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试验为建立一种高效的羊附红细胞体解离方法,采集红细胞感染率大于90%的阳性抗凝血,分别应用水浴法和药物体外驱虫法对羊附红细胞体进行解离,观察分离前后附红细胞体感染率、红细胞感染强度、附红细胞体数、杂质含量和附红细胞体的运动性5项指标;提取附红细胞体抗原,制备全蛋白悬液,测定蛋白质含量,比较解离效果。将两种方法制备的羊附红细胞体抗原全蛋白进行SDS-PAGE试验,观察条带是否一致。结果显示,200 mL血液中加入1 mL双向红莲灭,4℃作用36 h,即可达到较好分离效果。与水浴法相比,解离后,红细胞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明显下降,蛋白含量增加,收率高,纯度好。SDS-PAGE结果显示,体外驱虫法所制的羊附红细胞体抗原全蛋白悬液,其抗原蛋白带与水浴法相同,因此可用于粗制羊附红细胞体抗原。  相似文献   

2.
牛附紅细胞体解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一种较好的牛附红细胞体解离方法,我们对同一感染附红细胞体牛的血液样本,应用三种方法对牛附红细胞体进行了解离。通过显微镜检查及测定蛋白质浓度比较其解离效果。结果表明,体外培养解离法效果最好,化学试剂法次之,而水浴法解离下的牛附红细胞体数量最少,但附红细胞体的运动性较强。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牛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及抗原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镜检法检测犬静脉血附红细胞体(附红体)感染情况,共检测39份,其中狼种犬25份、狮子犬14份,结果发现不论是狼种犬还是狮子犬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平均感染率为87.18%,狼种犬为96.00%、狮子犬为71.42%;对抗凝血中犬附红体进行4℃冰箱保存试验,观察11份保存33天,犬附红体仍有活力;用犬附红体阳性抗凝血人工感染雏鸡阴性抗凝血,结果10天后雏鸡阴性抗凝血红细胞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4.
猪附红细胞体对不同宿主红细胞的体外感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证实猪附红细胞体能否感染其它宿主红细胞,本试验在猪附红细胞体体外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了猪附红细胞体体外感染家兔、昆明小白鼠、犬、羊、牛及人的健康红细胞。结果表明,将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阳性血液体外感染家兔、昆明小白鼠、犬、羊、牛及人的健康红细胞,均可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以兔和昆明小白鼠红细胞的感染率最高,分别达45.0%和40.3%;人红细胞的感染率为30.0%,呈现轻度感染;而对其它宿主红细胞,呈现一过性感染。  相似文献   

5.
家兔附红细胞体感染率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镜检检测家兔静脉血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共检测5个养殖场151只家兔,发现5个兔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平均感染率为81.5%;对抗凝血中家兔附红体进行4℃冰箱保存试验,观察11份保存30d,家兔附红细胞体仍有活力。  相似文献   

6.
猪附红细胞体实验室检查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附红细胞体病是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及其血浆、骨髓中而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贫血为主要特征。附红细胞体病具有高感染率、低发病率的特点,人工培养病原体没有获得成功,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均不完全清楚。现对附红细胞体实验室检查方法总结如下:1血液参数的变化经检测,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病猪红细胞总数可减少到1.78×109个/ml,血红蛋白降低到43g/L,均低于正常值。2鲜血压片法将等量鲜血和生理盐水混合,滴一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置油镜暗视野观察,可见到红细胞有形态学变化,在红…  相似文献   

7.
猪附红细胞体病,单细胞原虫的一种,属寄生虫,也有人认为是立克次氏体目,乏浆体科,属附红细胞体属.其形态呈环状、哑铃状、S形、卵圆形、逗点形或杆状.附红细胞体病的出现在我国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近年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有趋于严重的态势,很多猪场因此损失惨重.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比较高,但除了猪之外的其它动物发病率不高.基于此,本文就猪附红细胞体病并发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厌食、贫血、黄疸及四肢、耳尖和腹下出血为主要特征,易感动物有猪、牛、羊、猫和其他动物,在不同宿主中存在不同的虫种(如猪附红细胞体、羊附红细胞体)。人也可感染附红细胞体。近年来猪附红  相似文献   

9.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采用镜检法检测奶牛颈静脉血附红细胞体(附红体)感染情况,共检测4个奶牛场128头奶牛,发现4个奶牛场的奶牛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平均感染率为58.59%(75/128);抽查7对母牛及其新生犊牛颈静脉血进行垂直传播调查,结果其中5对母、犊同时检出附红体。对抗凝血中奶牛附红体进行4℃冰箱保存试验,观察到66份保存30天后仍有活力;用奶牛附红体阳性抗凝血人工感染25份阴性抗凝血,4℃冰箱保存,2天后观察到阴性抗凝血全部变为阳性,15天后观察转为强阳性。  相似文献   

10.
为快速准确诊断和检测羊附红细胞体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建立了检测羊附红细胞体抗原的双抗夹心ELISA诊断方法。选取规模化养殖场羊,镜检附红细胞体红细胞感染率> 90%,无菌采取血液,分离羊附红细胞体抗原,制备纯化兔抗羊附红细胞体抗体,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进行双抗体夹心ELISA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为:抗体最佳包被量为82.91 μg/mL,酶标抗体最适工作浓度为1∶400,抗原最低检出量为7.81 μg/mL;而且与支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牛、猪、兔附红细胞体均不出现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群体检测。  相似文献   

1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猪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本病以发热、贫血和母猪流产为主要特征。1病原该病原为立克次氏体,大小为0.3~1.3μm×0.5~2.6μm,呈多型性。常在血液中单个、数个乃至十多个。在红细胞的中央或边缘,使红细胞呈长满刺的球型。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上,病原体呈淡红或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2流行病学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宿主很多,有牛、猪、羊、兔、鸡和人等。大部分是隐性感染。有人作过调查,各阶段猪的感染率高达80%~90%;人的感染率高达86…  相似文献   

12.
采用镜检法检测家兔静脉血附红细胞体(附红体)感染情况,共检测5个养殖场151只家兔,发现5个兔场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平均感染率为81.5%,对抗凝血中家兔附红体进行4℃冰箱保存试验,观察11份保存30天,家兔附红体仍有活力。  相似文献   

13.
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镜检法检测屠宰生猪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共检测血样397份,检出阳性血371份,感染率为93.45%,说明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极高。同时,抽查3头母猪及其新生仔猪各5头,采用耳尖采血调查垂传播,结果2头猪所产5头仔猪所产5头仔猪均检出附红细胞体,1头未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母猪所产5头仔猪也未发现附红细胞体,这对生趣传播提供了有国和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马、牛、羊、猪、犬、猫、兔)共患传染病。病原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寄生在红细胞内,游离于血浆中,以二分裂萌芽法在红细胞内增值。其形态呈圆形、卵圆形、环形或杆状等多种状态,大小为0.2~2m。  相似文献   

15.
正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寄生于红细胞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严重者可导致猪死亡。1病原及流行特点该病的病原属于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对干燥和化学药物比较敏感,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几分钟内即可使其死亡。但对低温冷冻的抵抗力较强,可存活数年之久。附红细胞体对宿主的选择并不严格,人、牛、猪、羊等多种动物均可感染且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了影响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的因素,并以RPMI-1640作为基础培养基,对分离的猪附红细胞体进行体外培养,并获得成功,将体外培养成功的猪附红细胞体,经过分离提纯,测得膜蛋白有4条主蛋白带,另外还有2条次等蛋白带.并且观察了猪附红细胞体对BHK细胞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附红细胞体吸附细胞并引起细胞变性的特性,不是红细胞特有的,为研究附红细胞体吸附细胞的种类,吸附机制及其对附着细胞生长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猪附红细胞体膜蛋白的测定也为进一步开展免疫学和特异性蛋白质区带的鉴定打下良好基础,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机制,也有利于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抗附红细胞体有效药物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PCR检测附红细胞体呈现阳性,且镜检染虫率达909/5以上的猪血样为研究对象,选择几种附红细胞体敏感的药物(血虫净,附红净,庆大霉素,博士914,土霉素,三毒清,红弓链914,附红120,红弓链克,乌金土霉素)和对支原体敏感的恩诺沙星,对立克次氏体敏感的红霉素,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体外药效试验。附红净对附红细胞体的作用效果最明显,而庆大霉素对附红细胞体基本无效,其他药物对附红细胞体也有一定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鲜血压片镜检、姬姆萨染色镜捡与基于16SrRNA—PCR检测方法,对重庆市荣昌县部分农户散养和规模养猪场进行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调查,并进行不同养殖规模下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危险度分析。结果发现,鲜血压片镜检、姬姆萨染色镜检和PCR法检测猪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分别为61%、67%和76%;农户散养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83%)显著高于规模化养猪场(68%)。危险度分析表明,农户散养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的危险度明显高于规模养猪场,养殖规模的差异与猪附红细胞体的感染具有中等的联系强度(OR=2.32;95CI=1.99~2.69)。  相似文献   

19.
进口澳大利亚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现与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牛进行入境隔离检疫时,发现了牛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100%(1363/1363),其中,体况较肥的牛血液中30%-50%的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瘦弱牛、极度消瘦的牛血液中60%-80%以上的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使用贝尼尔3.5毫克/千克体重治疗效果较好。在广西是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奶牛中发现附红细胞体病。  相似文献   

20.
附红细胞体种类很多,现已命名的大约有14种,常见的有绵羊附红细胞体、猪附红细胞体、山羊附红细胞体、小附红细胞体等,其中猪、绵羊的附红细胞体致病力较强。附红细胞体是存在血液中的微生物,该病原为立克次氏体,大小为0.8微米~2.5微米,呈多形性,多数为环形、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顿号形或杆状。附红体多在红细胞表面单个或成团寄生,呈链状或鳞片状,也有在血浆中呈游离状态。附红细胞体可在血液中做缓慢的进退,多方向扭转翻滚等运动,但一附着于红细胞上则停止运动。专家指出,羊感染本病的潜伏期为4天~15天,多数羊只呈现隐性感染,只有出现不良诱因才引起发病。严重感染而造成大部分死亡的羊,在出现体温升高后3d~7d就发生死亡,但也有少数病羊病程长达15d~18d,以羔羊的死亡率最高,占死亡羊的60%以上。该病的另一大特征是虫血症,羊感染后经过一定时间,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会出现数量不等的附红细胞体。人工感染绵羊15天后出现虫血症,28天细胞感染达100%,48天消失。该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夏秋季发病较多,尤其是多雨之后最易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性。感染羊引进到易感羊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羊附红细胞体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羊,但以幼羊发病率最高,患病羊及隐性感染羊是重要的传染源,吸血昆虫(如刺蝇﹑蚊虫﹑蜱等)、螨虫﹑虱子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该病多发生于吸血昆虫大量繁殖的夏秋季节;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寒冷或其他疾病感染等情况可使隐性感染羊发病;也有人报道此病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和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弱,一般的消毒药均能杀死病原。但附红细胞体对低温的抵抗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