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辽宁阜新地区春季增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641-2642
[目的]分析阜新地区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天气特征,为当地春季播种人工增雨、抗旱减灾提供气象依据。[方法]对近46 a地面观测资料、春季天气变化系统、以及气要素分析图,欧亚地面图、550 hPa、700 hPa高空图等,做叠加归纳分析。[结果]阜新地区春播期适时透雨年占80%,20%的年份无透雨。影响阜新地区春播期降水天气系统主要有3种,即东北低压、华北低压和冷锋云系。[结论]东北低压和华北低压降水天气系统适合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冷锋云系适合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许昌市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概率分布和人工增雨可作业几率。[方法]选用许昌观测站1953~2010年3~5月降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分析近58年来许昌市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和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概率分布,并结合人工增雨原理和催化作业技术,分析了该地区人工增雨可作业几率。[结果]许昌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变化范围为-83.03%~168.58%,在极端年份会出现严重春旱和春涝;春季干旱发生频率为36.2%,平均每2.8年出现一次;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Pa≤-50%的年份有10年,且近年来Pa≤-50%的年份明显增加;春季出现1.0~2.9和5.0~9.9 mm降水量级雨日的概率较大,分别为36.4%和26.3%;春季降水距平百分率Pa为正距平年份有22年。许昌春季3 mm以上降水量级的作业机会平均有8次,5 mm以上和10 mm以上降水量级的作业机会平均分别为6和3次。[结论]该研究为该地区抗灾减灾、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奈曼旗播种季人工增雨天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科尔沁沙地春季干旱问题,通过分析奈曼播种季接墒雨或透雨的天气系统,发现春播期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是东北低压、华北低压和冷锋云系;其中东北低压和华北低压系统适合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冷锋云系适合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4.
毕敬 《农业灾害研究》2023,(12):102-104
随着人工增雨技术广泛应用,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针对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干旱少雨的西北、华北等地区,通过分析人工增雨对区域降水的影响,探讨人工干预可能带来的生态效应,为进一步开展人工增雨技术试验提供依据,同时为相关决策部门合理制定防灾抗旱措施、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应对干旱,合理开发云水资源,根据不同天气系统的云层特点,结合火箭人工增雨机理,合理布局,探讨选择人工增雨作业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工影响天气是农业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本文根据河南省干旱灾害实际、火箭增雨作业原理、要求、指标、应用个例等,阐述火箭增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魏华兵  罗移民 《现代农业科技》2014,(12):250-251,258
干旱是湖北省常见的气象灾害,人工增雨是应对干旱气象灾害有效的手段。崇阳夏季干旱发生的机率高,为了提高夏季干旱人工增雨的作业效果,切实发挥人工增雨在抗旱工作中的作用,在对崇阳自然条件、夏季干旱情况、云层条件和人工增雨作业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其他比较成功的人工增雨作业经验,提出适合崇阳夏季人工增雨抗旱的作业方案。  相似文献   

8.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充分利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的一门应用技术,通过人工作业影响局部天气,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2014年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出现了持续的晴热无雨天气,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对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均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拉萨市与其他地区联合,抓住有利时机成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基于此,重点从前期准备工作、确定可播条件、作业方式、作业记录及作业效果等方面对此次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今后拉萨等地区开展规范化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卓立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0-12333,12355
[目的]研究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天气及其增雨潜势预报。[方法]从天气形势特点、主要影响系统、预报服务、人工增雨作业等方面,对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结果]此次透雨降水天气形势特点为高空冷空气偏弱、低空暖湿气流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高空切变线和地面蒙古气旋;地面倒槽系统北上与蒙古气旋同位相打通,为锦州地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和水汽,这是产生这场透雨的关键原因之一。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服务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形势场预报较为准确、降水预报偏差较大,因此预报服务中不能简单完全依靠,应该结合实况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结论]该研究为锦州全区大范围成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015年黑龙江省人工增雨潜力的时空分布.[方法]利用再分析资料计算降水转化率,并通过结合MODIS卫星云产品,从人工增雨的微物理条件出发进一步研究了黑龙江省2015年春季和秋季的增雨潜力.[结果]在春季的松嫩平原大部分地区以及秋季的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均较小,存在一定的增雨潜力;春季,松嫩平原北部和三江平原中部存在适宜进行暖云催化增雨的区域;秋季,从松嫩平原北部至三江平原西侧存在许多适宜暖云催化增雨的区域,同时在松嫩平原北部与三江平原西侧的局部地区存在适宜冷云催化增雨的区域.[结论]该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开展人工增雨规划及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段居琦  王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509-1510
[目的]了解广西来宾市甘蔗生长季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运用农业气象统计分析方法,结合春植蔗阶段需水特点,分析了广西来宾市甘蔗种植区1965~2007年3~11月逐月降水资料。[结果]广西来宾市有2/3的年份降水不能满足甘蔗需水,特别是9~10月几乎年年发生干旱,甘蔗生长季月降水变率大,春植蔗生长季总降水有随年份减少趋势,但主汛期6—7月降雨量随年份增加,这将导致来宾市春植蔗易发生干旱,特别是秋旱,且干旱发生机率和强度变大,同时也存在着主汛期6—7月发生局地渍涝灾害的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对策与建议。[结论]该研究对科学安排蔗田灌溉与人工增雨作业,提高甘蔗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小麦代换系的穗花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研究,确定控制小麦穗花发育的主效应染色体,并对耐旱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方法】以小麦CS-Synthetic 6x 整套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对穗花分化过程进行观察,并对其产量性状分析研究。【结果】各代换系的穗花发育过程与亲本较为一致,都能正常通过穗原基和花原基分化两个阶段。在正常灌水条件下,2B代换系与父本Synthetic 6x 发育同步,分化最慢,7D次之,其它代换系发育较快,与母本中国春基本同步;在干旱胁迫条件下,2D代换系穗花分化较为缓慢,远远落后于中国春和其它代换系。且2D代换系每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等产量性状的抗旱系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结论】延缓穗花分化进程的主效基因可能位于2B和7D染色体上;耐旱相关基因可能位于2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3.
辽宁建昌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对农业干旱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永忠  黄英华  李明春  杜丙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7-16328,16331
[目的]分析降水变化掌握干旱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气候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对比、趋势分析降水变化对干旱程度的影响。[结果]建昌地区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近50年减少108mm,并以夏季减少为主体。春秋两季干旱最严重频率为80%。与全国第2次农业资源普查时相比,作物生长季干旱频率增加26.6%,播种出苗阶段干旱频率减少13.6%,作物旺盛生长阶段干旱频率增加7.7%,成熟收获阶段干旱频率增加19.2%。[结论]目前建昌地区的气候朝着偏旱至半湿润半干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左权核桃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左权县1961~2010年气温、降水量、日照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左权核桃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近50年左权县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暖尤其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秋季减少最为显著;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各气象因子发生变化最显著时段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左权核桃种植适宜区域范围扩大,且引发核桃萌芽至开花物候期提前,遭遇低温冻害的几率和强度增加;降水量减少,大大增加了核桃遭受春旱、夏旱的可能性,对核桃正常生长和产量的稳定不利;日照时数减少,光照强度下降,影响核桃的品质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程度地减轻气候条件对左权核桃生长发育不利的影响提供决策和服务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降水特征和玉米产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究自然降水对玉米产量影响。[方法]采用滑动平均法和线性回归等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以9.3mm/10a的速度在减少,降水极端偏少的年份在近15年来出现的概率较大;春季降水量总体变化不太明显但呈略增趋势,夏季以8.5mm/10a速度递减,减少趋势比较明显。在玉米产量形成中,春、秋季降水量对玉米最终产量的影响相对于夏季要小。夏季降水量对玉米的产量形成关系非常密切,降水对气候产量的贡献表现为正相关。在山西省,玉米产量达到4500kg/hm2需要430mm的降水量,而夏季降水量则需达到260mm,其降水量多少对玉米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夏季。[结论]降水量的不断减少将加速山西省干旱的发展,对山西省的农业生产和发展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6.
张增福  王华  李国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44-12045
[目的]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叶绿素含量与抗旱性的关系。[方法]以旱地和水地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对其叶绿素含量、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及组织含水量(OWC)进行研究。[结果]旱地品种叶绿素含量、RWL及WOC低于水地品种,旱胁迫下旱地品种叶绿素含量、RWL和OWC降低值小于水地品种;叶绿素含量与RWL呈极显著正相关,与OWC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小麦叶绿素含量与抗旱性关系密切,可以为小麦抗旱节水性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牟会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567-10569,10574
[目的]探讨小麦冠层温度和叶绿素含量替代碳同位素分辨率(CID)进行抗旱育种的可靠性.[方法]以抗旱性不同的5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正常灌溉和干旱处理的籽粒CID、开花期与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以及旗叶叶绿素含量指数,并分析这些指标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在干旱、灌水条件下,籽粒CID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P≤0.01);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在干旱条件下与籽粒CID显著负相关(P≤0.05),但在灌水条件下与后者相关不明显,开花期的冠层温度在2种条件下与籽粒产量及CID均无明显相关;在2种处理下,旗叶叶绿素含量与CID均无明显相关.[结论]灌浆中期的冠层温度仅在干旱条件下可以替代籽粒CID进行抗旱品种选育,而在干旱和灌水条件下开花期冠层温度和旗叶叶绿素含量均不能用作籽粒CID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明代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方法]通过对关中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干旱灾害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明代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的旱灾的划分等级、频次、受灾范围以及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各个县的发生频次和受灾程度。[结果]在明代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干旱灾害共145次,基本上平均每1.91 a发生1次。根据干旱等级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并且旱灾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主要表现为夏旱、秋旱、冬旱、春旱和连旱。从明代前期到后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具有显著波动变化的特征,而且持续时间长,灾情严重,其中宝鸡地区发生次数高于其他地区。[结论]在明代的277 a中,关中地区发生灾害基本上呈现增加趋势,为当前关中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小麦抗旱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非干旱胁迫与干旱胁迫萌发试验,研究抗旱性不同的高原春小麦品种胚芽鞘长度与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非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品种胚芽鞘长度均大于干旱敏感的品种;萌发试验60 h或72 h时各品种α-淀粉酶活性达最大,之后迅速下降。干旱胁迫下,干旱敏感的品种胚芽鞘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抗旱性强的品种α-淀粉酶活性高于干旱敏感的品种。干旱胁迫下α-淀粉酶活性与胚芽鞘长度呈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675。[结论]小麦抗旱育种应选择胚芽鞘较长和干旱胁迫下α-淀粉酶活性受抑制程度较小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