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探索与实践农林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特色和教育理念。重点研究农林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中的学科课程与技能课程“两结合”的教育理念,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双应用”课程特色和研中学、研中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性”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等农林专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办出特色。那么,高等农林专科教育的特色是什么?怎样办出特色?是必须明确的间题。这里简要谈一下我们的认识。 一、高等农林专科教育的特 色 从直观上看,高等农林专科教育的特点就是“专”和“短”,实际上“专”和“短”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教育性质的技术性 “专”就是说高等农林专科教育属于高等农林专业技术教育。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很多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沿用传统模式,未体现院校特色,制约了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山东农业大学的教学实际,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大学英语“金课”构建的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决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面提高农业相关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林院校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在北京农学院实施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背景下,构建农林院校管理类选修课体系的意义,并对如何构建农林院校管理类选修课体系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高等农林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特色办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已连续9年登上最难就业"红牌"榜。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法学专业无论是师资力量、科研能力、教学水平,还是基础设施配置,与老牌综合性大学、政法类院校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高等农林院校法学教育欲求发展,增强竞争力,应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和资源,构建以"农林"为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走特色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6.
孙翠萍  丁莹莹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80-183+187
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涉农人才的支撑。这是时代交给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命题。面临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与涉农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难题,潍坊科技学院应积极依托学校“大农科”办学优势、“寿光模式”地域特色以及“产学研”办学特色,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重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案例院校的办学资源优势,本文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双基双能”实践能力体系构建、“三层三阶”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五方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搭建等改革措施,以期为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要理念与实践内容。基于未来导向的愿景,明晰新型农林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结构的应然要求,揭示当前农林人才培养及农业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问题。通过探析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典型例证,探寻核心课程六大领域与博雅教育“七艺”、中国“六艺”的历史渊源以及人文与涉农学科的整合与链接,并基于校本基础,构建了“六类八门十学分”的农业特色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南农八门课)。鉴于此,深刻理解通识教育理念在农林院校中的作用;“通特”结合,构建“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基于未来导向,知识与能力链接;优化支撑要素,重视通识核心课程实施效果,以期为新农科建设中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定位与特色的具体体现。本文从渔业展开的价值目标、渔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渔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层面,设计农林经济管理(渔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涉渔课程组计划,思考解决具有渔业行业特点的专业“口径”与“特色”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改革实践背景下,课堂教育创新改革已经成为农林院校教师必须接受的挑战,个性化教学理念在农林院校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建设,促进农林业发展的地方“特色”人才。优化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培养课程设置,以健全教学制度与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新农科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个性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定位与农林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要准确理解特色发展与科学定位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好科学定位与农林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关系应坚持的的基本原则,并以此指导和构建与农林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定位目标体系,对于推动农林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意义重大。从宏观研究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以简要分析和探讨,期望能够对农林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肩负碳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急需将“碳中和”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以满足国家实现“碳中和”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文章探讨了农林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如何基于现有专业课基础与特色,梳理出适用于该类专业的碳中和知识体系,通过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质量标准,调整课程内容等自上而下的方式,将碳中和理念与知识融入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形成系统的有特色的农林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的现状出发,探析英语专业涉农特色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基于河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农贸特色建设的实践,提出在地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框架内构建以农贸为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以突出和发挥农林院校的办学特长,培养出服务社会经济,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13.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优化过程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体系已从自身成长向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转型发展。对面新农科建设肩负的“四大使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国际农经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传统农经专业转型发展等新形势、新状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势在必行。从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养要求以及课程支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各类典型农业院校农经人才培养体系特征和差异,结合地方农业院校办学实际与特色,从“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联动协同,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地方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实现大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信阳农林学院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数据反映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接受动力不足、劳动价值观偏差以及学校劳动教育不平衡等问题。结合农林院校的特色,探索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专业特色、实践服务、思政引领等深度融合的有效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5.
根据涉农高校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懂两爱”新型农林人才,以及结合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精神,本文以农林专业核心课程植物生理学为例,探讨提出农林专业的课程思政要以培养专业认同感、生态文明使命感、科学创新精神和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为着力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采取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和实验教学多种途径,找准切入点和兴趣点,通过案例显性引导、理论隐性融入等方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并建立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多元化评价体系反馈课程思政效果。实践结果表明上述策略显著促进了具“农志”、识“农趣”、有“农技”的农林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价值逻辑上应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农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以及从“成才”到“成人”的农林人才培养内涵变革。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农林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这些困境成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阻碍。为此,涉农高校亟待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进农林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讨论了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专科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指导思想,最后归纳出高等农林专科教材的特色为“四性”;即坚持系统性、突出应用性、注重科学性、强调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8所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专业特色的比较和分析,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已形成以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主要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但在各个学校间课程设置内容差异较大.个别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完整体现专业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农科建设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指导下,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队伍、持续改进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并提出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新农科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中国农业大学肩负高等农林教育使命,以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为己任,践行立德树人、坚持特色发展,构建了思政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创新,探究蕴含农业特色的“大思政”格局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