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蛤(Cyclina sinensis)隶属于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双壳底栖贝类,俗称圆蛤、蛤蜊、黑蛤,是贝类中的优良品种。青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近几年来,由于青蛤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上人为滥采酷捕,青蛤资源严重衰竭。目前,国内尚无青蛤亲贝培育的资料,培育技术需要进一步试验探索,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青蛤资源,我们于2004年在天津水产研究所渤海水产资源增殖站进行了青蛤亲贝培育,为后期人工育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我国青蛤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蛤(Cyclina sinensis)俗称黑蛤、铁蛤、圆蛤、牛眼蛤,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青蛤属.青蛤生活在近海泥沙或沙泥质潮间带,并多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是我国黄渤海沿岸常见的一种埋栖型双壳贝类,广泛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海南岛等地沿海滩涂.青蛤具有生长快、品质优、肉质鲜美和适应性广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市场上需求量与日俱增的海产品,具有广阔的增养殖前景.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青蛤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以期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青蛤种质资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蛤仔室内小水体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在室内小水体环境下的人工育苗技术,包括育苗设施、亲贝来源和营养强化、催产与孵化、幼虫培育、稚贝培育等,以期为菲律宾蛤仔的人工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用显微及亚显微技术研究了青蛤精子的形态结构;通过设定盐度、pH及温度梯度条件,研究了其对青蛤精子活力的影响。精子头部呈稍弯曲的辣椒形,由圆锥状顶体与柱状细胞核构成。顶体长约0.8μm、内部物质分布均匀,顶体下腔内颗粒状物质均布;核长约2.3μm、核宽约0.7μm~0.9μm,核质电子密度高而均匀,具核后窝。尾部包括中段和末段,中段由5个线粒体围绕近、远端中心粒构成;末段细长鞭状,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9+2”结构。青蛤精子与同属帘蛤科的菲律宾蛤仔、波纹巴非蛤及沟纹巴非蛤精子在顶体的形态与尺寸、核形态与大小、中段线粒体数目上存在差异。青蛤精子激活与运动的最适盐度为20~25,最适pH为8.0~9.0,最适温度为25℃~30℃。青蛤精子对盐度及pH的适应性较强,反映了该物种对潮间带栖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用显微及亚显微技术研究了青蛤精子的形态结构;通过设定盐度、pH及温度梯度条件,研究了其对青蛤精子活力的影响。精子头部呈稍弯曲的辣椒形,由圆锥状顶体与柱状细胞核构成。顶体长约0.8μm、内部物质分布均匀,顶体下腔内颗粒状物质均布;核长约2.3μm、核宽约0.7μm~0.9μm,核质电子密度高而均匀,具核后窝。尾部包括中段和末段,中段由5个线粒体围绕近、远端中心粒构成;末段细长鞭状,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9+2”结构。青蛤精子与同属帘蛤科的菲律宾蛤仔、波纹巴非蛤及沟纹巴非蛤精子在顶体的形态与尺寸、核形态与大小、中段线粒体数目上存在差异。青蛤精子激活与运动的最适盐度为20~25,最适pH为8.0~9.0,最适温度为25℃~30℃。青蛤精子对盐度及pH的适应性较强,反映了该物种对潮间带栖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以白蛤、花蛤、青蛤为试验原料,研究不同部位维生素D_3的分布及含量差异性。采用直接萃取法分别提取白蛤、花蛤和青蛤的肉及内脏中维生素D_3,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同蛤肉和内脏中维生素D3的分布及含量。结果表明,贝类不同部位提取的维生素D_3均在264 nm有特征吸收。花蛤肉中维生素D_3含量最高达到10.9±0.7μg/g,而青蛤内脏中维生素D_3含量显著低于白蛤和花蛤内脏中维生素D_3含量。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Reeve)(福建俗称为花蛤)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蛤仔属。花蛤自然分布于日本、菲律宾、俄罗斯、朝鲜半岛、斯里兰卡和中国沿海。中国南自广西,北至辽宁沿海各地均有分布。花蛤是中国的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具有生长迅速、移动性差、适应力强、养殖周期短、养殖方法简便、市场价位稳定、投资少、效益高等特点,成为滩涂、浅海底播、池塘养殖最重要和最有发展前景的贝类品种。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在大规格青蛤苗种培育过程中,放养方式、密度、底质、饵料等因素与青蛤稚贝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规格为10~300万粒/kg的青蛤苗,在底质适宜的池塘、海涂进行培养,都能获得很好效果,培养3~11个月,稚贝可增重几十倍或上百倍;在水温实验中,8~33℃的范围内稚贝存活率为100%,33℃时稚贝的壳长增长率最大,达175%;在海水比重实验中,海水比重为1.015~1.020两组生长最好,壳长增长率分别达89%、96%;饵料实验中得出投喂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櫣eueriLemmermann)培养青蛤稚贝效果最好,其次是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ParkOA 3011)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Tseng,Chenetzhangsp.nov.);在不同底质培养中,青蛤苗种存活率都是100%,其中以泥砂质的底质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一、蛤干蛤分文蛤(蚌蛾)、青蛤(蛤蜊)两种,其加工产品有蛤干、蛤酱、蛤干贝等。蛤干的加工,有生脱壳与熟脱壳两种,是煮干品。将原料洗净,分离壳肉,  相似文献   

10.
青蛤稚贝中间培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在大规格青蛤苗种培育过程中,放养方式、密度、底质、饵料等因素与青蛤稚贝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规格为10~300万粒/kg的青蛤苗,在底质适宜的池塘、海涂进行培养,都能获得很好效果,培养3~11个月,稚贝可增重几十倍或上百倍;在水温实验中,8~33℃的范围内稚贝存活率为100%,33℃时稚贝的壳长增长率最大,达175%;在海水比重实验中,海水比重为1.015~1.020两组生长最好,壳长增长率分别达89%、96%;饵料实验中得出投喂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櫣eueriLemmermann)培养青蛤稚贝效果最好,其次是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ParkOA 3011)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viridisTseng,Chenetzhangsp.nov.);在不同底质培养中,青蛤苗种存活率都是100%,其中以泥砂质的底质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试验在黄砂、海泥和不投附着基三种状态下,观察了青蛤幼虫在变态时期的附着量和成活率的变化,以及附着后稚贝的生长与成活情况。结果表明:海泥是青蛤工厂化育苗最适宜的附着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厚度海泥对不同大小稚贝生长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厚度的海泥对稚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我们认为在生产中应选用1mm厚度的海泥做为青蛤育苗的附着基是最适宜的。  相似文献   

12.
试验在黄砂、海泥和不投附着基三种状态下,观察了青蛤幼虫在变态时期的附着量和成活率的变化,以及附着后稚贝的生长与成活情况。结果表明:海泥是青蛤工厂化育苗最适宜的附着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厚度海泥对不同大小稚贝生长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厚度的海泥对稚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我们认为在生产中应选用1mm厚度的海泥做为青蛤育苗的附着基是最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染色体参数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在细胞水平上对双壳贝类进行分类。[方法]根据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以及它们的平均值、方差、极差、标准差等参数,计算了13种双壳贝类之间的核型似近系数(λ),用UPGMA法对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贻贝科、扇贝科的λ(0.980 0,蛤蜊科的λ(0.950 0,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吻合;帘蛤科的文蛤、菲律宾蛤仔和紫石房蛤三者聚为一类,而它们与青蛤、日本镜蛤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聚类分析法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分类的某些不足,有助于人们了解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它为研究双壳贝类的系统演化和数值分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帘蛤目16种经济贝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帘蛤目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应用DNA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6种中国近海帘蛤目经济贝类共计60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与GenBank收录的10种帘蛤目贝类50条同源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帘蛤目贝类COI基因存在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在16个物种中有6个物种存在103个插入和缺失位点,其中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裂纹哥特蛤Katelysia hiantina插入和缺失位点均为30个,大竹蛏Solen grandis为27个;碱基的组成出现偏倚现象,A+T含量(64.2%)明显高于G+C含量(35.8%);基于K2P模型的计算,16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 6,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88 4,后者是前者的21.34倍;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表明,COI基因在科、属、种水平上的鉴定及其系统进化关系重构方面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一致性较高。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目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的适用性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形态分类系统提供了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一、蛤干蛤分文蛤(蚌蛾)、青蛤(蛤蜊)两种,其加工产品有蛤干、蛤酱、蛤干贝等。蛤干的加工,有生脱壳与熟脱壳两种,是煮干品。将原料洗净,分离壳肉,以鲜肉投入沸水锅中煮熟后捞入竹  相似文献   

16.
分别于2008年9月和2013年9月对天津独流碱河河口潮间带的贝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该区域贝类种类组成有2纲、3亚纲、4目、12科、1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为菲律宾蛤和青蛤,主要分布于中潮带,栖息密度分别为112.7粒/m2和12.0粒/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34.1 g/m2和86.0 g/m2,商品率分别为36.4%和22.2%。2008年,该区域共有贝类15种,未见菲律宾蛤仔与青蛤。蛤仔与青蛤的大量出现可能与近年来邻近海域的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青蛤Cyclinasinensis(Gmelin)俗称黑蛤、圆蛤、铁蛤、牛眼蛤、墨蛤、石头螺等 ,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有关青蛤繁殖和生长的研究 ,孙晋廷和关福田[1 ] ,曾志南和李复雪[2 ] ,于业绍等[3] ,于业绍和王慧[4] ,于业绍和周琳[5] 先后都有过报导。在浙江省玉环县沿海 ,进行海涂埕田养殖和池塘育肥 ,以及养殖环境和青蛤体内的细菌分析等研究还属首次 ,本文阐述该项试验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区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玉环县 ,北纬 2 8°1′~ 2 8°9′ ,东经 1 2 1°3′~ 1 2 1°3 2′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具有明…  相似文献   

18.
青蛤的移苗与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蛤Cyclinasinensis(Gmelin)俗称黑蛤、圆蛤、铁蛤、牛眼蛤、墨蛤、石头螺等 ,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有关青蛤繁殖和生长的研究 ,孙晋廷和关福田[1 ] ,曾志南和李复雪[2 ] ,于业绍等[3] ,于业绍和王慧[4] ,于业绍和周琳[5] 先后都有过报导。在浙江省玉环县沿海 ,进行海涂埕田养殖和池塘育肥 ,以及养殖环境和青蛤体内的细菌分析等研究还属首次 ,本文阐述该项试验的结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区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玉环县 ,北纬 2 8°1′~ 2 8°9′ ,东经 1 2 1°3′~ 1 2 1°3 2′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具有明…  相似文献   

19.
3种滩涂贝类稚贝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3~8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青蛤Cyclinasinensis和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3种滩涂贝类的变态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附着基分别采用黑色波纹板、透明波纹板、筛绢、塑料薄膜、扇贝养成笼托盘、扇贝网片和细砂7种。结果表明,不同附着基间的贝类幼虫附着变态效果差异极显著(p<0 01),波纹板(黑色和透明)和塑料薄膜是3种滩涂贝类的适宜附着基,幼虫的变态率最高。采用多层结构的附着基附苗(多层附苗技术)效果均优于细砂(p<0 05),用多层附着基可以提高单位水体附着面积和出苗量,单位水体附着面积扩大了2 17~2 75倍,单位水体出苗量提高了1 19~4 30倍。此外,于7月8日至8月24日以透明波纹板为附着基,采用多层附苗技术对硬壳蛤幼虫附着变态进行了中试,稚贝的变态率达66 7%,生长速度为90 09μm/d,变态后49d的成活率达90%以上,室内培育的稚贝平均壳长达4 62mm,数量约1000万枚。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对自然种群青蛤的壳色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将亲贝分为白壳群体和紫壳群体分别进行人工繁育,对F1壳色分离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分析了泥质、粉沙质和细沙质不同底质对F1壳色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F1出现了4种壳色类型,两群体间相同壳色个体百分率差异均显著(P﹤0.01),F1壳色出现相同于亲本的纯化,说明青蛤白、紫壳色能够真实遗传;(2)青蛤紫色壳色的深浅明显受到底质的影响,泥质使壳色变淡并降低了紫壳个体百分率,沙质底则利于紫色壳色的表达,其中细沙质与泥质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底质影响力不超过遗传能力的1/4;(3)紫壳群体F1的紫壳个体百分率达70%以上,接近未分离亲贝18.71%的4倍,使紫壳个体得到显著纯化,为选育纯紫壳品系或群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