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接种,从北京郊区某鸡场出现呼吸道症状并有肾肿大、苍白的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导致鸡胚出现侏儒胚;病毒大小为85~103nm,表面有特征性纤突,排列稀疏均匀,在鸡胚内能干扰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对乙醚敏感,属有囊膜病毒;该病毒不耐热,56℃1小时即被更活;用本病毒回归25日龄雏鸡,可使试验鸡出现典型的花斑肾,上述各项鉴定证明,该分离毒为肾型IBV.此外,用本病毒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基本上可抵抗该每株的攻击.  相似文献   

2.
肾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病雏中,采集典型病科,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到四株肾传支病毒(HN—M,HN—Z,HN—G,HN—C)。该四株病毒均能适应鸡胚生长,并致鸡胚呈明显的卷曲胚和侏儒胚;其鸡胚适应毒能感用鸡胚肾细胞(CEK),并致细胞病变(CPE);应用鸡脓毒或细胞毒回归雏鸡,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雏同样的特征性病变;每株无血凝性,以胰酶处理后可出现凝集价;经与74国际标准毒单抗作细胞交叉中和试验及用克隆和标记的IBV非编码区、非S1片段10kb核酸探针作斑点杂交鉴定,确认HN-M株为澳大利亚T抹,另三株为N—115株。应用该四株分离毒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对河南近几年流行的肾型支气管炎起到了十分理想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从天津某鸡场、呼和浩特市两个鸡场发病鸡群分离到3个肾型IBV毒株,分别命名为T、H、W株,并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性、血凝性、致病性、对新城疫病毒的干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毒株很快适应于鸡胚,引起鸡胚出血、萎缩、绒毛尿囊膜增厚;3个毒株也适应于鸡胚肾、肺细胞,适应性有差异;病毒增殖后制负染样品,在电镜下观察,可看到直径约100nm左右,病毒囊膜外有疏松刺突的冠状病毒。用接毒的肾、肺细胞制成超薄切片后电镜下观察,可看到胞浆内的典型的IBV;分离株对鸡的红细胞无凝集性,但用1%胰酶处理后表现不同程度的血凝性;3个分离株均能抑制鸡新城疫病毒B_1株在鸡胚中繁殖;分离株回归42日龄雏鸡后从第3天开始发病,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60-90%。  相似文献   

4.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省某鸡场有一定性呼吸道症状及剖检肾肿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易感鸡可在24-48小时出现呼吸道症状,病鸡多数肾肿大、苍白,可致死部分鸡胚和产生侏儒胚,能在鸡胚中干扰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生长;但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电镜观察见直径约130nm的圆形颗粒病毒,初步鉴定分离株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们从平顶山市某养鸡场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PS株)。分离毒经鸡胚传代后可使鸡胚出现死亡、卷曲胚或侏儒胚;不能直接凝集1%鸡红细胞,经1%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干扰试验表明分离毒有干扰NDLaSota株在鸡胚上生长的特性;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与M41株抗原性差异较大,而与T株抗原性基本一致,这与肾型IBV一致;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冠状结构;回归试验能使雏鸡死亡,出现肾脏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酢盐沉积等特征性病变。因此认为分离毒为肾型IBV。分离到的PS株是从外地购买…  相似文献   

6.
在平邑地区某鸡场出现严重呼吸道病症状和肾脏病变的肉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毒接种胚发育迟滞,胚体卷缩,肾脏尿酸盐沉积;对酸不敏感,对氯仿敏感;能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尿囊液毒攻击鸡具有呼吸困难,气管罗音,气管环出血及花斑肾等病特征。这些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是一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暂定名为IBV-SPY株。  相似文献   

7.
通过形态学观察、动物回归试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干扰试验以及血凝试验分离鉴定了1株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多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表面有冠状突起。鸡胚连续盲传至第1~2代,开始出现死亡或出现侏儒胚;分离株可显著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病毒尿囊液无凝血活性,但经5g/L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够凝集10mL/L的鸡红细胞。利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的N基因进行了扩增,经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证实分离株为肾型IBV,命名为AH3—04株。  相似文献   

8.
通过鸡胚接种盲传,从重庆某地疑似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导致鸡胚出现侏儒胚。用本病毒对10日龄雏鸡做回归实验,可使试验鸡出现典型的花斑肾。试验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扩增出了该病毒的特异性基因M和N,从分子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引起鸡群死亡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9.
从哈尔滨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肾型IBV,并对其进行鸡胚矮小化、血凝性、电镜下特征、新城疫干扰试验、致病性等生物学鉴定和N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鸡胚上传至第四代(F)4开始出现死亡或侏儒胚;病毒不凝集鸡红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多呈球形、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将分离毒第4代尿囊液接种于6日龄雏鸡,7d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7%(6/9),病死鸡剖解后可见肾脏明显肿大、苍白,具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分离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断。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10.
从暴发疑似鸽新城疫的某赛鸽场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血凝(HA)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及鸡胚中和试验初步鉴定为鸽新城疫病毒,进而进行了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测定和对不同动物红细胞的凝集试验,证明该分离株属新城疫强毒力毒株,将该毒株经鸡胚尿囊液增殖后用甲醛灭活,制成油佐剂来活苗,对鸽免疫后检测其血清抗体水平并进行攻毒试验,结果在免疫后21d抗体达到高峰,攻毒试验表明油佐剂灭活苗对鸽新城疫病毒感染有较强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火鸡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ARTV)对鸡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大肠杆菌在本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首先对鸡的肝、肾进行攻毒,然后分离病毒,经鸡胚多次传代后,鸡胚出现矮小,头部出血,有时全身出血。取鸡胚尿囊液,经负染,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密集的呈球形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我国的“貂瘟、狗瘟”病原。用敏感动物和鸡胚、犬肾单层细胞分离获得 HMDV、JMDV、LCDV 三株病毒。分离毒在鸡胚、犬肾、水貂睾丸,仓鼠肾等单层细胞上生长良好,产生病变具有付粘病毒“属”的特性。以法国犬瘟热弱毒苗及分离毒制备了阳性血清,作血清学病毒鉴定,病毒血凝和血抑效价1:320,血清抗体中和效价为1:160……,免疫前血清为1:20。本病毒属 RNA 病毒、不耐醚。电镜观察:病毒有囊膜和纤突、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型,病毒颗粒为132~175nm,位于细胞质内,其结构形态特点与美国犬瘟热弱毒Distemink.TC 株相类似。综合研究结果,鉴定本病毒为犬瘟热病毒,发生于我国的“貂瘟、狗瘟”定性为犬瘟热病。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目前引起传染性囊病的病毒对2017年5月山东青岛某蛋鸡养殖场疑似感染传染性囊病的病例进行了诊断和病毒分离。采用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诊断该病;SPF鸡胚培养、动物接种分离培养病毒,用RT-PCR和琼扩试验鉴定鸡胚分离病毒。结果在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中该病毒能与传染性囊病阳性血清呈现白色沉淀线;在SPF鸡胚接毒后第3~4天出现鸡胚死亡现象,且胚体皮下出血、绒毛尿囊膜增厚混浊等特征;RT-PCR反应中该抗原能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目的片段;对30日龄SPF鸡攻毒试验中出现腔上囊肿大,黏膜面有点状出血等病变。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确诊了传染性囊病并在鸡胚中成功增殖了该病毒。  相似文献   

14.
从我省某鸡场有一过性呼吸道症状及剖检肾肿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易感鸡可在24~48小时出现呼吸道症状,病鸡多数肾肿大、苍白,可致死部分鸡胚和产生侏儒胚,能在鸡胚中干扰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生长,但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电镜观察见直径约130nm的圆形颗粒病毒。初步鉴定分离株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BJ0903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某养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和肺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胚矮小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BJ0903株。  相似文献   

16.
针对山东潍坊地区鸭瘟零星发病现象,从潍坊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病料,通过鸭胚接种,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以及阳性血清定性中和试验鉴定为鸭瘟病毒(DPV),命名为鸭瘟病毒GM株。结果显示,该本病毒可适应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鸭胚ELD50为10-5.5/0.2 m L;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1%鸡红细胞;本动物回归,使樱桃谷鸭在5~6 d死亡,成功复制出鸭瘟病毒;鸭瘟病毒GM株与鸭瘟病毒鸡胚化弱毒株(CVCC AV1222)疫苗的免疫攻毒试验表明,传统鸭瘟疫苗对该分离株具有保护力。初步确定该病毒为传统鸭瘟野毒。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从发病鸡群分离一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命名为NM98a),并用分离株和ILT王岗株对鸡胚绒毛尿囊膜、鸡胚尿囊腔及鸡胚肾细胞上培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ILTV经不同途径接种鸡胚和鸡胚肾细胞上培养,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和鸡胚肾细胞上引起的病变不同,但最终增殖达到的感染性病毒量没有明显区别。鸡胚尿囊腔接种是ILTV增殖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鹅副粘病毒强毒YNG-1株的分离及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云南省某鹅场发生烈性传染病的鹅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HA,HI试验,鸡胚接种试验,血清中和鸡胚接种试验,确定所分离病毒为副粘病毒,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8.57/0.1ml。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制定标准及其方法,测定该分离株的鸡胚是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54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灵敏(ICPI)为1.71,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36。表明该分离株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为强毒株,命名为YNG-1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6日龄鹅及16日龄鸡致死率均为100%,对6日龄肉鸭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9.
乌骨鸡体内鸡肾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临床病变特征的乌骨鸡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经鸡胚盲传代后,可引起40%上鸡胚死亡,并出现典型的侏儒胚;人工感染雏鸡表现为肾肿大和尿酸盐沉积;能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繁殖;病毒对氯仿和乙醚敏感,56℃水浴30分钟被灭活,而PH3和PH11;不能直接凝集红细胞,但经1.5%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1;52),这种血凝性可被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澳大利亚T株阳性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根据NDV、IBV二种病毒能在鸡胚中繁殖的特点,通过筛选上述二种病毒的最适稀释比例,将混合毒种接种9~10日龄鸡胚尿囊腔内(简称同胚培养)使接种鸡胚尿囊液96h二种病毒毒价同时达到高峰,每0.1ml尿素液含NDV≥10^8EID50,IBV≥10^7EID50。本试验用兔抗NDV,IBV血清抗体封闭相应病毒测定混合毒获得成功,本研究目的在于为制备鸡二联油乳灭活功时改进繁毒方法,降低疫苗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