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瘤背石磺滩涂生态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6~10月,在长江口北支崇明沿岸的芦苇滩涂上进行了瘤背石磺生态繁殖的实验,观察了瘤背石磺繁殖期的性腺发育、交配与产卵、生殖性能、胚胎与幼体发育和繁殖期的其它生态习性。结果表明:(1)瘤背石磺的性腺发育可以初步分为四期,7~8月份亲本石磺的性腺发育主要处于Ⅲ期和Ⅳ期,9~10月份亲本石磺的性腺主要处于Ⅱ期和Ⅲ期,5g以下的当年繁殖个体性腺发育均处于Ⅰ期;(2)实验区的瘤背石磺多为两个体间的交配,夜间和白天均可见交配个体,7~8月初为交配盛期,9月中旬后很少见交配个体。实验区的瘤背石磺有3个产卵高峰期,最后一个产卵高峰期的产卵量(8月28~29日)远低于前两个产卵高峰期,单只瘤背石磺每次所产卵块面积为10~40 cm2之间,平均每次产卵量为(10.14±3.56)×104cell/只亲本石磺,单个受精卵湿重为(8.95±0.55)μg,受精卵的孵化率为(92.50±3.63)%;(3)实验区瘤背石磺胚胎发育时间为4~10 d,孵化的面盘幼虫10 d后可以顺利发育到匍匐幼虫阶段,匍匐幼虫经过15 d左右可以发育成0.2 g左右的幼体石磺,但是成活率极低,其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不详。  相似文献   

2.
<正>开春后,当水温上升到2O℃左右时,亲鳖便开始发情交配。雌鳖经交配后半月左右开始产卵,卵产于池边人工设置的产卵场内,经采集后进行人工孵化。  相似文献   

3.
脉红螺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内人工条件下饲养脉红螺,流水式比静水式可提高成活率12%~25%。成体脉红螺(平均体重326g)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且喜食同种饵料生物中的小个体。在繁殖前期摄食数量显著增多,进入交配产卵高峰期,停止进食。6月下旬至7月中旬,水温24~27℃,软体部占全部体重的40%时,进入交配产卵高峰期,并可多次交配、产卵,一次产卵量在8~15万粒。  相似文献   

4.
1、加强越冬后产卵前的强化培育 秋季交配的雌鳖,经漫长的冬眠阶段,营养消耗较大,体重一般下降17—22%。春季经补充营养,恢复体力,不经交配即可产卵。受精率一般不受怀卵期长的影响。其他亲鳖在温度适宜时(水温24℃以上)亦即陆续开始交配,交配后15—20天开始产卵。  相似文献   

5.
2005~2007年春、夏期间,在浙江南麂岛开展了真蛸亲体培育、产卵及孵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亲蛸培育成活率为77.5%~95.5%,平均产卵率为68.0%~83.3%。不搭配雄体产卵率为65.0%,搭配一定比例的雄体后产卵率达92.5%,最高达100%。不同附卵器附卵效果以方形鲍鱼箱为最好,圆形鲍鱼皮桶次之,扇贝笼最差。在南麂海域暂养在网箱中的真蛸当水温上升到13.5℃以上时就开始有少量产卵,多数开始产卵在16.0℃左右,主要产卵期在4~6月。不同个体真蛸的产卵量变化很大,少者只有22 632粒,多者达170 684粒,平均102 665粒,平均每颗卵粒重量在1.670~2.207 mg之间,大小为长2.8~3.1 mm、宽0.915~0.950 mm。在水温13.5~28.0℃范围内,真蛸卵可以正常孵化,孵化率达60.0%~80.0%,超过28℃时孵化率明显下降。真蛸卵的孵化时间较长,至少需要20 d以上。孵化时间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孵化期间平均水温16.5℃,整个孵化时间长达47 d。当孵化期间平均水温为21.6℃时,从产卵到稚蛸出膜大致需要25 d左右。此外,还发现亲蛸护卵可以减少疾病,提高孵化率,本文也论述了有关其对疾病防治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中华卤虫(Artemia.sinica)家系构建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交配产卵阶段基本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家系在抱对后24~60小时便开始产卵,平均间隔时间为55.68小时,具有较好的产卵及时性,同时有效地排除了假性交配现象,保证了在第20日龄时测定各性状值后建立家系、统计交配、产卵数据的准确性。各家系产卵情况统计结果表明,以生产2批卵的家系最多,46个,以产卵总量在151~200粒之间的家系最多,26个,产卵总量大于150粒的家系为70个,完全满足家系构建的需要。半同胞家系方面,在全同胞家系获得足够数量休眠卵的基础上,对仍在抱对的家系采用人工分离抱对雌雄个体的方法进行半同胞家系的组建,以便实现半同胞家系构建的同步性。本试验各生产阶段基本参数的获得,对指导中华卤虫构建家系进行遗传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于2015年6月~9月在广东珠海对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亲鱼的初次性成熟和产卵情况以及苗种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培育亲鱼2 000余尾,成熟率93%以上。成熟亲鱼的体质量雌雄之间差异较大,雌鱼性腺指数(GSI)为1.03%~6.05%,雄鱼GSI为0.26%~1.76%。雌鱼产卵类型为一年产卵1次,分批成熟、分批产卵,初次性成熟的产卵期从2015年6月13日~9月30日。共计产卵75.0×106粒,受精率为72%~95%,胚胎发育在盐度27~28.8、温度29~31℃、p H 8.1~8.3条件下历时13 h 52 min,孵化率为58%~95%。仔鱼在室内培育,投喂小球藻和轮虫,5~7 d后转移到室外土池进行培育,7 d后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第25天起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第30天起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并逐渐过渡到投喂人工颗粒饲料。从2015年7月23日开始至9月30日累计培育出子二代苗15.0×106尾,平均成活率为25.0%。综合亲鱼产卵和幼苗育成情况,认为该鱼全人工繁育的技术关键在于如何培育优质的亲鱼以及育苗过程中水质的控制和适口饵料选择及其适时更换。  相似文献   

8.
鸭绿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 Mori)为我省特有珍稀冷水性鱼类,已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种。为有效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扩大自然种群资源,对鸭绿江茴鱼的性成熟年龄、人工繁殖方法、鱼苗培育、饵料投喂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鸭绿江茴鱼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平均产卵量800~1 080粒/尾,卵径1.5~2.5mm,卵呈淡黄色,为沉性微黏性卵。在平均水温7.5℃条件下:积温115~135℃·d时受精卵发眼;160~180℃·d开始破膜;190~200℃·d破膜结束;250℃·d左右开始上浮;290℃·d左右开口。人工繁殖试验中,孵化率:72.12%~73.56%;上浮率:80%~87.5%。破膜时鱼体长1cm左右,上浮后鱼体长达1.5cm~2.5cm。  相似文献   

9.
石磺繁殖生物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沈和定 《水产学报》2006,30(6):753-760
用实验室小型试验、贝类育苗场生产性试验和自然群体实地观察的方法,结合养殖池塘内石磺(Onchidium sp.)繁殖习性跟踪观察,2年内研究了沪浙地区石磺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繁殖力,受精卵的发育孵化,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停止发育现象,幼虫发育及变态前形态变化,对石磺繁殖生物学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异体交配,体长5 cm体重10 g以上的个体为繁殖的主要群体,其生物学最小型为体长3.1 cm和体重3.5 g;交配期多在气温22 ℃以上的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6~8月为繁殖盛期。产卵前经过5~10 h的求爱和1~5 h的交配过程,交配后15 d左右产出受精卵,多在大潮日至小潮日期间3~5 d内的晚间产卵;繁殖期具有6个明显的产卵高峰。卵群表面积15~30 cm2,每平方厘米卵群含卵子2 650±300个,每个卵群含卵子4.4~8.0万粒。水里与潮湿环境中卵群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26~35 ℃的水温下,卵群孵化时间10~14 d,水温23 ℃以下石磺胚胎出现停止发育的现象。适合卵群孵化的海水盐度为6~20,孵化出膜2~3 d后的面盘幼虫开始摄食单胞藻。自由生活面盘幼虫经23 d培育后出现明显的革质膜;变态后的幼体可能存在不断蜕去革质膜的过程,面盘幼虫的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浙南飞云江口棘头梅童鱼的资源调查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南瑞安飞云江口海域的棘头梅童鱼的繁殖习性、资源变化、生长、食性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每年5~6月,棘头梅童鱼向飞云江口海域产卵场集中进行产卵活动,未见有秋季产卵现象,产卵水温19~25℃,产卵多在大潮水的几天里,产卵一般持续3个潮水。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鱼巢及孵化暂养槽对产粘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进行监测,为制定降低三峡水库消落过程对消落带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影响的保护措施提供支持。2016-2017年,在三峡水库重庆木洞江段桃花岛内河中段设置人工鱼巢(采用水生植物作为粘性卵附着物)和孵化暂养槽,对产粘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及同步水温、水文状况进行103d监测。结果表明,鱼巢当天有新增卵(1~5级)的天数为52d(占监测天数的50.5%),其中产卵量较多(3~5级)的天数有19d(占监测天数的18.5%),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产卵时水温范围为13~30℃,产卵盛期水温范围为16~29℃。选取的29批卵孵化、成活率高达90%以上,苗体健壮。平均孵化水温在14.28~29.5℃时,孵化时间为1~8d。初步鉴定出在鱼巢上产卵的鱼有10余种。人工鱼巢和孵化暂养槽可直接作为产粘性卵鱼类资源恢复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鱼类产卵规律研究及资源调查的科研工具。  相似文献   

12.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性成熟年龄为1年左右;雌虾最小体长为6.4 cm,最小体重为10 g;雄虾最小体长为7.1 cm,最小体重为20 g。5~9月为交配期,其中以6~8月为交配高峰期。克氏原螯虾交配后大约为30 d左右产卵。繁殖期为7~10月,高峰期为8~9月。10月底以后抱卵的虾由于水温逐步降低,一直延续到第2年春季才孵化。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与掘洞行为密切相关,繁殖期的掘洞数量较非繁殖期明显增多。7~10月,亲虾均栖息在洞内繁殖,洞穴深度为50~80 cm。卵巢为一次产卵类型。雌雄比例为1∶1。克氏原螯虾的个体绝对繁殖力的变动范围为172~1158粒,平均为517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W)的变动范围为2~41粒/g,平均为21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L)的变动范围为47~80粒/cm,平均为63粒。  相似文献   

13.
黄斌 《淡水渔业》2003,33(6):31-33
黄缘闭壳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繁殖行为主要表现为发情求偶、交配和产卵。发情交配时间为每年 4~ 5月份和 9~ 10月份 ,交配过程中雌雄龟有短暂的连锁现象 ,产卵时间为 6~ 7月份 ,产卵常在傍晚和夜间进行 ,一般每只雌龟每年产卵 1窝 ,每窝 2~ 6枚  相似文献   

14.
南美白对虾的性腺发育、交配、产卵和受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池养南美白对虾 (Penaeusvannamei)亲虾进行人工促熟 ,并使之交尾、产卵、受精。实验在上海金山区杭州湾河口低盐地区一套自行设计的水循环系统中进行 ,育苗用水通过兑配使盐度为 2 7~ 2 8。育苗期间基本不换水和移动亲虾。亲虾 2 0 5尾 ,雌雄比约 1∶1。雌虾切除眼柄后 3~ 4d ,性腺即开始发育 ,6~ 7d产卵 ,但未受精。手术后约 30d ,亲虾出现追尾现象、随之发生交配并出现受精卵。实验进行了约 6 0d ,共收集虾卵 4 5 6 .7万粒 ,其中受精卵出现后所产卵为 137万粒 ,通过设置在水循环系统内的集卵网袋 ,可收集到 95 %以上的卵 ,共获受精卵 6 1万粒 ,平均日受精率为 4 4 .5 % ,无节幼体 2 5 .1万尾 ,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 4 1.2 % ,最高达 87.5 %。文中还重点讨论了雌雄亲虾性腺发育的特点 ,产卵交配规律 ,以及亲虾规格大小、饵料种类、水质状况对南美白对虾交配和受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美白对虾的性腺发育、交配、交卵和受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池养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亲虾进行人工促熟,并使之交尾、产卵、受精。实验在上海金山区抗州湾河口低盐地区一套自行设计的水循环系统中进行,育苗用水通过兑配使盐度为27-28。育苗期间基本不换水和移动亲虾。亲虾205尾,雌雄比约1:1。雌虾切除眼柄后3-4d,性腺即开始发育,6-7d产卵,但未受精。手术后约30d,亲虾出现追尾现象、随之发生交配并出现受精卵。实验进行了约60d,共收集虾卵456.7万粒,其中受精卵出现后所产卵为137万粒,通过设置在水循环系统内的集卵网袋,可收集到95%以上的卵,共获受精卵61万粒,平均日受精率为44.5%,无节幼体25.1万尾,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41.2%,最高达87.5%。文中还重点讨论了雌雄亲虾性腺发育的特点,产卵交配规律,以及亲虾规格大小、饵料种类、水质状况对南美白对虾交配和受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金乌贼精子进入纳精囊及产卵过程中的精子利用方式,丰富金乌贼繁殖生物学研究内容,本研究利用实验生态学和组织切片技术,检测了交配后不同时间段雌性口膜表面精子囊和纳精囊中精子数量的变化,观察分析了雌性金乌贼纳精囊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金乌贼纳精囊位于繁殖期雌性个体口膜腹面的突起处,共1对。纳精囊开口于口膜内表面,通过一根中央管连通整个纳精囊。中央管内壁含有大量褶皱和纤毛。在中央管两端,有12~20个储精小囊与之相连。储精小囊四周具有发达的环肌,其中储存有大量精子,并且大部分精子头部均朝向腔室内壁。完成一次交配后,雌性金乌贼对精子囊和纳精囊中精子的利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利用精子囊中的精子(交配后1~2 d);由利用精子囊中的精子向纳精囊中的精子过渡(交配后2~3 d);主要利用纳精囊中的精子(交配后3 d以上)。研究表明,从精子囊释放出的精子进入雌性口膜表面的褶皱中,通过自身运动到达纳精囊。进入纳精囊的精子通过自身运动及中央管内壁纤毛的摆动进入储精小囊,其中大部分精子头部朝向储精小囊内壁有规律地分布。在产卵过程中,雌性优先利用精子囊中的精子,而在精子囊中精子不足时,纳精囊通过肌肉收缩以及纤毛摆动将其中的精子逐渐释放出来,卵子在雌性口膜附近完成体外受精。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鱼巢及孵化暂养槽对产粘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进行监测,为制定减少三峡水库在消落过程中对消落带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影响的保护措施提供支持。2016-2017年,在三峡水库重庆木洞江段桃花岛内河中段设置人工鱼巢(采用水生植物作为粘性卵附着物)和孵化暂养槽,对产粘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及同步水温、水文状况进行103d监测。结果表明,鱼巢当天有新增卵(1~5级)的天数为52d(占监测天数的50.5%),其中产卵量较多(3~5级)的天数有19d(占监测天数的18.5%),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产卵时水温范围为13~30℃,产卵盛期水温范围为16~29℃。选取的29批卵孵化、存活率高达90%以上,苗体健壮。平均孵化水温在14.28-29.5℃时,孵化时间为1~8d。初步鉴定出在鱼巢上产卵的鱼有10余种。人工鱼巢和孵化暂养槽可直接作为产粘性卵鱼类资源恢复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鱼类产卵规律研究及资源调查的科研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盐度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交配和产卵前后对血淋巴中5种激素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设置了0、2、4、6的交配盐度和3、6、9、12、15、18、21的产卵盐度,分析了不同交配和产卵盐度条件下,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双羟基孕酮(DHP)、促性腺激素(GTH)、前列腺素(PG)、雌二醇(E2)和睾酮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淡水中,雌蟹无交配行为发生,当盐度<6时,雌蟹只交配不产卵。雌蟹在盐度为2~6中交配后,血淋巴中GTH、PG、E2和睾酮与交配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且交配后各盐度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雌蟹产卵前,血淋巴中DHP、PG、E2和睾酮的含量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产卵后血淋巴中DHP、PG、E2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当盐度为18时,雌蟹产卵后,血淋巴中DHP、GTH、PG、E2和睾酮含量均降到最低,且与产卵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当盐度为6时,雌蟹产卵前血淋巴中DHP、PG、E2和...  相似文献   

19.
报道南美蓝对虾人工促熟技术。亲虾150对,雌、雄亲虾分养于面积24m^2的室内水泥池,促熟水温28.0-19.0℃,产卵水温29.0-30.7℃,海水比重1.019-1.023,光照度300-500lux,饵料以沙蚕为主,搭配鱿鱼和牡蛎。50d里,雌、雄亲虾存活率分别是76.2%和90.5%,先后有成熟雌虾760尾次,交配雌虾233尾次,产卵雌虾227尾次,成熟雌虾总交配率为30.7%,总孵化率约39%。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亲虾性腺成熟节律和交配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温(27±2)℃、盐度29±2、pH 7.8~8.5、光强1 000 lx的条件下,对来自中国台湾省的体质量为35~45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Boone 1931)亲虾的性腺成熟节律和交配进行了为期73 d的繁育实验,样品为1 300对,3个批次。结果表明,雌虾术后卵巢成熟率分4期:Ⅰ期(1~9 d)入池适应术后效应期;Ⅱ期(10~16 d)低成熟率期,Ⅲ期(17~51 d)成熟率渐上升期,Ⅳ(52~73 d)平稳期;雄虾精荚形成率分3期:Ⅰ期(1~12 d)入池适应与术后效应期;Ⅱ期(13~51 d)平缓上升期,Ⅲ期(52~73 d)平稳期。在95%的概率保证程度下,雌亲虾卵巢成熟率为9.73%,波动区间9.14%~11.53%;雄虾精荚形成率6.63%,波动区间5.87%~7.38%;平均交配率为61.43%,波动区间58.85%~64.00%。在繁殖过程中,雌虾卵巢再成熟时间间隔9.68 d,可多次成熟的次数19.49次,雄虾精荚再形成时间15.10 d,可多次形成的次数为12.50次。此外还就影响雌虾卵巢成熟和雄虾精荚形成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交配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79-5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