向卧式出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方式较好。其出菇、采收时间最短,子实体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品质也较好,是白灵菇生产上适宜推广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白灵菇培养料在不同出菇时间的失重和含水量变化,及其不同补水量对白灵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菇20d时,菌袋失重最大;随着出菇时间的增加,培养料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出菇过程中不断补水有利于子实体生长,补水量每袋40 g时,总产量提高31.7%。  相似文献   

3.
将不同的生长调节物质分别在菌丝体阶段和现蕾前期喷施,研究了6种生长调节物质对白灵菇生长发育过程中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出菇率、生物学效率、平均产量、现蕾天数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对白灵菇生长发育调节作用较大,可使现蕾期提前13 d左右,同时有效改善白灵菇现蕾前需低温处理的条件;三十烷醇和3-吲哚乙酸对白灵菇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次之,同样能够促进白灵菇提前现蕾和提高出菇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的白灵菇定位定量出菇法工厂化栽培技术,主要是改变了白灵菇的出菇方式,由原来的敞口出菇改变为定点、定量出菇,防止了营养和水分的流失,从而为第二茬出菇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出菇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80%,提高了白灵菇栽培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5.
白灵菇因子实体洁白如雪、肉质细腻、浓香袭人、风味独特,近年备受消费者青睐,工厂化栽培面积逐年扩大。文章通过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举例法等研究手段对白灵菇的冷房栽培工艺进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相对成型的管理方法。强调了养菌和出菇两个环节的重要性;阐明了菌棒养菌的流程、杂菌处理和环境控制标准,并对培菌车间的管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阐明了白灵菇菌棒后熟期的标志及后熟期所需要的时间;白灵菇催菇期的步骤和方法,包括白灵菇特色冷刺激的时间和温度、出菇前的温差刺激和刺激原则;描述了白灵菇生殖生长期的各项管理指标,比如温度控制范围,光照强度,光照过强过弱的危害,出菇期的加湿方法和对子实体生长的影响,通风换气的重要性等。最后结合工作实践,就白灵菇生长需要的时间、产量等情况进行了总结,为企业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白灵菇迟出菇、不出菇的表现:菌袋整批出菇缓慢,菌龄超过130天没出菇或者出菇时间快慢不一。迟出菇、不出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错过接种期多为原料准备跟不上或灭菌灶衔接不好。白灵菇属中温菌,低温可以刺激出菇。按其生长规律和自然气温,一般为秋接种,冬出菇。通常长江以北地区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接种为宜;南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土出菇方式对鸡腿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河  董自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04-2305
鸡腿菇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性,覆土是鸡腿菇栽培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了不同覆土方式对鸡腿菇出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土方式对鸡腿菇的出菇时间和产量都有较大影响,在不同处理间生物学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份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了提高白灵菇的效益,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资源,菇农一般在春季利用白灵菇菌筒废料栽培鸡腿菇,  相似文献   

9.
<正>白灵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此仅介绍鲁北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地栽白灵菇技术。栽培季节:根据白灵菇高温发菌、后熟期长、中低温出菇的特点,鲁北地区栽培季节通常安排在8月中旬做袋接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脱袋覆土,春节前出菇结束。生产配方:白灵菇属腐生菌,棉籽壳、玉米心、木屑等都是栽培白灵菇很好的原料,麸皮、玉米面等是其重  相似文献   

10.
郭生河  卢建坤 《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04-104,106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的白灵菇栽培配方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白灵菇栽培试验。试验结果筛选出适宜当地生产的2种栽培配方,同时要注意掌握栽培时间,控制出菇时的温度和CO2浓度,并要加强菇室的通风和消毒,以减少畸形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研究荧光假单胞菌对食用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菌液对不同种食用菌香菇、平菇、鸡腿菇、白灵菇、双孢蘑菇、杏鲍菇的促生效果不同。在平菇、杏鲍菇、双孢蘑菇、鸡腿菇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荧光假单胞菌的促进作用明显,以平菇最为显著。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香菇菌丝生长的共培养试验中发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平菇出菇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菌液的菇袋,菌丝满袋时间较不添加菌液的对照提前5-8 d。原基分化、子实体形成也提前约1周的时间,同时出菇产量提高11.9%。  相似文献   

12.
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及栽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1号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试验。结果表明:配方4为白灵菇工厂化栽培最适培养料配方;适当提高白灵菇栽培袋装料量,可提高其相对产量;白灵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主要靠培养基自身的含水量,一定的含水量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小米粒菌种具有菌丝萌发速度快、菌丝强壮、接种方便的特点,可缩短生长周期,节约成本;后熟时间对白灵菇菌丝的生长以及菇蕾分化时间、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已构建‘香菇135’菌丝生物量与提取DNA量关联标准曲线的基础上,分析了香菇培养基质的DNA本底量和基质对‘香菇135’菌丝DNA提取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测定了‘香菇135’三角瓶培养物和不同出菇状态的菌棒中的菌丝相对生物量,估算了测定的误差范围。结果表明:三角瓶中后期菌丝占培养物重量的21%左右,从丽水采集的出菇状态为好、中和差的香菇菌棒中菌丝分别占培养物重量的39%、50%和61%(以相对菌丝干重占培养物干重的百分比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干热河谷地区猴头及其他菌类生产中的出菇难题。【方法】针对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设计了一套专门的猴头出菇环境控制系统,并对环境控制系统中的喷雾换气方式和菌袋覆盖材料进行优化。【结果】干热河谷地区猴头出菇环境控制系统由“标准出菇棚+自动喷雾加湿换气装置+覆盖无纺布”构成,其优化方案为:菌丝长满菌袋后,将菌袋移入标准出菇棚堆码,堆高5层,覆盖无纺布,开启自动定时喷雾加湿和换气开关,设置成每日9:00~22:00每隔30 min喷雾换气一次(每次1 min),22:00~9:00则是在22:00喷雾换气2 min后,密闭过夜。与当地常规出菇管理方法相比,优化方案的猴头出菇率和子实体产量分别提高了24.5%和56.3%,畸形率下降近7倍。【结论】利用“标准出菇棚+自动喷雾加湿换气装置+覆盖无纺布”的环境控制系统进行出菇管理,可大幅度提高猴头的出菇率、子实体产量及降低畸形率,实现猴头的高产稳产;且具有组装容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可推广应用于其他食用或药用高等真菌类的自动化出菇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不同套袋方式对甜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金玉甜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方式不同时间的套袋对甜瓜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糖量等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幼瓜长至鸡蛋大小时套纸袋,10天后套膜袋,成熟期脱掉膜袋留纸袋"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甜瓜的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各种套袋方式对果实单瓜重均无显著影响。此外,膜袋能够显著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张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3-10404
[目的]研究玉米芯、稻草、棉籽壳、木屑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为提高栽培原料的生物学转化率和寻找新的栽培原料提供参考。[方法]试验共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4袋,3次重复。培养料用装袋机分装到长35 cm、宽20 cm、厚0.03 m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中,常压灭菌。灭菌后料袋趁热放入接种室冷却到25℃左右时接种。接种后搬入培养室内22~26℃避光培养。当菌丝长满菌袋,菌袋表面菌丝开始分泌黄水,出现小的原基后,把菌袋搬进菇房进行出菇管理。接种后观察菌种块萌发吃料情况、菌丝长势、长满菌袋的时间,另观察记录子实体分化情况、形态特征及子实体产量,计算各处理的生物学转化率,生物学转化率=鲜菇重∕培养料干重×100%。[结果]玉米芯、稻草、棉籽壳、木屑为碳源的平菇生物学转化率分别为152.19%、59.30%、166.38%、62.28%,表明不同碳源对平菇生物学转化率有较大差异。[结论]棉籽壳的生物学转化率最高,玉米芯次之,木屑和稻草最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找出栽培白灵菇的最佳培养料配方和栽培模式,对以棉籽壳、阔叶树木屑、玉米芯为主料不同培养料配方下菌丝生长和出菇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双排菌袋覆土栽培、工厂化栽培、层架式栽培三种模式下白灵菇的产量等差异情况。结果表明,棉籽壳为主料时,菌丝生长快,优等菇比例高,且菌袋不易污染,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作为主料时,菌丝生长稍差,但可大大降低成本;三种栽培模式中工厂化栽培模式产量高,且子实体形态好。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做主料综合考虑为最佳培养料,工厂化栽培为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5种莲子壳粉不同配比配方栽培茶树菇,筛选出了莲子壳粉适合袋栽茶树菇的较优配方:莲子壳粉52%、棉籽壳26%、麦麸20%、石灰2%。采用该配方袋栽茶树菇,菌包菌丝生长较快,34 d菌丝长满菌包,出菇周期短,产量高,4批茶树菇每个菌包平均产量达到341.5 g干菇,生物转化率达68.30%,优于棉子壳袋栽茶树菇的产量。为莲子壳废弃物的利用开辟了新用途。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研究杏孢菇栽培特性,对长满菌丝的菌袋采取料面搔菌和4℃低温处理,结果表明2种处理方式均有利于杏孢菇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具有提早采收和提高产量的作用,且综合处理优于单一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