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239-24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同样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改善粗犷发展的城镇化模式,降低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措施。在新型城镇化的环境下,传统的农村规划模式已无法达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美丽乡村的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成为当今乡村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以当前农村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参考国内外美丽乡村规划发展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能为新型城镇化条件下美丽乡村的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乡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者有着较为明显的互动关系。本文在研究二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乡村发展模式,这种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探索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郑佳宁 《乡村科技》2020,(10):55-56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农民即人口的城镇化,实现人在城镇定居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城市化。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不应只是作为城市发展的后备资源库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建设用地等,不应单纯依靠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而是应重视激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2007—2018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在统一整体框架下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两两静态交互关系和动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显著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在资源配置有效的前提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存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向贡献;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但乡村旅游却对生态环境存在破坏性;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均存在着自我加强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入手,主要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引起政府和社会公民的重视,从而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振兴的驱动,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之中,而作为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农村社区建设和土地管理来说也是如此。在如今的社会中,这种农村社区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新型农村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但是这种社区发展会与相应的土地管理产生矛盾与冲突,相关人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矛盾,成为农村社区发展首要解决的。本文从新《土地管理法》修订的视角出发,探寻农村社区管理新路径,从而帮助农村社区管理取得更加良好地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依托农村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村"、"农民"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解析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并结合目前遇到的困境,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随着5G的到来加速了电子商务、农村电商、新媒体电商等全渠道电商的迅速发展。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加快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电商"将是推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建设与发展中电子商务将起着推动及提速的高效作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该文立足阜阳农村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建设美好乡村的6条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看到,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被拉大,农村人均收入和城市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大力推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了更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应该更加密切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为此,有必要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作用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农村事业的发展起到有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好农村土地的规划管理工作。土地的合理规划及科学管理,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从山东省莱西市夏格庄镇的城镇化过程中审视农村土地土地规划管理,全面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然后提出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措施,以期我国农村土地能够得到合理的规划、科学的管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州农村加快全面小康进程的基本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基础,而工业化是推动经济发展乃至经济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背景下,加快贵州农村全面小康进程,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步伐并坚持与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发展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优化。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共同解决城乡不平衡问题的关键,以湖北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的数据,首先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熵值法测算出两者得分,最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湖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波动增长趋势,且乡村振兴水平高于新型城镇化水平;各地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增长趋势。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湖北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及促进两者之间协调融合发展,提出了进一步延长农村产业链、完善城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发挥城镇溢出效应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融合了各种要素的“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是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连云港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未纳入城镇化建设内容,实现农民向现代人转变的难度较大,生态环境及特色受到破坏,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应通过以新型城镇化的高度开展乡村旅游的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以乡村旅游带动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相结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等对策措施,旨在推动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要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契合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而且也为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农村乡风正不正,直接关系着我国村民对待生活、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和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新型城镇化中农村"被社区化"现状为切入点,概述农村"被社区化"建设困境,并从建设主体定位与逻辑起点偏差、公共行政理性下的管理方式、压力型管理体制下的消极影响等方面逐一解析根源,进而从需求了解、配套制度完善、社会建构、产业培育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确保新型城镇化中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产业结构和资源不断向城市转移、不断流转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通过回顾不同阶段政治背景下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进一步梳理城镇化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主要矛盾问题,之后再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两个角度,对国家城镇化建设发展路径决策转变进行探析,最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