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村定点调查同一蚕期和一年内不同蚕期,有中肠型脓病病史的蚕室地面表土中的中肠型脓病病原的消长变化,总的倾向是:(1)在同一蚕期中,消毒前病原留存量大,消毒后病原留存量下降,随着蚕的生长发育,病原留存量又回升,上蔟时留存量最高。(2)在同一年内不同蚕期,蚕室地面表土中的病原留存量,随着养蚕次致的增加而增加.提出了相应的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2.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0-70
答:蚕的中肠型脓病病毒来源于病死蚕体、蚕沙及桑树上携带这种病毒的鳞翅目昆虫如桑螟等,通过污染桑叶而造成蚕食下传染。一旦蚕得了病,排出的蚕粪又会污染蚕座、桑叶、蚕具、养蚕环境等,造成消毒难于彻底,只要养蚕环境有病原存在,随时都会引发中肠型脓病的发生。因此,这种病与蚕种无关,不属于蚕种胚胎传染的病。但是蚕种保管不好,被这种病原污染了,也会因为蚕种表面带这种病原,而使蚕发生中肠型脓病。  相似文献   

3.
桑蚕中肠型脓病蚕排出的蚕粪,含有大量病毒及多角体,能污染桑叶传染于健蚕,是蚕座内传染的媒介。病原物是以游离的状况分布于蚕粪的表面。 蚁蚕及各龄起蚕添食多角体后,经48小时排出的蚕粪有致病力。稚蚕期感染后,3—4龄排出的蚕粪带病原最多,是蚕座内传染的成期。而3—4龄染病的蚕儿绝大多数在五龄发病,且蚕粪的病原物也很多。通过对蚕儿添食病毒或多角体,病蚕混育,病蚕粪混育及病蚕粪浸液添食等试验,均证明以上的规律。因此,加强稚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是预防中肠型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石灰为蚕座消毒剂,有能杀灭及隔离散布在桑叶及蚕粪表面的病原的作用,在三龄期以后各龄起蚕及盛食期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秋蚕期家蚕中肠型脓病病原在环境中的留存分布及其生存能力的状况。结果表明,中肠型脓病病原在养蚕环境中分布广泛,其生存能力受温度、湿度、理化消毒处理和留存时间等因素影响。若能加强对环境病原动态的监测,进行针对性消毒,养蚕布局合理,控制病原传播感染,中肠型脓病的危害是可能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影响夏秋蚕产量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夏秋蚕发病原因1.1病原的存在。夏秋蚕期的病原是经过春蚕饲养之后,繁殖积累残留在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新鲜、数量大、致病力强、分布广。即使春蚕发病较少,但中肠型脓病或浓核病等病原都会随粪便排出,据调查分析一头中肠型脓病的病蚕一昼夜随粪便排出的多角体,4龄末期约16万个,5龄初期约160万个,5龄中期约2400万个;一头猝倒病蚕尸体内的猝倒菌有1~10亿个,而且新鲜病原体的致病力比保藏过一年的要大30倍左右。1.2夏秋季节气候条件恶劣,高温多湿、高温干燥、低温多湿、低温干燥时常出现,不利蚕儿的生长发育,特别是30℃以上的高温,…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蚕的体质以及蚕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有关,这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夏秋蚕容易生病,主要是饲养过春蚕以后,残留在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种类多、数量大、毒力强、分布广,即使春蚕发病较少,但中肠型脓病或病毒性软化病等都是消化道病,多角体病毒、细菌等都会随粪排出,据调查,一头中肠型脓病蚕,一昼夜随粪排出的多角体,四龄末期为16万个,五龄初期为160万个,五龄中期为2400万个;一头卒倒病蚕尸体内的卒倒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蚕期一般桑叶叶质和气候条件较好,蚕病发生率低,产茧量高,丝质优良,和其它蚕期相比各方面条件都较优越.但如果消毒不严或遇春蚕期气候异常,也会出现蚕病危害.1995年我省普遍反映血液型脓病发生较多,特别是笔者所了解到的脓病在西昌地区、重庆地区春蚕期有相当比例的危害.今年春蚕饲养在即,应加强对血液型脓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通过同时分别添食家蚕细菌性肠道病、中肠型脓病、浓核病和微粒子病病原给家蚕,比较四种蚕病的发病过程、病蚕中肠病变、病原胚种传染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发现四种蚕病都有蚕体群体发育不齐的现象,细菌性肠道病发病时间最早,但发病较轻的蚕体有病情自愈的现象;浓核病发病过程最长,与对照差异也最大;中肠型脓病中肠后端呈乳白色;只有微粒子病对家蚕有胚种传染:只有细菌性肠道病对抗生素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9.
1家蚕中肠型脓病的病原 家蚕中肠型脓病,又叫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其病原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BmCPV)。该病原属于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主要寄生于家蚕中肠上皮圆筒状细胞的细胞核内(图1)。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以游离态病毒粒子和多角体2种形式存在于病变细胞中:  相似文献   

10.
<正> 蚕沙是蚕儿食桑后剩下的残叶,蚕粪和杂物的总称。病蚕的蚕沙带有大量的病原,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等慢性病,据了解1头中肠型脓病的病蚕在5龄期有6×10.7~80×17~7个多角体,可致数万头蚕感病。又如病毒性软化在感染后48小时排出的蚕粪已含有病原物,病原排出量不断增多,直到病蚕死亡为止。引起蚕病的根本原因是病原微生物,蚕  相似文献   

11.
家蚕中肠型脓病(TC型)蚕的血液,经中和试验及致病滴度测定,证明有强烈的传染性。病蚕血与健蚕血通过紫外光全光谱吸收及聚丙烯酰胺电泳测定,有明显区分。(1)中和试验在CPV抗血清(效价3200)稀释10~40倍的情况下与等量病蚕血混和,置37℃中孵育1小时,取出给蚁蚕接种,这个浓度范围内经中和反应后的中肠型脓病蚕血,对蚕无致病力。(2)病蚕血的致病滴度,经口感染的分别为:转青卵1:64、蚁蚕1:512、4龄起蚕1:256、5龄起蚕1:16;4龄起蚕经皮穿刺感染的为1:4。(3)电镜观察有游离CPV存在。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在我市的桑蚕主产区宜州市和环江县发生了多起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出现大蚕普遍暴发蚕病的罕见现象,农户养蚕几乎颗粒无收,损失惨重。经过调查诊断为家蚕中肠型脓病,本分析了参加小蚕共育的农户大蚕发生中肠型脓病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 夏秋蚕发病原因 1.1 病原的存在 经过春蚕饲养后,残留在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新鲜、致病力强、分布广.据调查分析,一头中肠型脓病蚕一昼夜随粪便排出的多角体,四龄末期约16万个,五龄初期约160万个,五龄中期达2400万个;一头猝倒病蚕尸体内猝倒菌有1~10亿个,而且新鲜病原体的致病力比保藏一年的要大30倍左右.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上半年忻城县发生了当地罕见的蚕病,并在较大范围内连续几造流行,损失较大。经检查诊断为中肠型脓病,接种感染试验表明该病原体对现行品种具有较强的致病力。研究分析中肠型脓病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湖南滨湖,秋蚕期中肠型脓病普遍发生,造成大幅度减产.如澧县澹阳蚕桑大队824亩桑园,年产茧600-700担.春蚕较稳定,平均张产茧75斤左右,秋蚕中肠型脓病严重,一般张产茧20-30斤.1982年着重消毒防病,蚕前消毒2次:先用石灰浆淋洗,再用漂白粉1%有效氯喷射.蚕期不断新鲜石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市养蚕布局的改变,蚕病的发生规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市每年饲养春蚕、夏蚕、早秋、中秋、晚秋五期,至90年代未至今只养春蚕、早晚秋蚕二期,蚕病的发生原以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危害为主,现以血液型脓病、僵病和农药中毒等对蚕桑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市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蚕病型多角体病俗称蚕中肠型脓病,多发于夏秋蚕期,是蚕茧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向认为鳞翅目幼虫阶段很容易感染病毒,成虫很难感染,即使感染,也极稀少。近年一些研究表明核型和质型两种多角体病毒通过卵来传染,可能是病毒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缺乏充分的系统实验依据。本试验是从感染病毒蚕儿的蛾体中肠病变、病原的诊断检出着手,探讨有毒蛾蚕卵的次代蚕对发生本病的关系,借以建立蚕蛾检查脓病多角体的检疫途径,淘弃有毒蚕卵,预防养蚕生产上的本病发生。本文是对蚕儿感染质型病毒的残活蛾体中肠的多角体形成与检查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的简报。  相似文献   

19.
敖光娣 《蚕学通讯》2002,22(2):33-34
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 ,是在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为害严重的一类蚕病。尤其是夏秋蚕期 ,发生较多、影响较大 ,往往被蚕农误认为是蚕种质量差。因此 ,要大力加强防治病害的科普宣传 ,坚持“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 ,提高消毒防病水平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我市蚕桑生产实际就如何防治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谈谈认识和看法。1 病源传染、环境和体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都是病毒性疾毒 ,由于病毒种类和寄生组织部位的不同其病的称呼有异。其传播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食下传染而发病的 ,病毒对环境抵…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家蚕中肠型脓病发病率普遍较高,尤其中晚秋蚕更甚。据调查了解,发生中肠型脓病较多养蚕户的张种产茧量一般在25kg左右,比正常户的产茧量低30% ̄40%,发病严重的养蚕户,张种产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