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研究农村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机理,验证农村服务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就业能力,从而给出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保障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原郎府镇更新观念,引导农民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健全服务网络,保障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平台经济下的就业特征、我国农村劳动就业存在问题和平台经济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激励年轻人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技能性专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就业者权益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沈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农村就业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文中通过对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特点的分析和归纳,深刻剖析了当前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并从做好动态监测与管理、加强技能培训、多方拓展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促进沈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各级政府应综合考虑城乡就业问题,将农村就业与城市就业一并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及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改变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6.
万州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大产业来抓,采取切实措施推动这一产业加快发展。2004年,全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3万人,转移就业总数达到34.39万人,占农村从业劳动力46.3%。其中区内转移12.8万人,区外市内转移4.4万人,市外国内转移17.18万人.境外转移0.0l万人;各类培训农村劳动力18226人,其中“阳光工程”培训14697人,结业13775人.实现转移就业12250人,就业率达到88.9%;劳务总收入1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相似文献   

7.
切实转变观念,防止“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夹生饭” 首先,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发展农业和农民收入逐步达到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当的目标,很重要的是卡在农业富余劳动力上有效就地、异地转移就业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有人把农村人口外流说成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表现,主张走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工业扩张、城市膨胀来吸纳和消化的路子.也有人认为,农村出现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长期重“农”轻“副”有着直接的关系.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必须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各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社会增效和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按照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因素,分析研究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技能,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0.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就业创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对高素质大学生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基于此,以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为逻辑主线,论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意义,分析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现状,从政策制度、产业环境、教育发展、文化塑造、民生服务五个维度,提出助力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创新措施,以期带动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1.
对贵港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指导服务;全民互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全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发展农业集约式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强吸纳劳动力等六项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的宗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实现农村富裕和农民幸福生活的目标。从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看,其在农业、科技、旅游业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政策指导不到位、高素质人才短缺、利益主体间联结不够紧密、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建设效果差等因素,导致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果并不理想,对此,云南省应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投入更多发展资金,加深利益主体间结合,并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以推动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我国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增长趋缓,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比重增加。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乡镇企业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约占七成,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到三成。第二产业就业中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集中在批发业和运输业。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增加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关键在于提高拟转移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重点在于加强对拟转农民就业前的培训。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日益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市民化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本文从自由流动、人力资本提升和市民化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实践。研究认为,取得成就的根本在于党和政府立足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将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返乡农民工进退两难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挑战,本文建议坚持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毫不松懈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梁博 《乡村科技》2020,(7):44-45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大量的就业创业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经济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为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的环境也更加良好。本文主要运用SWOT法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环境,并分析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的实现路径,同时提出大学生农村创业就业的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2004,(7):1-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浙江省委、省政府最近下发了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及其相配套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成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化壁垒。破除这些制度障碍,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制度平台,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体。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已不再是农村的土地问题,而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为此,考察和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弹性,对于拓宽劳动力就业渠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以及《第十一个五年建设纲要》提出的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都为我们今后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发展经济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即农村劳动力。为此,笔者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非农就业和转移的基础上,从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