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对毯苗机插、钵苗宽行机插、钵苗宽窄行机插、机械穴直播和人工撒播5种栽培模式在水稻生育期、穗粒结构、产量构成和实测产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探寻沿江稻麦两熟地区最佳机械栽插模式。结果表明,钵苗宽窄行机插模式生育期适中、穗粒结构均衡、产量构成好、实测产量高,适宜在沿江稻麦两熟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机械穴直播和人工撒播模式虽然在生育期、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方面优势明显,但实测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0-2012年在肇庆市怀集县以人工手插为对照进行3种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手插相比,机直播生育期缩短15d左右,机械插秧种植的生育期与人工手插基本相当;2010、2011年,毯状机插、钵毯机插和机直播的产量均低于人工手插,但机直播的平均日产量高于人工手插;2012年毯状机插、钵毯机插的产量都高于人工手插,机直播的产量与人工手插基本相当,3种机械种植方式的平均日产量均高于人工手插.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麦茬钵苗机插水稻的增产优势及其形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钵苗机插技术在淮北稻区的适应性,本研究在淮北地区麦-稻两熟制条件下,以杂交粳稻(2640、1640)和常规粳稻(连粳7号、徐稻3号)为材料,设置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直播3种种植方式,通过随机区组试验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秧苗素质、光合物质生产、生育期、温光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产量均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且三者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而杂交粳稻在钵苗机插条件下的增产优势更为明显。成熟期光合物质生产表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且三者间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相比较钵苗机插水稻,毯苗机插水稻和直播水稻各生育期延长,成熟期分别推迟1~2 d和3~5 d;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直播。表明钵苗机插稻向前扩张了生育期,增加了对温光资源的利用,熟期相对较早,更利于高产,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正>通过大区对比法研究机械宽窄行、机插标准行,人工宽窄行和人工标准行的产量差别。通过调查发现:机械宽窄行漏苗率为6%,机械标准行为3%,人工插秧方式没有漏苗。机械插秧的方式在返青期上比人工早1~2天。在黄熟期上,机插宽窄行比机插表准行晚1天,但比人工插秧方式早1天。机械宽窄行插秧较人工宽窄行插秧减产3%左右,而人工宽窄行和人工标准行产量无明显差别。为了更好地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合理调整种植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栽插3种栽培方式,开展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栽插苗数较少,全生育期提前;钵苗机插的成熟期较毯苗机插提前2 d,生育期缩短6 d。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影响,钵苗机插的实际产量最高,人工栽插居中,毯苗机插最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人工栽插要主攻有效穗数,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要主攻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栽插3种栽培方式,比较水稻的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差异,为指导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插苗数较少,全生育期提前;钵苗机插的成熟期较毯苗机插提前2d,生育期缩短6d。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影响,钵苗机插的实际产量最高,人工栽插居中,毯苗机插最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人工栽插要主攻有效穗数,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要主攻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7.
通过开展沿江稻区水稻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沿江稻区不同栽培方式条件下水稻生长进程、穗粒结构及产量表现各有优势。实际产量表现为钵苗机插产量毯苗机插产量塑盘旱育抛秧产量机直播产量。生长进程与穗粒结构综合表现为:钵苗机插栽培群体生长协调,穗粒结构合理,全生育期相对较长,在不影响茬口的情况下,可作为沿江稻区主推技术;毯苗机插和塑盘旱育抛秧技术处理的生育进程合理,穗粒结构相对比较协调,产量水平较高,可以在本地区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机直播技术处理的全生育期大幅缩短,生育进程虽然有所加快,但产量结构不协调,实际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钵苗机插能够实现带土钵壮秧行穴定距地有序、无植伤精确移栽,且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栽后缓苗期短,活棵发苗快。栽插密度作为水稻栽培调控最关键的技术途径之一,研究钵苗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对钵苗机插水稻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优质抗病品种镇稻18为材料,对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3种移栽方式下水稻的产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钵苗机插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毯苗机插极显著高于人工抛秧。各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均以钵苗机插最少,其次是毯苗机插,人工抛秧最多。拔节期不同移栽方式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抽穗期和成熟期以钵苗机插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式,毯苗机插显著高于人工抛秧。钵苗机插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极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式。说明与毯苗机插和人工抛秧相比,钵苗机插水稻产量优势明显,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多,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物质生产能力强,叶面积指数大,且毯苗机插优于人工抛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双季稻适宜的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21年对浙江省仙居县当前主要的种植模式开展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产量影响不明显;钵苗移栽对连作晚稻稳产增收效果显著,钵苗机插最优,667 m2产量达648 kg,机插产量优于人工手插,毯苗移栽产量显著低于相同移栽方式钵苗,直播由于生育期较短和抗灾能力弱等原因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1.
以杂交晚粳稻和常规粳稻2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双季晚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抛栽等3种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构成、农艺性状、生产要素投入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杂交粳稻品种的钵苗机插模式,相比于传统抛栽模式和毯苗机插模式,播种时间分别提前9 d和14 d,穴数分别减少21.15万、3.15万穴/hm~2,基本苗数分别减少43.6%和32.8%,但大田期充分发挥钵苗秧苗素质好、活棵返青快、杂交稻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等优势,理论产量分别提高28.1%和40.2%,实际产量分别提高17.7%和27.0%,虽然平均综合生产成本分别增加了1 320元/hm~2和1 962元/hm~2,但纯收益分别增加了2 267.1元/hm~2和3 110.1元/hm~2。综合来看,选用杂交粳稻品种和新型宽窄行钵苗机械配套的钵苗机插模式,能发挥最高的产量潜力和最佳的经济效益,可作为双季晚稻适度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新品种“钱优1号”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索杂交水稻新品种"钱优1号"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特进行宽行窄株强化栽培、机插、直播、常规湿润育秧栽培(对照)等不同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宽行窄株强化栽培、机插、直播栽培每亩产量分别为687.5.622.6.566.4kg.比常规湿润育秧栽培增产32.8%、20.3%、9.4%,4个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钱优1号"作单季晚稻种植,宜采用宽行窄株强化栽培和机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了钵苗机插水稻高产配套栽培中的技术要点。[方法]研究了钵苗机插穴盘每孔播种量对甬优2650成苗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育苗基质对武运粳27成苗孔率和栽插成苗孔率的影响,以及2种种植方式(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对水稻品种Ⅱ优118和武运粳27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钵苗摆栽每孔播种量必须保证单孔播种量在4粒以上。采用细土拌细沙、细土拌稻壳、细土拌基质的处理都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的成苗孔率,而细土拌细沙、细土拌土壤粘结剂的处理提高栽插成苗孔率的效果较好。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水稻播期明显提早,总生育期明显延长,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Ⅱ优118和武运粳27的实收产量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分别增产10.5%、12.1%。[结论]该试验为探索钵苗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途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通过考察秧苗素质、生育期、苗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对比直播、毯苗机插模式,应通过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对比试验表明:对比直播、毯苗机插模式,应用钵苗机插技术的早稻秧苗素质最高、抗逆性好、早栽早发、低节位分蘖多容易成大穗、产量最高,早稻播期可提前至3月初、全生育期延长、成熟期提前5-6天至7月21日,产量差异的形成主要在于穗大、粒重、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晚粳稻和常规粳稻两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双季晚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抛栽等三种模式在产量构成、农艺性状、生产要素投入和经济效益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杂交粳稻品种的钵苗机插模式,相比于传统抛栽模式和毯苗机插模式,分别提前播种时间9天和14天,减少亩栽穴数1.41万和0.21万,减少亩基本苗数43.6%和32.8%,但大田期充分发挥钵苗秧苗素质好、活棵返青快、杂交稻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等优势,亩理论产量分别提高28.0%和39.9%,实产分别提高17.7%和27.0%,虽然亩均综合生产成本分别增加了88元和130.8元,但亩纯收益分别增加了151.2元和207.5元,产投比分别增加1.38倍和1.62倍。综合来看,选用杂交粳稻品种和新型宽窄行钵苗机械配套的钵苗机插模式,能创造最高的产量潜力和最佳的经济效益,可作为双季晚稻适度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挖掘淮北地区偏迟熟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潜力,以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扬农香28为试验材料,在淮安市稻麦示范基地开展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CK)2种机插方式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并系统比较2种机械移栽方式下偏迟熟优质软米粳稻的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钵苗机插偏迟熟软米粳稻成熟期提早4 d左右,全生育期延长6 d左右,群体茎蘖数增降更平稳,成穗率约为75%,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最终实产高出5.57%~8.44%.相比常规毯苗机插方式,钵苗机插改善了当地偏迟熟软米粳稻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变差,直链淀粉含量降低3.43% ~12.50%,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分别提高了4.54% ~4.95%和2.02% ~2.08%,钵苗机插可提升稻米营养和食味品质,并可优化水稻淀粉RVA谱,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更佳.表明钵苗机插稻通过培育长秧龄壮秧延长偏迟熟软米粳稻生育期,可充分利用当地水稻季温光资源,熟期提早、增产提质的效果较为明显,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机插、钵苗摆栽、人工手栽、直播等栽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合产量、经济效益得出,钵苗摆栽具有一定的优势,应成为农场今后水稻生产重点推广应用的栽插方式。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生育进程、栽培方式、施肥量及灌溉模式与姜堰区水稻纹枯病发生关系密切。姜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病高峰集中于拔节长穗期和抽穗灌浆期,发病高峰时间在8月上、中旬及8月底至9月上旬。抛秧稻的纹枯病丛发病率、株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极显著高于手插、机插与直播栽培方式,手插秧方式极显著高于直播与机插栽培方式,人工撒直播方式极显著高于机械直播方式。随着栽插密度与氮肥施用量的提高,水稻纹枯病发病率显著提高;干湿交替灌溉可减轻纹枯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本地区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人工移栽稻、机插稻、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组合的试验研究,初步探明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虽然“传统手栽稻+小麦机条播”的模式效益产量较好,但在目前劳动力紧张、种粮效益偏低情况下,省工省时节本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求,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机械精量穴直播、人工撒播和人工手插3种种植方式(4个处理),对比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机播20及机播25处理的单穴植株地上部分干重高于人工手插和人工撒播处理。机械精量穴直播和人工撒播最终叶龄数较人工手插处理少1叶左右。机播20和机播25的收获指数较人工撒播分别提高3.94和4.35个百分点。机播20的实际产量最高,机播20和机播25的实际产量较人工撒播分别增产17.45%和5.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