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DHBV阳性血清经腹腔感染雏鸭后,药物试验组与对照组DHBV感染率分别为67.61%、65.52%。经复方乙肝解毒丸治疗2个月后,采集血清作DHBV-DNA斑点杂交试验。结果,药物试验组与对照组转阴率分别为34.04%、7.89%。两组有显著差异。鸭乙肝病毒与人乙肝病毒同属嗜肝DNA病毒,本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乙肝患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5B8株抗DHBsAg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和酶标抗体,首次建立了检测血清中DHBsAg的单抗夹心ELISA.对纯化DHBsAg的最小检出量为10ng/ml.对雏鸭肝炎病毒、鸭瘟病毒等9种禽类常见的病毒病抗原及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均不发生反应,且能被多克隆的兔抗DHBsIgG及5B8株单抗本身所阻断。应用本试验方法调查江苏省部分地区麻鸭DHBV的感染率分别为:高邮24.5%、常州21.7%、仪征40.3%、启东50.0%。1日龄雏鸭静脉接种DHBV后,经本法检测,结果DHBsAg阳性率从40%上升到79%,6个月后又下降至69%。  相似文献   

3.
用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和斑点杂交试验分别对46例鸭血清样品中的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DHBsAg)和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进行平行检测,并根据夹心ELISA测定的P/N值和斑点杂交试验的反应斑点进行薄层扫描所测定的峰面积值,比较了19例带毒鸭血清中DHBsAg和DHBVDNA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试验的结果判定具有高度一致性。DHBsAg与DHBVDNA在带毒鸭血清中呈并存关系,但其含量相关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鸭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致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B8株抗DHBsAg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和酶标抗体,首次建立了检测血清中DHBsAg的单抗夹心ELISA,对纯化DHBsAg的最小检出量为10ng/ml,对雏鸭肝炎病毒、鸭瘟病毒等9种禽类常见的病毒病抗原及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均不发生反应,且能被多克隆的兔抗DHBsIgG及5B8株单抗本身所阻断。应用本试验方法调查江苏省部分地区麻鸭DHBV的感染率分别为:高邮24.5%、常  相似文献   

5.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试验对采自三种不同鸭群的380份血清进行IBDV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农村散养鸭100%,农场圈养鸭29.9%,市场贩运鸭95.4%,总阳性率为95.5%,抗体效价为12~104。这一结果不仅表明在我国IBDV传染已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而且揭示了鸭在IBD病原生态和传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试验对采处三种不同鸭群的380份血清进行了IBDV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农村散鸭100%,农场圈养鸭29.9%,市场贩运鸭95.4%,总阳性率为95.5%,抗体效价为1^2~10^4,这一结果不仅表明在我国IBDV传染已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而且揭示了鸭在IBD病原生态和传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DHBV-DNA斑点杂交检测鸭血清中病毒,分别给予一定量的AFB1,定期剖杀观察肝脏变化及肝癌发生,并在饲料中加硒观察了AFB1诱癌的预防效应,实验结果DHBV阳性实验组的肝脏病变重于DHBV阴性实验组:DHBV阴性加AFB1组病变重于DHBV阳性对照组,DHBV阴性加AFB1线病变重于DHBV阴性对照组,而DHBV阳性高毒组与DHBV阳性高毒加硒组之间,以及DHBV阴性高毒组与DHBV阴性高毒  相似文献   

8.
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PHA)、酶免疫测定(EI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了家禽血清、卵黄和牛乳清中HBV标志物及人HBV-DNA。经RPHA测定发现,HBsAg阳性率分别为48/205(鸡血清),9/31(鸭血清),31/107(鸡卵黄)和5/35(牛乳清);在EIA测定中,HBsAg的阳性率和滴度均低于RPHA法,而且还发现其他HBV标志物(HBsAb、HBeAg、HBeAb和HBcAb)阳性的样品。对其中阳性样品应用PCR测定HBV-DNA,结果全部阴性。此外,在RPHA测定中,经热处理的样品中56.99%由阳性转阴性;RPHA-HI测定中,人的阳性对照组明显地被抑制,而畜禽的阳性样品几乎均不能被抑制。根据上述结果,提示存在于家禽血清等样品中的HBV标志物可能是由非特异性因素和/或其他交叉抗原所引起,而与人HBV无关。  相似文献   

9.
以DHBV-DNA斑点杂交检测鸭血清中病毒。分别给予一定量的AFB1,定期剖杀观察肝脏变化及肝癌发生。并在饲料中加硒观察对AFB1诱癌的预防效应。实验结果DHBV阳性实验组的肝脏病变重于DHBV阴性实验组;DHBV阴性加AFB1组病变重于DHBV阳性对照组;DHBV阴性加AFB1组病变重于DHBV阴性对照组。而DHBV阳性高毒组与DHBV阳性高毒加硒组之间,以及DHBV阴性高毒组与DHBV阴性高毒加硒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提示硒在本实验中无明显预防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人工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 D H B V)的麻鸭为实验模型,用两组中药复方进行体内抗病毒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结束时,两个治疗组麻鸭的平均体重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01),而平均肝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01),肝系数也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01);2两个治疗组麻鸭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 D H B V 转阴率持续增加,实验结束时转阴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927% 与3056% 811% , P< 005);而且未出现 D H B V 转阴后又转阳现象。提示这两组中药复方不仅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而且药物安全、药效稳定,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建议试用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禽鸟源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分离株对鸡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鸡、鸭、麻雀3种不同源性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分离株人工感染80日龄的SPF鸡,初步试验发现,这些病毒均能使接种鸡的腔上囊明显萎缩,组织切片见淋巴滤泡萎缩,坏死,从人工感染的鸡腔上囊组织中可检测和分离到IBDV。各试验组的腔上囊指数值分别为:鸡2.83,鸭3.14,麻雀3.64,对照组5.11。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3个攻毒组与对照组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用提纯的鸭肝炎病毒(DHV)免疫家兔制备高免血清,常规方法提取IgG,与1%葡萄球菌A蛋白(SPA)阳性菌悬液混合,以PH7.20.2mol/LPBS作缓冲液,制成鸭病毒性肝炎(DVH)SPA协同凝集试验(SPA-CoA)诊断试剂,同时制备阴性对照试剂。用SPA-CoA检测人工感染致死的雏鸭肝脏、含DHV强毒的鸭胚液、适应鸡胚的疫苗毒鸡胚尿囊毒的检出率均为100%。用SPA-CoA检测强毒时,样品  相似文献   

13.
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纯化的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病毒(H91毒株)悬液提取的核酸,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只出现1条分子量较大、背景清晰的核酸带。用BamHI酶消化产生4个片段,大小分别为17kb、10kb、4.0kb和2.0kb。将其中的2.0kb片段克隆进pUC18DNA载体中,重组质粒DNA用digoxigenin标记作为DNA探针,在dotblot中该探针不与鹅胚尿囊液核酸抽提物、马立克氏病病毒(MDV)DNA、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DNA、SPF鸡基因组DNA等核酸反应,只与3株EDS病毒(EDS标准毒株AV-127、EDSH91毒株和从健康鹅体中分离的EDSY81毒株)DNA呈阳性反应。人工感染产蛋母鸡和雏鸡后24h即可用该探针从泄殖腔棉拭子样品中检测出EDS病毒DNA,在感染后35h仍能从部分感染鸡样品中检出。对部分探针检测阳性鸡的泄殖腔棉拭子样品用SPF鸡胚分离病毒,并用HA和HI试验检测分离病毒的特异性;在感染过程中,同时检测了血清中HI抗体的消长情况。结果表明,人工感染鸡排毒至少可以维持2个月左右,而且血清中HI抗体即使很高,也不能阻止感染鸡的排毒。  相似文献   

14.
用EDS76病毒标准AV127株和分离株(B96株)感染鸭胚,提取病毒核酸,分别经EcoRl和Pstl双酶切,获得图形和大小相似的酶切片段。分别进行EcoRl和Pstl单酶切,也得到相似结果。病毒DNA经EcoRl和Pstl双酶切后,与PUC19质粒载体重组,并转化到EcoliJM101中,筛选出一个插入片段(G片段)约为27kb的重组质粒。用Digoxigemin标记EDS76DNAG片段(EcoRl和Pstl双酶切片段)及含该片段的重组质粒分别制备探针,对EDS76病毒DNA进行斑点杂交,两种探针均为阳性,而对照组NDV、IBV、ILTV、IBDV正常鸭胚尿囊液的核酸为阴性。且后一种探针的敏感性高于前者,它的DNA检出限量为4pg水平。结果表明,两种探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减蛋综合征病毒末端片段的克隆及细胞内DNA重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9~10日龄非免疫鸭胚增殖的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AA-2毒株,经差速离心法浓缩纯化后,提取病毒基因组DNA。采用碱变性法除去病毒基因组共价结合的末端蛋白(TP)。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水解纯化的EDSV基因组DNA。经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回收C、D、E片段。克隆到pUC19载体的HindⅢ和SmaⅠ双酶切位点及HindⅢ位点上,经蓝白斑筛选和单、双酶切鉴定,获得了pUHC、pUHD、pUHE重组质粒,其中pUHC含有末端片段。将EDSVSalⅠ水解产生并回收的大片段与pUHC在95℃水浴中变性,65℃复性后,用钙离子介导法,共转染50%~70%的单层鸭胚成纤维细胞,转染后36h开始产生细胞病变(CPE)。48h后将病变细胞反复冻融,经尿囊腔接种9~10日龄鸭胚,回收的尿囊液能凝集鸡红细胞,这种血凝性能被EDSV高免血清抑制,电镜下观察到腺病毒样颗粒。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麻雀、鸭、鹅等均可自然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其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4%(4/54),95.5%(363/380)和9.4%(11/117)。从鸭和麻雀分离到的IBDV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CPE,对SPF鸡有致病性。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鸡源、鸭源和麻雀源IBDV均有2条核酸带,5条蛋白带,毒株间的病毒核酸及结构蛋白电泳迁移率无显著差异,但其结构蛋白的相对含量不尽一致。经鉴定,鸡源、鸭源和麻雀源IBDV均属血清Ⅰ型,为同源病毒。本研究结果提示,鸡并非是IBDV的唯一自然动物宿主,非鸡禽鸟类宿主的存在可引起IBD的传播和续源流行,也为IBDV的变异提供了特殊的生态条件,成为诱导IBDV变异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敏生物素标记EDSV-DNA与pUC19重组质粒DNA做探针,检测人工发病减蛋综合症蛋鸡的粪便,蛋,输卵管样品,以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病毒(IB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包涵体肝炎病毒(IBHV)作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探针能特异地检出EDS病鸡粪便,输卵管,蛋清样品中的病毒,与NDV,IBDV,IBV及IBHV均呈阴性反应。探针灵敏度达10pgEDSV-DNA。  相似文献   

18.
兔病毒性出血症蜂胶佐剂组织灭活苗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MVRVHD和VRVHD分别免疫家兔,用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测定细胞免疫水平(Tc),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体液免疫水平测定。并于免疫后期(第165d和第187d),用RVHD强毒对不同家兔分别进行攻击试验。结果发现:PMVRVHD组(A组)家兔E-玫瑰花环形成率显著高于VRVHD组(B组)(P<0.01);A组家兔血清HI值极显著地高于B组(P<0.01)。同时,试验组家兔的细胞免疫先于体液免疫出现。在第187d的攻击试验中,A组家兔全部健活,B组家兔死亡2只,其余5只则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结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测定结果,认为PMVRVHD对家兔的免疫效果比VRVHD更好。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IBDV弱毒疫苗株D78,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电镜下见典型IBDV粒子。用SDS-蛋白酶K法提取病毒基因组,低熔点胶回收,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IBDV典型双节段基因组。根据已发表的IBDV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扩增IBDVVP2基因的引物。以IBDV基因组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了1.5kb的cDNA产物,将PCR产物适当处理后与经SmaⅠ酶切的pUC19质粒平端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在含Amp、Χ-gal和IPTG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产生大量白色菌落。挑取白色菌落,经质粒大小比较分析初步筛选到一重组质粒。以重组质粒DNA为模板作PCR检测和部分酶切分析证实,该质粒为含D78IBDVVP2基因的重组pUC19  相似文献   

20.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对麻雀,鸭,鹅进行了IBDV血清学调查,麻雀的阳性率为7.4%,鸭的阳性率为95.5%,鹅的阳性率为9.4%。表明IBDV传播已非常广泛,提示麻雀,鸭,鹅特别是鸭在IBDV生态和传播中可能 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