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玉米赤霉烯酮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作用,本研究以1月龄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线粒体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离体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对胸腺上皮细胞线粒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10~25 μg/mL)玉米赤霉烯酮能显著增强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线粒体代谢MTT能力,增强线粒体活性,使线粒体膜电位升高。  相似文献   

2.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TT法、DNA ladder分析、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离体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ZEA对离体培养LPS活化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抑制强度与其剂量和处理时间均呈依赖性关系;小鼠脾淋巴细胞经ZEA处理后,出现DNA断裂等典型细胞凋亡特征;ZEA对离体培养LPS活化小鼠脾淋巴细胞具有显著促凋亡作用(P<0.0 5),且促进强度与其剂量呈依赖性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玉米赤霉烯酮(ZEA)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试验以小鼠原代脾淋巴细胞为材料,刀豆蛋白A (ConA)作为特异性刺激剂,用不同浓度的ZEA (0,10,20,40μmol/L)处理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以及流式液相蛋白定量技术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2、CCR7的表达和趋化因子MIP-1α及RANTES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与未刺激活化的T淋巴细胞相比,ConA组细胞CCR2和CCR7的表达、MIP-1α和RANTES的分泌均显著升高(P0. 01)。随染毒浓度升高,ConA刺激细胞的CCR2和CCR7表达率、及MIP-1α和RANTES分泌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与ConA组比较,20和40μmol/L ZEA染毒组CCR2表达率和MIP-1α分泌量均差异显著(P0. 05),40μmol/L ZEA染毒组CCR7表达率和RANTES分泌量均差异显著(P0. 05)。结果表明,ZEA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T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趋化效应,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镰刀菌毒素之一的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作者拟研究ZEA对刀豆蛋白A(Con A)介导的小鼠离体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以Con A作为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剂,以不同浓度ZEA(0、10、20、40μmol·L~(-1))染毒处理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分子及中期活化标志CD25分子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分别培养48、72、96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均产生了明显的刺激增殖效应(P0.01)。与Con A对照组相比,ZEA染毒可明显抑制Con A刺激引起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除10μmol·L~(-1) ZEA组在72和96h时间段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染毒组在各时间段均差异极显著(P0.01),并呈浓度-效应关系。细胞加入Con A分别活化6、30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早期活化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明显升高,提示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效应。与Con A对照组相比,当ZEA染毒浓度为10μmol·L~(-1)时,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的表达明显抑制,差异均极显著(P0.01),当ZEA浓度为20、40μmol·L~(-1)时,CD69和CD25的表达进一步抑制(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ZEA对动物免疫抑制作用的产生与其可直接抑制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MTT法、DNA ladder分析、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离体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ZEA对离体培养LPS活化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抑制强度与其剂量和处理时间均呈依赖性关系;小鼠脾淋巴细胞经ZEA处理后,出现DNA断裂等典型细胞凋亡特征;ZEA对离体培养LPS活化小鼠脾淋巴细胞具有显著促凋亡作用(P<0.0 5),且促进强度与其剂量呈依赖性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脾淋巴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试验以分离培养的原代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材料,研究了ZEA对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以刀豆蛋白A(Con A,5 mg/L)作为T细胞活化特异性刺激剂,试验设空白对照组(不加Con A)、Con A组(5 mg/L Con A)、不同浓度的ZEA染毒组(Con A+ZEA 10、20和40μmol/L),处理48,72 h后,使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T细胞分泌IL-2、IL-3、IL-5、IL-6和GM-CSF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on A组细胞在48,72 h时间段5种细胞因子分泌均明显上升;与Con A组比较,染毒48,72 h后,10,20,40μmol/L ZEA染毒组各细胞因子分泌浓度均有极显著下降(P<0.01),并呈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ZEA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2、IL-3、IL-5、IL-6和GM-CSF的分泌,从而影响机体正常免疫反应的进行,降低整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将不同作用时间(时间梯度组)及不同质量浓度(质量浓度梯度组)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原代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时间梯度组设0(对照组)、6、12、24h4个观察组,染毒质量浓度为2.5mg/L;质量浓度梯度组设0(对照组)、5、10、20mg/L ZEA 4个观察组,染毒时间为12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方法观测ZEA对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2.5mg/L ZEA暴露6h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暴露12h及24h较对照组都有极显著下降(P〈0.01);ZEA质量浓度为5mg/L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10mg/L组和20mg/L组较对照组都有极显著下降(P〈0.01)。细胞超微结构分析显示,线粒体的空泡化和内质网断裂的程度与ZEA的暴露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和质量浓度-效应关系。结果表明,ZEA可导致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损伤,这是ZEA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玉米赤霉烯酮(ZEA),过去又称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等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一种非类固醇类,但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真菌毒素[1].ZEA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小麦、高粱等谷类作物、发霉的饲料以及被污染的肉、奶等动物性食品中.  相似文献   

9.
玉米赤霉烯酮是广泛存在于饲料和谷物中的一种毒素,是由镰刀真菌产生的化合物,具有雌激素作用,能引起多种中毒症状和反应,经过大量研究证明,在所有动物中,猪对玉米赤霉烯酮最敏感,对养猪业有极大的危害性.文章主要对玉米赤霉烯酮的代谢、毒害作用、脱毒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次腹腔内注射不同剂量(25、50、100 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研究ZEA对小鼠血液毒性作用。血常规分析表明,ZEA不能引起小鼠贫血,可导致淋巴细胞明显减少(P0.05),白细胞及其他各组分细胞升高,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P0.05),这些变化存在剂量依赖性;血生化分析表明,肝功能指标(AST、ALT)明显升高(P0.05),TP和ALB水平降低,肾脏功能指标尿素、尿酸明显升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ZEA对小鼠血液、肝脏、肾脏有严重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对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毒害作用、作用机制以及检测方法和脱毒技术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产生玉米赤霉烯酮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此外还有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它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梁、小麦等谷类作物和奶类品中,具有很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赤霉烯酮是霉菌毒素之一,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已被证明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赤霉烯酮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霉菌毒素的分类、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健康及产品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对其检测方法、防治措施和脱毒技术进行概括,为解决霉菌污染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肝脏及肾脏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剂量(50 mg/kg)连续3 d腹腔注射玉米霉烯酮(ZEA)后,肝脏出现弥漫性坏死、肝细胞局灶性脂肪变性;肾脏髓质、肾小管淤血,肾小球萎缩,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肿胀、颗粒变性.单剂量(100 mg/kg)单次腹腔注射ZEA后,血生化结果显示小鼠肝功能指标AST、ALT水平明显升高(P<0.05)、TP、ALB含量显著降低(P<0.05),肾脏功能指标尿素、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果表明,ZEA肝脏、肾脏有严重的损害作用,能引发肝肾组织退行性变化,造成肝肾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ZEA)对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选用40~60日龄健康的伊莎公鸡,无菌条件下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ZEA染毒浓度为0(对照)、0.10、0.40、1.60、6.25和25.00μg/m L,染毒48 h后检测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坏死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以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ak-1、p53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及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上述相应凋亡基因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ZEA染毒导致鸡脾脏淋巴凋亡率、坏死率、ROS含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53、Bax、Bak-1及caspase-3的含量以及细胞内p53、Bax、Bak-1及caspase-3的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且随毒素浓度升高而升高;而ZEA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上清液Bcl-2含量却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知,ZEA染毒可促进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繁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明 《养猪》1994,(2):12-13
  相似文献   

17.
采用MTT法、细胞因子ELISA法来分析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对离体培养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ZEN对LPS、ConA活化的脾脏T/B淋巴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这种增殖抑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低浓度ZEN(1 μg/mL)能显著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10(P<0.05),而高浓度ZEN(10、25 μg/mL)均能极显著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10(P<0.01),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ZEN(1、10、25 μg/mL)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FN-γ(P<0.05或P<0.01),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邢兰君 《北方牧业》2006,(20):15-15
<正> 霉菌毒素对种猪群有影响,最常与母猪群有关,但也会危害公猪的生殖性能。最近,立陶宛动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了霉菌毒素解毒剂及其对公猪精液的影响。该饲料添加剂具有广谱活性,可降低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单端孢菌素(T-2毒素、TH-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双乙酸基晗草烯醇等的吸收和生物转化,从而降低它们的生物利用率。在试验中,将体重150~155千克的10月龄立陶宛白公猪分为3组。对照组喂给无霉菌毒素的饲料,试验组给以含玉米赤霉烯酮0.57毫克/千克的饲料,第三种试验料则在饲料中按1千克/吨的比率添加解毒剂。在试验前10天,对公猪饲喂优质的饲料并训练其接受人工采精,评估精液的质量和数量参数。试验期间,各组公猪分别饲喂各自的饲料32天,每周采精一次。最后21天为恢复期,所有公猪均只是饲喂优质饲料,再次采集精液。  相似文献   

19.
玉米赤霉烯酮(Zeoralenone,ZEN)为一类主要由镰刀菌属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生殖毒性、细胞毒性、免疫毒性等。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中国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它不仅对玉米生产、贮存和加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且危及人和畜禽的生命健康。本文简要概述了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生产的毒害作用,对其污染现状、防控和检测方法进行简单归纳,为猪生产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化学测定方法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化学测定方法虽然复杂,但却是精确可信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1薄层色谱法(TLC法)该方法因其简单和成本低所以被广泛使用,但灵敏度较其他方法低。是一种较早用于毒素检测的方法。Schaafsma(1998)等利用TLC测定谷物中ZEN含量,此法检出限为200μg/kg,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