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一、引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随着一九八八年,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距今约九千年,将世界稻作历史推前了二千多年。一九九三年,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一万四千至一万八千年。一九九六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以叙述地中海气候及其相应的植物为开端,从当地农作物的品种、作物栽培和加工技术等方面论述地中海农耕文化的衍变历史,揭示出发生在地中海地区的若干次农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将之与世界其它主要几个农耕文化相比较印证,希望对亚洲和非洲如何更快地发展自身农业的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7.
农耕谚与农耕文化——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耕历史文明悠久的国家。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农耕谚是农耕区老百姓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生产,对气象规律和农时的观察,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就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农作物、节气、水利、耕作、肥料、种植等方面。农耕文化,则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是现代社会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出路,也是福建省海西农业建设步伐中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10.
11.
13.
14.
张海翔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2,33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两面性,即先进性和局限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今天,云南农耕文化也有其不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一面,这是我们在传承和弘扬时必须加以摒弃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封闭保守,自给自足;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原始平均,害怕竞争;势单力薄,难抗灾险。 相似文献
15.
16.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最早出现于宋代的文献上,史称“仡伶”,“骆越”,“僚”,“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称谓,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的后裔之一,现有人口251多万人。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毗连地带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霜期短,年平均温度摄氏十六度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一千二百毫米,为发展农、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要经营农业、兼营林业。在农业方面,盛产水稻,还有小麦、小米、红薯、玉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黄豆等。侗族是中国传统的水稻耕作民族,水稻是其基本粮食作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侗族在稻作农耕文化上,形成了许多独特特征。侗族传世史诗叙述侗族的祖先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作为居住地,为侗族人从事水稻的种植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事实表明稻作文化的发展一直伴随了侗族文明的发展,成为侗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18.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在中组部、农业部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过程中,设置了传承农耕文化,培育农民精神的课程。通过传授中国古代农业的成就,使学员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过渡,共建和谐美丽乡村。本次课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当传统文化与经典将成为绝响,当乡土与村落将成为遥远的记忆,人们开始走进乡土追寻理想中"诗意的栖居",寻求恢复性治疗和创造与自然联系的本原方法,希冀在乡土传统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可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超越,古老的农耕文化距离我们越来越陌生和遥远。基于此,更要深入挖掘中原农耕-传统文化精髓和要素,融入文化信仰和华夏民族身份认同符号,选择依山傍水的山区建设大型实景中原农耕文化主题园,实现游客在深入体验、深度参与中体味-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重构与复兴开拓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